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我來到人大附小,因為校長的認可和信任,長期被安排擔任高年級數學教學工作,并多年擔任教研組長的工作,從而得到更多學習和鍛煉的機會。工作中,憑借自己多年教育教學工作中積累的經驗和踏實勤懇的作風,在立于學校不斷革新中成長,從一名中青年教師成長為一名勇于擔當、與學校榮辱與共的老教師。
立于學校:機遇與收獲就在每一天
有很多同事說我是幸運的,很多的機遇與收獲總是降臨到我身上:剛參加工作六年就被評為縣級骨干教師,并多次承擔研究課和公開課;有機會參加北京市小學專任教師教學基本技能競賽,并獲得數學學科專業技能一等獎和教案二等獎;被破格評為小學高級教師;有幸參加北京市小學數學研討會第九屆年會上的現場課評比,并獲得一等獎;獲得“北京市小學市級中青年骨干教師”稱號……
人大附小數學教師蔡立革在支教課堂上
實際上,所謂的機遇與收獲只是對我們平時所有努力與實踐的一種鼓勵與肯定,只是推動我們繼續前進的一種動力。況且我們還應該知道,如果沒有平時的注重積累、修煉內功,別說不會有這樣的機遇降臨,即使有,也會因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和準備,而眼看著它從自己身邊溜走,不會有任何“收獲”。
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天,就是機遇和收獲的開始。對于教師來說,我們更要把精力放在平時、把努力落實于每一天,要讓每一天、每一節課都成為自己進行教育教學研究與改革的機遇,以每個學生一點一滴的進步與發展為自己的最根本追求目標。這樣你就會發現,自己每天都在面臨著一個個難得的機遇,每天都在進行著幸福的耕耘與收獲。
不斷革新:失敗和成功中都有收獲
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可喜,失敗也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從失敗與成功中總結經驗,在自我革新的道路上有所收獲。
記得很早以前有一次上《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由于自己一心只在想著每一個教學環節的下一環節是什么,忽略了關注學生,從而影響到整個課堂的靈活與實效。還有,在一次市級現場課的結尾,自己為使課堂完整,堅持讓學生總結收獲與體會而耽誤了學生下課。這兩次失誤使我深刻領悟到了“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一切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主”。教學過程是一個變化的過程,它不是事先完全能預設好的,課上教師必須靈活處理各種情形,而不能完全“走”教案,要時時刻刻心中有學生,這樣才能真正通過教學讓學生獲得真正的良好發展,同時我們的課堂教學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還記得有一次上《圓的周長》研究課,在組織學生動手測量出每人手中圓的周長與直徑、計算他們的倍數關系時,個別學生出現了結果不是三倍多一點的現象。面對學生迷茫的狀態,我毅然組織全體學生再次對他手中的圓重新測量、計算,從而和學生一起認識并矯正了誤差。雖然這一環節的插入影響了后續的教學進度,這節課也成了一節不完整的課,但是對于學生獲取知識、學習成長,卻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更重要的是,我從孩子們由迷茫到明亮的眼神中,感受到他們的收獲和快樂,從中我也體會到“把問題和研究的權力交給學生,讓學生充分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這一現代教學理念的深刻內涵。
“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是我們學校彩虹門的深刻意蘊,而這句話對于我的成長也是非常契合的。我一定會在失敗和成長中尋求所得所獲,在課堂教學的創新改革中砥礪前行!
堅定信念:援藏之路有著強大集體
“一滴水只有放進大海里才永遠不會干涸,一個人只有當他把自己和集體事業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最有力量。”從2005年來到人大附小后,我對雷鋒同志的這句話感同身受。
2015年,學校接到教育部辦公廳關于直屬高校附屬中小學“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工作的任務。當在全體教師會上得到這個消息后,我就毫不猶豫地第一時間報名,爭取參與這項光榮而艱巨的任務。2016年8月,我承載著校長和學校的信任與囑托,肩負著“人大附小援藏第一人”的榮耀與責任,踏上了美麗而神秘的西藏高原。
初上高原,由于環境的改變,引起高原反應及各種不適在所難免。但想到自己的光榮使命、自己背后的校長以及學校團隊,這些困難又算得了什么呢?我很快開始投入工作之中。在西藏,我首先承擔了和當地教師同樣的工作:擔任一個有57名藏族學生教學班的數學教學工作。剛開始時開展教育教學工作并不十分順利,藏族孩子們的數學基礎非常薄弱,而且我和藏區的孩子們語言溝通又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想到校長的殷殷囑托、同事們的堅定支持目光、黨交給自己的任務,我堅定了自己的信心:我一定能也必須想盡辦法克服困難,盡快和學生互相適應。于是,我努力和孩子們多溝通,向他們學習日常語言,并充分發揮自己數學課堂的有趣、民主、開放、思辨等特點,吸引學生,很快形成了良好的教學氛圍。經過一年的努力,我順利完成了教育教學工作,得到學校、學生、家長的認可,收獲了學生們的尊重和愛戴。
除了自身承擔教育教學工作之外,我還要起到引領、輻射作用。于是,自然要承擔很多教研、指導、講座及培訓工作——為受援學校多次做示范課、公開課,并進行相關的說課、講座;幫助、指導受援學校教師參加上級單位組織的賽課評優課活動,一起備課、磨課;擔任受援學校組織的幾個校區的聯合賽課評委工作,現場聽課、評課,并作出相應的指導;為周邊盟校做展示課并說課、講座;為盟校組織的賽課活動做評委;參加盟校的“名師下鄉送課”及“中國好教師”公益活動,送課送教到周邊甚至邊遠地區的區縣,參與上課、聽評課及指導講座等;受西藏自治區教育廳邀請,在拉薩市第一小學參加數學骨干教師培訓,作為專家評委,對學員的教學研討課進行講評指導,并為學員上示范課以及說課和相關指導講座;受西藏自治區教師培訓中心邀請,為西藏自治區各地區選派的數學教師代表進行4天的培訓,包括系列教材分析、案例分析和講座……
為期一年的援藏活動很快結束了,但這次援藏對于我來說,是心靈的一種凈化和升華。這一經歷使我深刻感受到了一支強大團隊對個人的影響和作用,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從事的教育工作的重要,感受到了作為黨的一名普通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責任,并更加愿意為黨的教育事業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轉眼到了2018年,學校需要有教師派往雄安新區對口學校支援建設,我再一次積極報名,并再度于2019年2月成為援助雄安校區首批人員,又一次在全新的環境中學習和成長!
曾經有人對我說:“不管是援藏,還是援助雄安新區,都是非常艱苦和艱巨的,你能義無反顧地就報名參加,真是太了不起了!真心佩服你!”其實,這些都是在校長的影響下,我作為一名黨員教師應當承擔的責任,應當具有的情懷,也是學校集體賦予我們的信任與支持、賦予我們的榮譽與擔當。更何況外出支援并不是我孤身一個人在戰斗,在身后,有可敬的校長支持,有強大的學校支撐,有凝聚的團隊支援!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無論是初為人師的欣喜,還是教學之路上的挑戰,抑或援藏途中的艱難,這些都給予了我成長的力量,讓我在立于學校不斷革新的道路上有了前進的方向。
(作者為人大附小數學教師、援藏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