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蘭宜生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教授、博導
新冠病毒防治已進入常態化階段,4月18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強調要“加快建立同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運行秩序,積極有序推進企事業單位復工復產”。很明顯,恢復經濟正常運行將逐步成為矛盾主要方面和各行各業的中心工作。提振經濟需要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步發力,采取一些非常規舉措促使經濟止跌回升。
主動重組損傷的供應鏈
新冠疫情嚴重沖擊打破了全球供應鏈格局,許多國內企業面臨原料零部件斷供、配套企業停工、訂單銳減的經營運轉困局。這種情況下,企業不能等待觀望,一是歐美等地疫情仍在蔓延,等其經濟復蘇是遠水難解近渴;二是原有國外合作企業能否抗過疫情沖擊不確定,等待的結局可能是“無水可飲”。因此,國內核心企業應主動作為,按照市內、省內、國內的憂先順序,積極尋找新的合作企業,采取換鏈、縮鏈等舉措,加快供應鏈的調整重啟。
換鏈。目前國內疫情已得到基本控制,我國企業應當積極在國內尋找新的合作企業,把國外中斷的供應鏈環節補接起來。在這方面,大型核心企業應發揮主導作用,組織相關企業協同攻關,打通關鍵技術環節難點,實現鏈上企業共存發展。
縮鏈。在完整的供應鏈難以復制的情況下,可以考慮把原有產品適當簡化,以準成品的形式進入市場滿足用戶基本需求;或者把原來供應國外市場的產品在國內市場消化。
兩頭在外的加工貿易曾占中國外貿的一半以上,2019年我國加工貿易進出口額為7.95萬億元,仍占貿易總額的25.2%。相關加工企業在尋找替代原料和新客戶訂單方面面臨更大的生產調整壓力,可能要早做轉鏈轉型安排。
同城企業沒有人員流動防疫控制問題,物流成本較低,可以優先發展合作關系;本省企業有健康碼共享和物流便利,也易于開展合作。企業重建供應鏈應當由近及遠尋找合作伙伴。
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經濟區已經形成了較好的企業協同發展機制和產業分工格局,應當實現健康碼互認,解除不必要的人員物資流動限制,便利上下游企業順暢合作運行。人員自由流動及企業經營活動正常化會帶動周邊區域輔助產業、服務產業的供給需求,實現抱團取暖,加快經濟復蘇。我國是世界上工業部門類別最完備的國家,雖然目前也面臨很大壓力挑戰,但比歐美國家實現供應鏈調整仍相對容易。目前要去除等待觀望思想,及早調整供應鏈,變被動為主動。
按照出口轉內銷思路,調整部分生產設置和目標客戶
我國許多企業常年以國際市場為主要目標。這次新冠疫情對國外的沖擊大于對國內的沖擊,企業必須對產品市場布局作出調整,把產品更多轉向國內市場,按照國內消費特點調整產品結構款式。作為中國出口產品主要市場的歐美國家受疫情沖擊失業率激增,購買力和購買意愿明顯下降(今年3月份我國對美國出口同比大幅下降23.6%),我們很難期望對歐美出口規模能夠恢復到原有水平。穩外貿是一種愿望,但需要有外國政策和經濟形勢的配合,遠不如促內需措施容易上手,更為可靠。
歐美國家多數為債務消費型經濟,典型的寅吃卯糧,美國的居民儲蓄率多年維持在3%至9%的低位,根據美聯儲關于美國家庭經濟狀況的一項調研報告,40%的美國人表示拿不出400美元的現金用于急用。當前失業率大幅上升后消費能力進一步下降是必然結果,即使疫情過后也難以避免市場的一定萎縮。國內生產企業應當分析國內外市場消長變化,及早轉向深耕國內市場,如果企業內銷比例能夠提升,堤外損失堤內補,以國內產銷循環再帶動內外循環,可以為企業的平穩過坎創造條件,如果一心等待國外市場復蘇,可能使企業陷入長期被動。
鼓勵增加消費,發放新型消費券,幫助企業和減收階層渡過難關
與歐美國家超前消費、寅吃卯糧的生活習慣形成對比,中國文化中有勤儉節約的長期傳統,倡導卯吃寅糧,多數中國家庭擁有一定積蓄,我國居民儲蓄率多年維持在45%至50%的高位,屬全球最高水平。應對新冠病毒疫情對社會經濟的嚴重沖擊,應當把我國有余錢余糧的儲蓄優勢充分發揮出來,鼓勵居民擴大即期消費,特別是有固定收入的機關企事業人員(包括退休人員),如果沒有房貸壓力,身體健康條件不錯,可以暫時改一改節儉節省的習慣,主動增加消費,提高自己家庭的消費層級,想換5G手機就及時購買,打算換大彩電、新冰箱就果斷更新,這完全不是浪費,是愛國助困消費,可以拉動國內市場需求,幫助企業渡過難關,有助于受疫情沖擊的各行各業勞動者保住工作崗位。
為鼓勵增加近期消費,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設計發放新型居民消費券,最好設計成比例抵扣現金消費券,比如商品服務購買額的30%可以用消費券支付,另外70%需用現金支付,如此則發放3000億元消費券可以拉動1萬億元商品服務銷售額。
由近及遠分步啟動旅游消費需求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沖擊國內外旅游業,而旅游業在我國服務產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國旅游業直接就業2825萬人,加上間接就業可達7990萬人,占總就業人口的10.3%,旅游業對GDP的綜合貢獻達到10萬億元以上,占GDP的11%。由于旅游業經營周期短、資產薄的特點,如果旅游業務中斷三個月以上,許多中小企業面臨倒閉風險。因此,應按照市內、省內、國內市場分步啟動旅游餐飲商貿服務,用國內旅游拉動相關行業消費,活躍市場,同時為啟動周邊國家商旅活動準備條件。
在歐美及全球疫情難以逆料的情況下,我國應考慮與疫情得到基本控制的韓國、日本建立東亞低疫情風險商旅合作區,盡快恢復國際互利交往。中日韓在跨國旅游方面一向有深入合作,中國是日本最大的旅游客源地,2019年中國赴日旅游959萬人次,占當年外國游客總數(3188萬人次)的30%,穩居第1位,韓國游客占第2位。2019年韓國最大海外客源地也是中國,約600萬人次;其次是日本,約350萬人次,中國與日本游客合計占韓國海外游客的一半。同樣,2019年日本和韓國分別是我國海外客源國的第1名和第3名(第二名是澳大利亞),對我國旅游服務出口也十分重要。我們應當在中日韓新冠疫情可控的條件下建立三國旅游合作圈,互認國民健康信息,相互提供旅游簽證便利,為三國國際旅游業盡快復蘇創造條件,實現互利共贏。
中日韓跨國旅游如能早日恢復也可以促進東亞供應鏈的修復。中日韓三國有較強的經濟互補性,中國近年已成為日本、韓國的第一大貿易伙伴。中日韓三國經濟規模合計達22萬多億美元,超過美國(21萬億美元)或歐盟(18萬億美元),如果中日韓經貿商旅活動能夠基本恢復,不但對東亞經濟復蘇極為有利,對世界經濟走出衰退困境也有重要帶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