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數據技術驅動下編輯職能的深化與延伸

【摘要】傳統新聞編輯的職能著力于信息的整合、版面的融合,數據技術的發展將讓編輯成為新聞行業中數據技術的主要實踐者和應用者。數據技術有助于編輯“把關人”職能的深化,編輯的職能將不只停留在新聞的生產層面,還會不斷向傳播階段延伸,逐漸由新聞的生產者轉變為新聞的經營者,不斷引領新聞業的革新浪潮。

【關鍵詞】數據技術  編輯職能  媒介融合    【中圖分類號】G213    【文獻標識碼】A

信息技術的發展有利于信息準確性和傳遞有效性的提高,縱觀過往新聞媒體的變革,編輯的工作由刀筆尺規轉移到了軟件排版,即由紙質版變為電子版,如今新聞行業又面臨新一次變革,即由數據技術所引發的數據化革命。

數據技術驅動的編輯職能革新

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數據概念被人們廣為認知。首先,數據是信息的載體,信息是智能的基礎,而智能在某種程度上是商業的依托。其次,數據的“據”帶有引以為據的意思,具有目的性和指向性,是可以用來證明事物的。這表明數據其實是一種符號,符號就必然具有意義。基于以上兩方面闡釋,可以給數據下一定義,即數據是可獨立于本體之外存在的表意載體。“數據化”是將客觀世界的各種對象、現象轉變為數據形式的過程。“大數據”是對海量信息的一種描述,今天“大數據”之于人們就像二十多年前的互聯網一樣,是一個新穎并且重要的概念。大數據的概念是在信息時代這一大背景下誕生的,它與云計算、物聯網、5G、區塊鏈等緊密相關。

隨著“大數據”概念熱的喧囂退去,數據技術進入應用階段。不可否認,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會對各行各業造成不同程度的沖擊。新聞業是受數據技術影響的主要行業之一,其中新聞業務將首先迎來挑戰與變革。編輯作為最主要的新聞從業群體,將是新聞行業中最先迎接數據技術挑戰的人群,受影響程度將會最大,并最終成為新聞行業中數據技術的最主要實踐者和應用者。

編輯“把關人”職能的深化

在新聞媒體中,編輯的主要職責就是進行“把關”。作為把關人,編輯決定著哪些新聞可以刊發,刊發的版面和位置;總編和編委決定著哪些新聞應該成為頭條。如果說前工業時代是小規模、定制式服務,那么工業革命則把人類帶入了大規模、標準化的時代。互聯網時代則是定制式與標準化的結合,量產的同時關注個性需求,技術的發展使其得以可能。進入大數據時代,新聞編輯進行把關的要素應在以往標準的基礎上進行深化,更加關注個體受眾的需求。

我國資訊類APP今日頭條于2012年8月上線,據騰訊網報道,2018年2月其月活躍用戶數已超2.6億,累計用戶數超7億。截至2017年4月,已有超過60萬的組織、機構和個人開設“頭條號”。據搜狐網報道,今日頭條母公司北京字節跳動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已于2018年底完成了40億美元的融資,公司估值約750億美元。作為一款新聞客戶端,能有如此不菲業績,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編輯策略的創新。今日頭條的編輯策略可用其品牌標語來概括,即“你關心的,才是頭條”。其將“受眾關注”引入把關標準中,為用戶提供個性化新聞資訊,打造屬于用戶自己的新聞頭條。

編輯策略的創新,得益于技術的進步。今日頭條之所以能夠進行復雜的個性化資訊推介,主要源于其對數據技術的運用。今日頭條運用信息匹配原理,抓取內容數據,通過標簽維護和數據挖掘,掌握受眾喜好后,為受眾分發訂制新聞。其抓取內容的來源既有傳統媒體、門戶網站,也有社交媒體。其推介新聞的標準源自對用戶數據的分析,之后根據用戶偏好進行推送,可以說今日頭條越被使用,就可能越懂用戶需求。

