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我們需要用創新的眼光和視角,尋找讓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的可能性。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元素、作品、文化的重構與組合,實現與大眾的共情;通過個性化的表達、跨界的融合,實現創新化傳播;通過對新興媒體傳播方式的運用,讓優秀傳統文化真正“活”起來。
【關鍵詞】傳統文化 創新傳播 時代精神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新的媒介技術與傳播方式形塑著我們以及我們生活的外部世界,優秀傳統文化彰顯著中華文明的思想內核和價值精髓,在媒介深刻變革的當下,如何創新傳播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我們亟待探索回答的時代命題。
優秀傳統文化與傳播方式的形塑
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是新時代媒介創新傳播的“源泉”。在對傳統文化的挖掘提煉中,梳理出優秀的時代精華,找到符合新時代語境和思想觀念的內容,可以豐富傳播內容,成為媒介傳播的突出優勢。如大型電視紀錄片《中國村落》的創作拍攝團隊將鏡頭對準處于現代文明孤島的古村落,通過對一個個村落的走訪、拍攝、記錄,尋找遺落的農耕文明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和人文生態,為受眾傳遞了并不遙遠的“遠方的家園”中獨特的審美價值與豐富的文化內涵。雖然表達樣式非常樸實,但創作視角的選取將多種傳統文化樣態相融合,并觸及了“村落再造”的現實話題,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講述了鄉土中國的故事,為大眾留住了鄉愁。又如作為短視頻傳播平臺代表的“抖音”,曾發起了多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線上活動,引導并鼓勵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在抖音上傳播。短視頻平臺依賴于用戶的內容生產,其中京劇類文化話題“我‘變臉’比翻書還快”播放次數達到了57.2億次,民樂、國畫等話題播放量也過億,這些傳達了優秀傳統文化神韻的優質內容為傳播平臺帶來了較高的關注度與流量。
優秀傳統文化是“活態”的文化。新興的傳播技術和手段也在形塑著優秀傳統文化,在互動中豐富充實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通過講述方式的創新讓優秀傳統文化持續產生新的作品。隨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載體不斷增加,優秀傳統文化也在煥發著新的生命力。據“抖音”年度數據報告顯示,2019年在該平臺上,有2045萬人配上傳統戲曲使用京劇武旦特效變臉貼紙;全國1372個國家級非遺項目當中,有1275個通過“抖音”進行了創新傳播推廣,共獲得了33.3億次的點贊量。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在新型傳播平臺創作文化作品,重塑著優秀文化內容本身的形態與呈現方式。而《中國詩詞大會》《中國成語大會》《齊越朗誦藝術節暨全國大學生朗誦大會》等系列節目,將民族氣韻內化于廣大青少年的語言表達當中。腹有詩書、口吐珠璣的文化傳播者通過語言傳播文化時,通過表達風格、行為模式對傳統文化精神內涵進行演繹,形成符合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話語體系。
通過元素、形態、文化的解構與重組積極擁抱新的受眾,喚醒大眾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基因
第一,元素重組,激發文化活力。新時代,我們需要用創新的眼光和視角,通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尋找讓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融合的可能性。在中國當代文化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過程中,優秀傳統文化或成為創作母題,或成為創作激情的“活水”,或在局部為作品增添一些異質性的審美,帶來新鮮感或吸引力,帶有“點綴”意味。《經典詠流傳》《中國戲歌》等文化綜藝節目將傳統詩詞、戲曲與通俗流行音樂相結合,將傳統文化的典型元素與說唱、搖滾等有機結合。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文化名人與各行各業新時代建設者的互動,既傳承了經典,也為當下流行文化找到了“源頭活水”。
通過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與名家、新人共同完成新作品、新表達,對傳統文化重新編織、譜成新章。用藝術的形式打造符合當代的文化樣本,用一種更有感召力的音樂,吸引年輕受眾目光的投射與聚焦,使其對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內涵豐富,在傳播過程中,既要注重傳播的精準,精細、深耕傳播內容,滿足觀眾期待,也要通過元素、形態、文化的解構與重組積極擁抱新的受眾,喚醒大眾血液中的民族文化基因,讓優秀傳統文化做到與大眾的“共享”,引起大眾的“共鳴”,實現與大眾的“共情”。
第二,個性表達,彰顯文化魅力。作為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著一個民族精湛的技藝、獨特的思維方式,有著豐富的精神價值,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不斷地再創造、能夠在當代和以后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人類文化遺產。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人受到大家的關注,無疑可以讓更多人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新的傳播平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傳統文化進行當代解讀和個性化呈現。如京劇演員王珮瑜親力親為,為了推廣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各種形式的節目,為觀眾示范京劇表演唱腔和標準動作。在《傳承中國》中,通過獨特的戲劇情境,呈現京劇知識與細節。抖音上,有趣、專業的京劇文化推廣方式讓她成為了網絡紅人,更多的年輕人因為她而關注到京劇文化。在全球化和后現代都市文化的語境下,李子柒視頻中展示的中國鄉村和非遺文化,田園牧歌式的生活成為一種個性化的呈現,在海內外都引起了傳播熱潮。
第三,技術賦能,拓展傳播邊界。通過短視頻、直播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等新興傳播方式拓展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邊界,擴大受眾傳播范圍,提高傳播效能,利用VR、AR、5G等新興媒介技術為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賦能,生成優秀傳統文化全新的面貌,讓受眾對傳統文化形成新的記憶點,傳播具有時代感召力的作品,共繪多元傳播圖譜。因為《國家寶藏》的熱播,故宮博物院借著契機,利用VR技術讓《清明上河圖》活起來,帶上VR眼鏡的觀賞者穿越回宋朝,泛著“小舟”,置身于包羅萬象、精妙絕倫的名畫之中。創新傳播手段讓文化突破了“次元壁”,通過沉浸體驗方式得到跨越時空的新奇體驗,拓寬了文化傳播邊界,提升了傳播效果。而跨界融合不僅體現在優秀傳統文化跨越文化空間,從原來舉行傳統文化活動的場所來到新的傳播平臺進行展演。同時,在新型傳播平臺上通過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耕細作,可以突破優秀傳統文化傳播的邊界。戲曲、音樂、國畫等也可以通過創新傳播手段實現文化間的跨界與融合。畫中有詩,詩中有畫,不僅是一種意境,更是一種創新傳播方式。
用新的傳播方式實現優秀傳統文化精細化與垂直化的精準傳播,可以找到原本忠實、黏度極高的受眾,年輕的“UGC”(用戶生成內容)們通過奇趣的表達生產符合時代特點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同傳統媒介共同形成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的矩陣。通過新的話語內容、生產關系、傳播鏈條喚醒貌似遠離現代文明其實根植于中華民族血液中的文化基因。短視頻“UGC”的參與感轉化為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媒介平臺的傳播動力,讓傳統文化的展示成為受眾的生活日常,鏈接受眾的共同記憶。
(作者為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博士研究生,四川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講師)
【注:本文系2019年度重慶市社會科學規劃抗戰工程一般項目“抗戰大后方廣播播音史料搜集整理及研究”(項目編號:2019YBKZ0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王婷:《意義生成與語境建構:“語域”視閾下傳統文化類節目研究》,《現代傳播》,2019年第1期。
②胡智鋒、徐梁:《留存、體驗、創造:電視節目應對傳統文化的三種理念》,《藝術評論》,2017年第4期。
③朱雪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五重維度》,《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