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人處世,既需樹立遠大崇高理想,也需守住基本底線,生態建設也是如此。應當將眼望“生態高地”而守住“生態底線”作為要領,以此為政策制定、制度施行提供基本思路、切實參照,進而提升全民的生態保護意識,降低在具體的生態建設工作之中出現紕漏、失誤的概率,使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能夠深入人心,推動生態建設的持續穩步前進。
【關鍵詞】生態建設 “生態高地” “生態底線”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眼望“生態高地”又守住“生態底線”,宜作為生態建設的要領
從生態環境和資源配置的維度看,“生態高地”就是政府或企業制定的當地生態建設所欲實現的愿景、藍圖,以及生態建設效果顯著,生態環境特別美好的地方,尤其是原先生態環境惡劣,但通過生態建設而顯著變好的地方。比如寧夏彭陽縣使草木稀疏的黃土高坡變為郁郁蔥蔥、林果滿山的北國江南;而河北塞罕壩通過植樹造林使得“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變為我國最大的人工林場,有力阻擋了風沙的南侵。“生態高地”宜作為生態建設的典型,大力推廣,引導其它地區效仿。而“生態底線”則是設廠、修路、造橋等各種建設不能觸碰的生態方面的底線,也即生態建設的“警戒點”與“臨界點”,也可稱之為“生態紅線”。如果沒有“生態高地”,生態建設就會不知所措,屢生失誤;而一旦守不住“生態底線”,生態就會遭到嚴重破壞,并僭越規則,違犯法律,必然受到制裁。“生態高地”與“生態底線”是生態建設的一體兩面,必須統籌兼顧,不可偏廢。
眼望“生態高地”才能明了生態建設的目標和方向。基于唯物主義辯證法的邏輯,從全局統籌進行考量,明確、堅守“生態高地”這一全局支點,無疑具備夯實基礎、保障整體協同的效能。在新時期的生態建設工作之中,通過全面落實上級政策、結合自身實際,一些地方政府摸索出了“變荒山為果林”“使戈壁變綠洲”的生態新路子,真正踐行了尊重自然規律、保護自然環境、營造宜居新地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由此也打造出了具備綠色經濟、環保發展特色的“生態高地”。所以,眼望“生態高地”,從全局出發、指明了生態建設工作的核心目標與整體方向。因此,在具體的生態建設工作之中,如果片面地將“生態底線”放置在前端,忽視“生態高地”統領全局的價值,則容易模糊生態建設的總體目標與整體方向。而且對于生態建設的定位,也容易陷入“行政力量萬能”“控制決定一切”的認知誤區之中,會致使政策、制度在落實過程中被行政權力支配,淡化與輕視文化、倫理等“軟性資源”的價值,無法真正立足生態問題在不同地理空間、社會場域之中的差異性,最終倒向“一刀切”的形式主義、官本位主義。
守住“生態底線”才能把握生態建設不能觸碰的底線。通過勘測、計算等科學途徑,區域環境的最大容量、承受極限都可以被量化呈現,由此也能夠清晰標識出不可逾越的“生態底線”,為生態建設工作提供具體的保護范圍與目標。污染物排放最大量、有害成分最大含量等,就是常見的“生態底線”。單從數值的角度看,在某種語境下,紅線可以被闡釋為底線。而從政策、法規的意義看,“底線”又具備“紅線”在法律之外所欠缺的社會警示價值。考慮到“紅線”與“底線”之間的差異性,前者強調“臨界點”,后者則標明“極限點”,對于生態建設工作的長期推進而言,守住“底線”無疑更加具備現實的緊迫感與預警性。在能源危機、環境問題成為當前全球化情境下共同議題的背景下,以劃定“生態底線”去彰顯危機的嚴重性,培養社會群體的憂患意識、保護觀念以及創新理念。而通過守住“生態底線”,生態建設工作也能明確自身責任,從而更好地堅守生態環境和資源底線。
生態建設中眼望“生態高地”與守住“生態底線”的處理原則
力求二者能夠互補協同。隨著生態建設工作面臨更為復雜、多樣的考驗與挑戰,應當將“眼望高地”“守住底線”放置在發展共同體的場域之中進行討論,使二者能夠以整體的形式融入到生態建設工作之中,確保二者在理論建構、理念展示、文化傳播上的互補性與協同性,建立一種規范、統一的話語機制,對管理體系形成良性影響,從而聚合原本分散的資源,使之能夠實現無縫對接、深度融合,避免各自為政。
