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教育工作者都有一個美麗的夢想,我們在鄭瑞芳校長的帶領下,一直有這樣一個夢想,就是要在人大附小建立一所創建師生幸福成長的生態校園,讓附小師生在藍天下最美麗的校園里,感受著七彩的生活空間,沐浴著多元的校園文化,享受著七彩教育。
辦學思想關注生態環保
多年來,鄭瑞芳校長不斷挖掘學校辦學理念的深刻內涵,其中就涉及“綠色環境”——生態環保。其中,學校彩虹門詮釋了人生的深刻意義——赤橙黃綠青藍紫預示著人生的酸甜苦辣。走出彩虹門的陽光少年,要堅信陽光總在風雨后,人生永遠是美好的;學校育人理念——赤橙黃綠青藍紫,告訴我們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都有不同的色彩。
人大附小副校長于猛
在此基礎上,鄭校長創造性地提出了“七彩教育”的理念,開發了七彩的課程體系和育人體系,通過“做可愛的附小人,做了不起的附小人,做有特質的附小人”的育人目標,落實“創造適合于兒童發展的教育環境”的辦學目標。同時明確提出在七彩教育辦學理念中蘊含著綠色,并指出我們倡導生態環保教育,在“綠色環境”中潛移默化地育人,倡導的是“生態文明教育”,幫助孩子們養成環境保護的意識,逐步探索出“由孩子帶動成人,由個人帶動家庭,由家庭帶動、影響社會”的新思路。
生態環境不是為生態而生態,它是一種育人思想,是學生終生發展、環境意識形成的過程,我們就是要實現在環境中讓孩子建立根深蒂固的環保意識和生態思想,并逐步形成他們一生自覺的行為。
建章立制堅持生態環保
生態校園的建設離不開各項規章制度做保障,我校先后制定了《辦公用品使用管理制度《節約用水、用電、節氣管理辦法》《節能環保宣傳制度》等15項管理制度。在各個項目的建設過程中,我校充分堅持了“看得見的是設施、活動,看不見的是教育”,貫徹了校園建設“出發點起于育人,落腳點立于育人”的理念。
為了引導更多的孩子親身參與到生態環保活動中來,我校積極支持班級和學生團體的環境保護行動。在環境保護部門和專家的指導下,我校成立了由鄭瑞芳校長親自擔任組長的校級生態委員會,每個年級設立本年級的生態委員會,負責本年級的生態校園創建工作,并建立一套強有力的管理制度,設計、實施并監測學校的環境工作,學校領導監督初始的和后續的環境審核,確保全校所有部門和學生代表參與決策過程,在學生、教師、部門管理者和整個學校之間建立了緊密聯系。學校與海淀區環保局、相關資源單位、世紀城社區之間建立聯系,將項目融入學校發展計劃和世紀城社區的可持續發展。
從2003年起,鄭瑞芳校長就大力倡導建設生態校園環境,當時就明確提出“打印紙雙面使用”,設立“學生自助小超市”等建設生態校園的具體措施。遷入新校舍以后,學校提出“創建藍天下最美麗的校園”,學校又先后建起了以廢舊物品循環再利用為特色的學術苑專業教室,采用地源熱泵來供熱的游泳館,具有節能減排特點的綠化屋頂等生態環保校園環境。我校響應國家的號召,借助校園加固的契機,在各級領導部門和社會的支持下,在學校的校園建設中,采用了10余項生態、環保、節能的建設措施。據不完全統計,學校的地源熱泵每年節電約29萬度,相當于節省標準煤104.8噸,每年減排二氧化碳268.1噸,減排二氧化硫1.7噸;水源熱泵年節電量約為95萬度,相當于節省標準煤343.3噸,每年減排二氧化碳878.1噸,減排二氧化硫5.6噸;太陽能熱水全年節電約73萬度,節約標煤約263.8噸,減排二氧化碳674.8噸,減排二氧化硫4.3噸;每年可處理回用的中水水量43200噸。
