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翼”,語文學科高考命題的層次
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怎樣在一張高考試卷里面體現出來?我們看一下,高考是用層次說話的。
從知識到常識,從常識到學養,從學養到學識,從而實現高考的公平性和選拔性。這便是高考的層次論。
我們來看試卷:
全國卷層次,分四道大題,每道題分值多少,我們腦子里面要有一個空間的概念。這是平面圖,我們來一個空間圖,做一個坐標,橫坐標是四道題,縱坐標是題號。第一類,論述類文本閱讀9分,1-3題,第二類,實用類文本閱讀12分,4-6題,第三類,文學類文本閱讀15分,7-9題……慢慢的要在腦子里面構架好。
我們來看看命題的層次是怎么體現的。
論述類文本是什么題?選擇題。我們首先做題的時候,是不是有點小緊張?剛進考場,這道題基本上是不要費多大腦筋就能做出的。選擇題原則上是只要你細心一點就不會出錯的。
實用類文本,有選擇題,有簡答題。這也就是從緊張慢慢趨向于不緊張。其實考試的時候有一點緊張,更能激發你的潛能哦。
等到做文學文本閱讀的時候,要么是小說,要么是情境感很強的散文,你的情緒是不是會開始興奮起來?
再到文言文閱讀,是不是平和了一些,舒緩許多?為什么?文言文的考試,都是你平時所學的常識的遷移,他沒有什么太多的轉化。
再到古詩歌鑒賞,平和是不是又轉為興奮?詩歌鑒賞你按套路答題已經答不出高分,它需要調動你思維深層的潛藏。
興奮一段之后到名篇名句默寫,這道題的設置是要讓你再次平和下來,還有一點小小的欣喜,因為你全對,默寫沒有問題。有些同學說我默寫就是有問題,那你就趕快補充,這補充的不是六分,而是你對文本的感悟能力。這六分能夠穩拿,前面的文言文閱讀、詩歌鑒賞你都可以提高很多,這也就是一種積累的力量。
從論述類到實用類文本,這是第一個平臺。這級平臺,是不是有三級臺階,是不是層層遞進的?
第二個平臺,文言文、古詩歌閱讀、名句默寫,又是三級臺階。此時的情緒,基本上是的穩定、平和的,讓你在舒暢的狀態之下進行考試。
再到語料題。
語料1,又是選擇題,又輕松一下,思考一下。這里的選擇題與前面的選擇題有不同,是基礎知識。
再看語料題2、3,富有挑戰意味,能激發你的征服欲。它還是帶有創新意味的。一個補充,一個壓縮。壓縮這種能力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是很難的。你不能準確的把握,極快的反應,都不能提煉,都不能達到想要的效果,所以這種看似簡單卻極富挑戰的題會完全的激發你,點燃你的創作激情。于是就在這樣一種狀態之下,讓你達到思維的最佳狀態,一氣呵成,寫成作文。
在這樣一套試卷的命題過程中,一道題前后怎樣擺,都是有規律的。文似看山不喜平,出卷也一樣。他根據不同的臺階,設置不同的起伏,這樣從心理,從情感,從思維上面來構建,然后形成系統、科學、創新的命題。
有些同學可能會說,命題的人要想這么多嗎?是的。命題人最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出一套妙卷,富有情趣、理趣、妙趣,讓你考完以后“啊,語文太妙了”,酣暢淋漓。
命題人對所有的考生都有一個希望,希望能激發你的潛能,讓你充分的全方位的展示你的語文素養、能力,考出你想要的或者說是超常分數來。
命題怎么樣能激發你的潛能?怎樣能夠區分高低呢?
我們來看一道2019年全國卷1詩歌鑒賞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2019全國卷1)
閱讀下面這首宋詩,完成14~15題。
題許道寧畫[注] 陳與義
滿眼長江水,蒼然何郡山?
向來萬里意,今在一窗間。
眾木俱含晚,孤云遂不還。
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
[注]許道寧:北宋畫家
15.詩的尾聯有什么含意?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6分)
這是題畫詩,由畫而詩,以詩論畫。而題目的要求是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對這幅畫有什么樣的評價?這要看出評價,只憑我們套路性的技巧答題是很難得到高分的。
怎么樣能得到高分?
我們把最后一句反復讀兩遍,“此中有佳句,吟斷不相關”,是不是有一種熟悉感?陶淵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不是有相似的意境?感覺到了,遷移,到這兒你就會理解這首詩。
然后再對關鍵的詞“吟斷不相關”解讀,把“吟斷”弄清楚了,那就沒有問題了。吟斷,夢斷藍橋的電影,看過嗎?夢斷天國呢?如果說沒有看過,那毛澤東主席的《清平樂 ? 六盤水》開頭的兩句詩是,“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 望斷,直到看不見。明代袁可立“長安擢不遠,望斷暮云平”。有同學可能會說毛主席的“望斷南飛雁”跟“望斷暮云平”不是差不多嗎?寫作就是這樣有轉化、有借用,還有化用。你把這些相關的知識聯系起來以后,這道題是不是很容易做答?而且是高分,甚至是滿分。
我們平時積累的層次是不一樣的,理解的層次也不一樣。要將表層的一種理解接受能力,轉化為一種審視的闡釋能力、遷移能力,這就是深層的表達。所以現在的高考命題都會由表層向深層轉化。不僅僅是要你講它怎么寫的,它為什么要這么寫,你還要來評價。
用層次說話,還可能在命題材料上向各學科延伸,體現那種跨學科的涵蓋性。跨學科就更能體現出考生的層次,命題的層次是基于誘發學生積累的層次來做的。
這種涵蓋性,看看2019年全國卷1的語言文字運用題就明白了:
中國傳統音樂的,科技發現的,中外貿易的,這是不是跨學科的?他不是在文學范疇之內了,也不是我們平時在教科書所學的文本的范例了。當然,新課程是各方面都涉及滲透了的,這樣一來我們就會發現,層次是無時無刻不存在的,就是對一句話的理解都分層次,比如《道德經》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tuó)龠(yuè)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句話的理解,無數版本的解釋是,芻狗是古代祭祀時用草袋扎成的狗,祭祀完了草狗就丟掉了,他說天地不仁愛,對萬物就像對待草狗一樣不重視。圣人不仁愛,對待百姓,也是像對草狗一樣的不看重。
我認為這樣還沒有理解到《道德經》老子的本意。
老子的本意是怎樣的呢?我推測:
這個“不”字在甲骨文里面像花萼,就是一朵花的形狀,他通丕,是大的意思。如果我們以甲骨文的意思理解這句話就是:天地大仁,對待萬物像對待草狗一樣的公平。圣人有大愛,對每一個百姓也是像對待草狗一樣的態度。也就是說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手心手背都是肉,沒有厚薄的。老子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天地是公平的,圣人是公平的,沒有哪一個偏愛。那如此,高考也是公平的。所以無論疫情怎么樣,嚴重與不嚴重,都不影響考卷、答題,因為這套試卷本來就是系統的、科學的,而且是創新的,他考的是每一位學生的思維、學科知識、學科能力、學科素養和對這個國家的熱愛態度。
如此一來,層次是無時不存在的,這種存在是通過情境來展現的。
情境化,是高考命題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