理清二者在法律、道德上的異同之處。“不涉及政策、法規的紅線”,是“眼望高地”“守住底線”在法律與倫理道德層面上共同契合的基本準則之一。而對于法規所命令禁止的言行,通常也可以置換為倫理道德所禁止的言行。當被倫理道德所不容的言行產生了更大的社會影響之時,也會被升格為法律法規。這是二者的相同之處。而在差異性上,二者也同樣存在鮮明的區分特質:倫理道德的“底線”涉及面向廣泛,不一定所有觸及“底線”的行為都屬于違法范疇,甚或在某種特定條件之下,違法也并未就違反道德。在處罰方式上,觸及“底線”就要受法律抑或行政手段的懲罰。而“眼望高地”指的是政府抑或企業制定的當地生態建設所欲實現的規劃和藍圖,具有宏觀性,需要在具體的落實過程之中加以細化,更多受到社會輿論的監督與批評。
明確二者在約束力、執行方式上的關鍵所在。從約束力的維度看,“眼望高地”由于側重于宏觀性的規劃,主要涉及在政策層面指導生態建設工作,更強調行政意志的表達。而“守住底線”則更多側重于法律層面,同時,也攜帶著訓誡、管理的意味,有著具體的法律規則與行政手段來實現。因此,“守住底線”的約束力更加明顯,有相關的政策、法規作為保障與引導,有著明晰的底線值與目標訴求。而在當前的生態建設情境之中,從執行的角度看,“眼望高地”自身所具備的宏觀引導性,又會隨著情勢的變化顯現出一定的彈性,視現實的發展情況去調整既有的整體規劃。“守住底線”則強調一種不可逾越的原則性,其執行方式會相對固定,有著法律的強制性,實際的約束效力也更加有效。
以眼望“生態高地”守住“生態底線”推進生態建設的具體路徑
優化頂層設計,在政策中明確“生態高地”與“生態底線”的涵義和邊界。在政策制定上,應當從立法層面去明確劃定“高地”與“底線”的相關概念,規范達到“高地”的價值、越過“底線”行為應當擔負的法律責任。具體而言,對于阻止“高地”實現、僭越“底線”界限的行為,生態建設部門應當在落實政策、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顯現出法律應有的約束力。對于各種生態建設工程,都要參照“眼望高地”原則,提出具體的生態建設的樣板典型、榜樣,以及發展目標、考核標準,讓人們有明確的目標和參照。
出臺眼望“生態高地”與守住“生態底線”的細則,邊落實邊完善。應當在落實《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政策、制度的基礎上,立足本地生態建設的實際情勢,實事求是地完善“眼望高地”“守住底線”的相關細則。對于已明確標明的“生態高地”區域,要概括其特征、要義,并提出具體可操作的措施。同時,也要嚴格遵守國家環境保護部對于各地測算環境容量的政策、法規,使劃定的生態指標底線能夠合理轉化為具備法律約束力的“生態紅線”,引導社會各界更為全面地認知、定位“眼望高地”與“守住底線”二者間的關系,科學定位,在全社會形成法治化的生態發展思維。
建立交互式的動態考核機制,打造高素養專業隊伍。根據當前國家業已出臺的《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技術指南》《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相關政策與法規,依據地區發展的實際情況,進一步確定相關的動態考核機制。要通過明確對于“眼望高地”“守住高地”的法治化劃定,盡力將二者進行統籌考慮,在提高審核力度的同時,也可以依據生態建設人員在執行、貫徹政策與法規的表現,給予合理的獎勵,激發其自身的責任感、認同感、團隊歸屬感,輔助提升其綜合素養,從而以“獎懲結合”的方式增強工作隊伍的凝聚力與效能。
(作者為山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太原學院思政部副教授)
【注:本文系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新時代山西省礦產資源綠色發展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19B51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楊宜勇:《生態文明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人民論壇》,2018年第30期。
②楊英法、戴雅娜、徐運紅:《生態經濟建設中媒體語言的引領策略》,《生態經濟》,2015年第3期。
責編/周小梨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