正因為學校建立了一系列“生態環保”相關的規章制度,我們在做每一件事的時候,首先思考的就是勤儉節約,充分發揮人的創造才能,美化環境。在鼓勵孩子們動手創建美麗生態校園的同時,鄭校長以身示范,帶領全校老師們建設自己的美好家園。無論是鄭校長的辦公室,還是學校的學術苑開放式教室、“水藝芳”體育館、“藍天閣”教師辦公區,都是老師們自己動手,用舊紙板、布塊、塑料瓶、易拉罐等廢舊物品布置裝飾的,在節約大量費用的同時,老師們在交流學習過程中,得到了美的熏陶,提升了創造力,增進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誼,創造了人大附小友好和諧、愛校進取的校園氛圍。
師生們一言一行中無不流露出深入他們內心的生態思想,進入骨髓的生態意識,點點滴滴中形成了我校獨特的校園氛圍、校園文化。
課程與活動鮮活生態環保
我校還把生態學校的創建與學校的課程改革建立聯系,在校本課程的開發和實施過程中,首先由生態委員會、課程研發小組組織教師和學生進行前期調研,結合學生興趣和教師的個人選擇,在前期100多門校本選修課的基礎上,重點開發一系列與生態環境相關的校本必修課程和校本選修課程。利用“課程整合、自主排課”的改革試驗這一有利契機,我校系統梳理、規劃了系統的生態環境教育課程,并顯示出任何可能發生的費用,并規定監測和評價的安排和要求。同時在實施的過程中,不斷調查、統計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做出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挑戰和改革。
在學校的畢業課程改革過程中,鄭瑞芳校長為我校學生創建了“七彩小菜地”生態園地,由各個班級同學自主栽培、管理。學生們通過實踐勞動,體驗到親身勞動、創造和收獲的滋味,學習了動手實踐的能力和相關知識。更為可喜的是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學會了合作,學會了分享,學會了感恩,他們把收獲的第一個西紅柿,第一把小蘿卜,第一顆草莓果獻給了鄭瑞芳校長,他們在分享與感恩中健康成長……生態環境與育人課程有機融合,實現了全人格教育和最佳的生命教育,多彩的課程賦予了生態環保鮮活的生命。
在建設生態校園環境的同時,我校師生們開展了七彩的教育活動。其中,“親子頭腦風暴”“DI創新思維大賽”“爭做綠色文明小衛士”“廢舊電池回收”等活動受到了家長、社會的支持和師生們的喜愛。“廢舊物品回收”“餐廚垃圾循環再生”等活動還建設成為了我校長期開展的品牌活動。廢舊物品回收再利用活動每月開展一次,僅9月份就收集、分類、回收廢舊物品4000多公斤,學校利用收集的廢舊書報材料制成“生態本、筆”獎給孩子們使用。2012級一年級學生的入學通知書就是采用可循環使用的再生紙印制的。
如今,在我校的綜合實踐周和寒暑假的小課題研究活動中,每期都有30%多的孩子選擇了節能環保類研究題目,孩子們在生態環保類研究方面開展了豐富多彩、深入實際的小課題研究活動。而孩子們展示小課題研究活動成果的教學樓二層樓道兩側的墻壁,又成了一個宣傳節約環保主題的園地。我校于2012年5月承辦區教育系統節約型校園建設現場會,2012年11月承辦市垃圾減量項目啟動儀式,并組織學生參與生態學校日——匯豐氣候變化主題實踐活動。學校先后獲得市中小學校園環境示范學校、區綠色學校、市節約型示范學校、國際生態學校等市區、國家級先進稱號。
建設美麗中國,共筑生態家園。人大附小將以國際生態化校園為新的起點,積極響應低碳減排的號召,踐行綠色環保理念,創建師生幸福成長的生態校園,這是對學校發展新模式的新探索,是對教育資源共享機制的新探索,也是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更大貢獻的新探索。
(作者為人大附小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