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疫情防控“要做好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統籌網上網下、國際國內、大事小事,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深刻闡明了宣傳教育在疫情防控中的重大意義。疫情防控是場“總體戰”,疫情防控宣傳教育工作要有“全國一盤棋”的意識,著眼城市的同時,不能忽視廣大鄉村。
毛澤東同志曾經說過,要做好先生,首先要做好學生。深入群眾、了解群眾是宣傳教育的基礎。要從和村民的交流對話中,研究他們的語言風格、文化程度、社會心理等,從而運用最合適的語言,提高宣傳教育的親和力、感召力和渲染力。
創新話語做好宣傳教育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經驗。自20世紀40年代起,中國共產黨在土地革命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運動中,基于對村民群眾深受地主階級壓迫的痛苦心理的真切感受和對其文化程度的認知,構建了一套以“翻身”為核心的話語體系,打出了“翻身做主人”“人民公社好”“大海航行靠舵手”“社會主義好”等簡潔有力的口號,實現了廣泛動員。改革開放時期,基于對村民群眾渴望致富愿望的探知,“生產”和“發展”成為鄉村宣傳教育的話語中心,創造了“共同富裕”“發展才是硬道理”“春天的故事”等宣傳標語。新時代,回應村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新追求,“振興”成為動員群眾的話語中心,中國共產黨用“鄉村振興”“不忘初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等簡短有力的話語凝聚人心,動員村民群眾同心共建美麗鄉村、共筑偉大復興中國夢。
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一些村干部選擇恰當語言對群眾參與疫情防控進行了廣泛動員。其語言特點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第一,簡潔凝練的語言篇幅。村民特別是老一輩村民,知識文化水平相對較低,短句、大字符合村民群眾的文化程度及閱讀習慣。橫幅因其短小精悍成為重要的宣傳形式。眼下,在一些農村,諸如“春節不出門,疾病就找不上門”等通俗標語被懸掛在醒目位置,這種具有親和力的話語,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引導群眾的作用。
第二,動之以情的語言風格。1979年,鄧小平同志在《高級干部要帶頭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的講話中,提出:“只要我們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地做工作,把道理向群眾講清楚,就能得到群眾的同情和諒解,再大的困難也是能夠克服的。”在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中,有的鄉村打出了“此時不聚,為了以后更好相聚”“少聚一頓餐,親情不會淡;串門蹭飯,給社會添亂”等口號,充分考慮了鄉村人情社會的特點,用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式耐心細致做群眾工作,就會成為群眾的“貼心人”,從而提高了話語的感召力。
第三,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對村民的宣傳教育不能光喊大道理,豐富的語言表達形式更能提高宣傳教育的效果。在鄉村疫情防控宣傳教育中,既有接地氣的防疫“大喇叭”,也有朗朗上口的“抗擊疫情做防范”快板書;既有情景交融的“防疫口訣”節目小段子,也有通俗易懂的“科學防疫”三句半;既有鄉土味濃的淮海琴書“打贏疫情防控戰”,也有經典傳人的皖南大鼓“全民齊動員打好防疫阻擊戰”;既有“同心戰疫”花船調,也有自編“防疫順口溜”;更有中西合璧方言韻白rap“防疫小妙招”等等,這些花樣表達刷爆朋友圈。以這種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方式,將疫情防控知識貫穿其中,有效引導村民群眾做好科學防范,巧妙地提高了宣傳教育的渲染力。
(作者簡介:余永躍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實踐協同創新中心研究員,劉絢系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