大數據時代編輯的“把關”功能并沒有改變與弱化,但新聞篩選要素的增加使得編輯把關工作變得更加復雜,需要不斷深化。除關注傳統的把關要素外,還應更多地考慮受眾因素,偏向受眾需求。數據技術為此提供了技術保障與支持,數據將成為傳統的“新聞媒體立場”“編輯個人新聞價值取向”等主觀把關要素外的客觀把關依據。這有助于改變傳統新聞生產的線性流程模式,改變受眾處于新聞傳播末端的被動局面,將受眾需求提升到新聞生產環節中來,甚至提前到新聞生產的源頭位置,這實質上是傳者本位向受者本位的轉移。

編輯“新聞人”角色的延伸

傳統新聞編輯的職能主要在信息的整合、版面的融合,編輯在完成稿件的編審工作后,便不再對稿件負責。這些仍停留在新聞的生產階段,從整個新聞傳播的鏈條看,只屬于新聞傳播的前端。新聞生產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領域,受眾對信息偏好反饋不及時,受眾行為數據較難獲取,傳播者和受眾之間就難以形成有效的互動,新聞產品的傳播力便難以提升。

大數據時代的來臨將從技術層面使這一現狀得以改善。過去,我們只可以在新聞網站上看到一條新聞的評論數和轉發數,如今,微博、微信、各類app的廣泛應用,使得受眾反饋渠道變得多樣,數據監測公司可以時刻監測一條新聞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發展情況。數據技術的發展使得受眾行為數據得以被抓取、統計,從而使新聞媒體關注新聞走向成為可能,這從客觀層面保障編輯職能得以延伸。在碎片化時代,受眾對信息的實時反饋、社交互動的需求更加強烈,這從主觀層面促使編輯職能需要延伸。未來對于新聞傳播的要求,是更加關注新聞生產之后的新聞傳播與反饋階段,因此編輯的工作需要適當轉型。

2012年12月20日《紐約時報》發布了一則專題報道《雪從天降(Snow Fall)》,在該新聞報道發布后的6天內,它就創造了350萬點擊量并為《紐約時報》網站帶來了290萬的訪問量,最終這則新聞報道獲得了2013年普利策新聞獎中的特稿寫作獎。這篇新聞報道獲得成功的原因,除了新聞本身的價值因素外,它的傳播方式更值得關注。在這則新聞的發布過程中,《紐約時報》優先選擇了網絡,首先在Twitter(推特)上發布公告,通過社交網絡、移動客戶端進行推廣。發布三天后,該新聞的印刷版才在《紐約時報》上進行刊登并在周末版推出了特別報道,同時還在亞馬遜網站上推出了2.99美元的電子書。該報道成為傳統媒體利用新媒體進行傳播的典范,它的成功為傳統媒體的發展開啟了一條融合之路。該新聞專題的制作過程也是一次典型的媒介融合嘗試,專題編輯與采寫記者、攝影攝像師、技術支持人員等的通力合作是促成該報道成功的原因之一。

今日頭條和《紐約時報》專題報道的成功讓我們看到了未來編輯工作的新思路,首先在前期編輯可以根據用戶關注度來選題;在新聞制作階段充分借助數據技術,在內容分析和展現形式上進行創新;在新聞的傳播階段,監測新聞的瀏覽量,把控新聞傳播走向;關注新聞的分享、轉發、評論等用戶行為數據,并對此進行及時回應,與受眾充分互動;同時跟進相關報道,為不同用戶推介其感興趣的新聞。在大數據時代,編輯未來很可能轉化成為營銷人員,新聞作品就是他們的營銷產品,在負責把關、議程設置的同時還要兼顧營銷。這種延伸與轉變都離不開技術的支持。長久以來由政策和市場主導的傳媒行業,將迎來技術引領的變革,技術驅動的新聞業革新浪潮將編輯涌向潮頭。伴隨著自身職能的深化和延伸,編輯將會成為新聞行業中數據技術的主要應用者,并在媒介融合的趨勢下大有作為。

(作者分別為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博士研究生;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大數據應用中的信息流動與倫理問題研究”(項目編號:19BXW116)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② [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年。

③韓士皓、彭蘭:《融合新聞里程碑之作——普利策新聞獎作品〈雪崩〉解析》,《新聞界》,2014年第3期。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