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城鄉金融發展不平衡現象得到有效緩解,農村金融生態逐漸好轉。但農村金融服務功能缺位、金融產品單一的問題依然存在。為此,可從資源配置、優化結構、強化監管三個維度入手,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能級和水平,著力優化農村金融生態。
【關鍵詞】農村金融 金融服務 行業監管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農村金融成熟度是指農村地區具備的金融完善程度以及金融有效運行程度,主要包括金融效率改善程度、金融結構合理程度以及金融穩定增長程度。金融成熟度賦予金融生命特征,以金融成熟度衡量金融運行狀態,有助于提高金融管理水平,促進農村金融持續健康發展。通過優化農村金融市場結構、加強監督管理工作,可提高農村金融抵御風險能力,推動農村金融向高質量發展。
資源配置:以“政府主導、高新技術、專業人才”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效率
強化政府主導作用,推進農村金融均衡發展。當前,我國存在城鄉金融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農村金融發展相對滯后。為此,一方面要重視農村金融頂層規劃,堅持以“支農、助農、富農”為原則,將農村金融發展列入政府長期規劃重點,構建以合作金融為主體、政策金融為導向、商業金融為補充的綜合金融服務體系,提升農村金融服務效率;另一方面可給予農村地區適度政策傾斜,比如對支持“三農”的金融機構減免稅收,降低農村小微企業信貸門檻,建立農村金融風險分擔機制,健全農村災害性損失補償機制,等等,引導更多金融資源投向農村地區,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量。
利用高新技術提供精準金融服務。當前,農村金融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明顯,傳統金融產品與市場需求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現象。為此,一方面,以大數據技術精準定位農村金融市場需求,采集金融消費者信息,建立農村金融數據庫,對金融消費者準確“畫像”,通過分析農村金融消費者的習慣,為其推送消費金融、財富管理、融資信貸等相關服務,提高金融服務匹配率。另一方面,以區塊鏈技術提高農村金融服務效率,區塊鏈技術能夠實現點對點交易,有助于緩解地區市場分割問題,節省交易時間。同時,區塊鏈技術利用時間戳、交易號為標準,可助力農村金融服務安全化透明化,降低道德風險的發生率,保障農村金融機構與農村金融消費者雙方合法權益,減少金融服務糾紛。
注重培養農村金融專業化人才。城鄉金融發展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農村金融人才短缺,大量的金融人才進入城市發展,導致農村金融人力資源配置失衡,人才流失率過高。因此,應注重提高農村金融人才福利待遇,強化專業人才培訓工作,以專業人才提高服務效率。一方面,政府和金融機構可加大人才補貼力度,提高工作人員薪酬標準。同時,金融機構也要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給予金融人才更多的人文關懷,暢通人才晉升通道,讓金融人才在農村具有同城市一樣的發展前景。另一方面,強化專業人才培養工作,金融機構可聘請專家為工作人員提供業務培訓,提高農村金融工作者的專業水平,鼓勵工作人員到城市金融機構學習深造,為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儲備人才。
優化結構:以“多元發展、創設機構、產品創新”促進農村金融結構調整
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多元發展。當前,農村金融信貸服務主要被民營小額貸款公司壟斷,商業銀行信貸門檻過高,在農村市場占有率偏低。為此,一方面可鼓勵商業銀行開展多元金融服務,商業銀行可以結合農村金融的需求特點,采用小微貸款管理技術,提高信貸占比,擴大農村信貸覆蓋范圍,尤其要創新抵押貸款業務,比如土地使用權抵押、大型農機器械抵押等,堅持以商業銀行為核心,不斷優化農村金融服務結構。另一方面,以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開展農業保險服務,探索指數保險、價格保險、收入保險等特色農業保險,優化農村金融保險服務結構。
大力發展農村微型金融機構。一方面可創立農村社區銀行。農村社區銀行主要為區域內農村家庭、小微企業提供信貸服務,社區銀行對當地產業發展與資金供需情況更為了解,抵御風險能力更強,而且資金投入不大,能夠彌補商業網點的不足。另一方面可增加農村資金互助社數量。農村資金互助社是公民自愿入股組成的互助性金融機構,能夠有效利用信息對稱和內部監管替換社會融資成本。商業銀行將信貸資金批發給農村資金互助社,再由農村資金互助社轉貸給會員企業,無需商業銀行設立網點,即可達到服務農村的目的,也能夠有效緩解城鄉金融機構網點分布不均現象。
不斷創新與豐富農村金融產品。當前,農村地區金融產品及服務單一,以金融信貸產品為例,農村金融信貸周期與農業生產周期不符、貸款額度與農業發展需求不符、利率浮動與農民可承受風險能力不符,導致農村金融產品滯銷。為此,一方面應以農民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發展多層級、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滿足農村金融消費者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以金融信貸抵押為例,應創新金融信貸抵押服務模式,如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宅基地使用權抵押貸款等,允許農民自由選擇合適的信貸抵押服務。另一方面,創新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可推出網上支付、電子銀行等金融服務,既有助于降低金融機構服務成本,又為農民體驗金融服務提供便利,借助“線上+線下”模式,提升農村金融服務質效。
強化監管:以“風控體系、行業自律、征信系統”維護農村金融穩定
健全金融風險控制體系。一方面,構建農村金融內部控制制度。農村金融機構可設立內控部門,嚴格依照流程、依照授權、依照審批開展金融服務,明確職責分工,防止出現越權和違規現象。同時,要積極構建內部審計、稽核系統,及時查處內部違規行為,防止內部風險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健全農村金融風險管理制度。為控制農村金融機構的逐利心態,可構建“垂直+橫向”雙重風險管理體系,農村金融機構既要遵守上級的垂直管理,也要遵守政府部門、行業協會的規定,始終將風險控制在合理范疇之內,確保農村金融市場穩定發展。
加強金融行業自律監管。不同于政府監管,行業協會監管具有雙向性,對外維護金融行業整體利益,協調政府與農村金融機構的關系;對內改進金融機構系統管理,防止不正當競爭,內外兼顧才能實現農村金融穩定增長。一方面要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監管作用,督促成員貫徹執行金融法律法規,遵守行業規范。同時,行業協會可以代表農村金融機構表達合理的利益訴求,為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之間架起溝通橋梁,實現金融交流常態化。另一方面,加強金融同業約束,行業協會可依照國家法律法規,禁止農村金融機構非法執業,遏制不正當競爭行為。同時,行業協會應妥善處理金融機構之間的矛盾,促進金融機構之間和諧共處,營造良好的農村金融發展環境。
健全金融征信系統。金融機構運行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金融風險,由于農村金融發展滯后,風險性遠遠高于城市,應善于利用金融征信系統,搭建全國性農村金融服務征信平臺,打破“信息孤島”和“部門藩籬”,確保農村金融市場穩定發展。一方面,搭建統一征信平臺,農村金融征信系統可與公安、司法、稅收等部門銜接,實現數據信息共享,確保信息采集精準、信息更新及時,確保農村金融機構掌握服務對象的信用狀況;另一方面,強化預警及評估功能,農村金融機構可對服務對象分級管理,當服務對象產生信用波動時,及時發出預警提示,金融機構可根據提示謹慎開展服務,時刻警惕金融風險。
(作者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龍超、葉小嬌:《農村合作金融社會價值、立法規制與我國農村合作金融發展》,《金融理論探索》,2019年第5期。
②孫璐璐:《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及優化》,《農業經濟》,2019年第10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