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威赫,去不得!”這句曾經流傳在云貴川的民諺,道出了同屬畢節市的納雍、威寧、赫章三縣苦甲貴州的實情。赫章縣作為“貴州屋脊、夜郎故里”,因居于生存環境惡劣的貴州邊緣而被稱為“天下第一貧瘠之地”,甚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認為是“最不適宜人居之地”。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篇反映赫章縣海雀村群眾貧困、生計難以為繼的稿件,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隨后,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獲批成立。30多年來,赫章縣在這場人類歷史上堪稱波瀾壯闊的反貧困斗爭中,勇立時代潮頭,作出了可貴的探索:
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互促互進。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夯實產業扶貧的基礎;精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著力落實農民就業,確保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在與貧困做斗爭的同時,致力于恢復生態的活力和張力,努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積極發展林草、林豆、林藥、林禽等林下產業,創設生態護林員等公益崗位,用活用好大面積的退耕還林土地。培育了海雀村等一批生態好、環境美、群眾脫貧的典型村寨,發展出多個以獨特自然環境為依托的山區旅游點。
在持續提升治貧效能中努力發揮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優勢,推進縣域消除絕對貧困與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相統一。數十年來,全縣日益自覺地把國家推進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期實踐轉化為治理效能提升的強大推動力。在治貧克難和基層黨建中,更加注重群策群力,著力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完善“黨建+積分”的管理服務機制。
戰略上堅守持之以恒,久久為功;戰術上則突出時不我待,只爭朝夕。既把反貧困作為長久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確立下來,以有計劃、有步驟地扎實工作改變貧窮,精心部署謀劃;又明確時限,盡銳出戰,全力以赴打好每一場戰役。即便在疫情壓力巨大之時,仍然堅定不移地“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堅持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錯、一天不能耽誤”;注重補短板、強弱項,千方百計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赫章縣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日可待,絕對貧困將成為歷史的記憶。
“戰斗正未有窮期”,各族人民依然需要團結一致,努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社會基本矛盾。赫章縣要在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不斷踐行“努力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范區”的歷史使命,繼續在人口、經濟、資源協調發展中闖出新路子。要著眼長遠,提前謀劃,做好同2020年后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要緊緊圍繞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等主要任務,聚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依靠高質量發展和創新發展與各族人民一道共圓中國夢。
(作者為貴州省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