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解決國家統計局和地方統計部門分級進行國民經濟核算的諸多問題,我國實施了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的改革措施。該措施可顯著提升地方國民經濟核算數據質量,彌補我國國民經濟核算數據體系的長期短板,同時,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將為各部門科學分析和決策提供重要參考,推動形成科學的政績觀和激勵體制。
【關鍵詞】國民經濟核算 GDP統一核算 經濟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我國首次實現由國家統計局統一核算各地區2019年的地區生產總值,這是我國統計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措施,標志著我國的國民經濟核算能力進入全球一流水平,對推動各領域、各地區的科學決策具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意義。那么,應該如何深入理解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的改革措施?
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的歷史背景
國民經濟核算是指對一個國家或地區一定歷史時期內的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信息搜集、數據統計和資料核準,一般由政府統計部門組織實施,因此是一國或地區統計能力的主要標志,也是政府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和科學決策的重要依據。概括來看,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采用過兩套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第一套是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The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簡稱MPS體系)。1956年,國家統計局赴蘇聯考察之后,在我國建立了第一套科學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MPS體系。MPS體系的核心指標是國民收入,是指一個國家的物質生產部門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新創造的物質產品和物質服務的價值總和。由于我國改革開放前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所有制結構比較簡單,加之MPS體系相對易于統計,因此,國民經濟核算采用的是國家統計局集中核算的方法。
第二套是國民賬戶體系(The 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簡稱SNA體系)。改革開放以后,我國進行了市場經濟體制的探索和改革。在充分借鑒市場經濟國家的統計經驗之后,我國于1985決定建立第二套科學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體系。SNA體系的核心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GDP),是指按市場價格計算的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常住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活動的最終成果,既包括了物質生產部門的經濟活動,也包括了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經濟活動。考慮到統計效率和成本,國家對國民經濟核算采用了分級核算的方法,由國家統計局核算全國GDP,地方統計部門核算地區GDP。
需要說明的是,地方統計部門核算的GDP往往來自地方報送的數據,但國家統計局核算全國GDP時,并非是對地方的GDP簡單加總,而是結合大量年度數據資料、財政決算資料和部門行政記錄,以及經濟調查結果、新型統計方法進行核準修訂。但地方的國民經濟核算依然是短板,常常出現各地統計口徑不一、項目重復統計、地方政府為追求政績虛報GDP等,數據“打架”的情況成為常態,比如地方與全國數據不銜接、地方GDP增速高于全國GDP增速、地方GDP加總超過全國GDP。這不僅影響了國民經濟核算的數據公信力,還影響了基于統計數據的各項經濟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的改革過程
為了解決短板問題,提高地方國民經濟核算的質量,國家統計局對分級核算的方法進行了系統的完善和改革。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統計局加大了對地方數據造假的查處和懲罰力度,同時不斷完善各項統計制度,加強對地方國民經濟核算的培訓和指導,有效減少了地方國民經濟核算中存在的明顯不足。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地方國民經濟核算質量的問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加快建立國家統一的經濟核算制度”,旨在通過“制定科學統一的核算方法和質量評估辦法,建立以國內生產總值為基準、統一核算地區生產總值的技術規范和工作機制,夯實統一核算資料來源,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的基本銜接,真實準確反映地區經濟發展的規模、速度和結構”。
在經過專家研究、前期試點等多項準備工作的基礎上,國家統計局將“建立符合國情、接軌國際、健全規范、科學統一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列入《“十三五”時期統計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目標。2017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六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方案》,決定將由國家統計局統一組織、領導和實施地方國民經濟核算,各地方統計部門共同參與。方案的主要內容包括,國家統計局將統一制定地方國民經濟核算的工作流程、工作標準、工作步驟、統計方法,統一搜集地方的相關統計資料、財務資料、財政收支和決算資料,統一進行地方國民經濟核算,并根據相關調查和新型統計方法進行統一修訂和調整,最后按照統一規范的格式公布數據。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來,我國開展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在這次普查中,國家統計局對我國經濟總量、經濟結構進行了全方面的調查,并對第二、第三產業的所有法人單位、產業活動單位信息進行了摸查和完善。這次經濟普查為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數據資料和工作基礎,統計部門可以通過大量的系統性交叉驗證方法判斷數據資料的可靠性,提升國民經濟核算的能力和水平。正是在此基礎上,我國決定從2020年開始實施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
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義
當前,中國經濟在經歷了改革開放40多年的高速增長后,進入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新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變化對國家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政府進行更科學決策,而每一項科學的決策無不需要高質量的統計數據作為支撐。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這一改革舉措對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重要意義。
從直接意義來看,第一,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將顯著提升地方國民經濟核算數據質量。統一核算可以增強核算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既可以全面準確反映地方的生產成果、經濟結構、增長速度和財富積累情況,還可以避免地方國民經濟核算在信息搜集、數據統計等方面出現技術錯誤,同時也消除了地方各部門行政干預GDP數值的可能性,從而保證了地方GDP數據的高質量。第二,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將彌補我國國民經濟核算數據體系的長期短板。我國國民經濟核算數據質量的不平衡主要體現在地方的數據質量低于全國的數據質量,因此兩種數據無法銜接。統一核算后,所有數據都遵照統一的統計標準,使用統一的數據來源,實現地區數據與全國數據的基本銜接。第三,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將推動我國國民經濟核算進入國際一流水平。統一核算有助于不斷提升我國國民經濟核算的整體能力。
從長期意義來看,第一,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將有利于提升政府公信力。由于我國地方數據和全國數據“打架”的情況屢見不鮮,不管是出于統計口徑、重復統計、地方造假等任何一種原因,都會對政府統計數據的公信力造成較大損害。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后,各類數據的一致性會增強,并且可以交叉驗證,因此將提高數據的公信力,從長期來看也能夠提升政府的公信力。第二,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將為各部門科學分析和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基于可靠數據的科學治理和科學決策是政府部門、各類市場主體、各類科研機構和非營利組織共同的需要。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后,數據將更為可靠。第三,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將有利于推動形成科學的政績觀和激勵體制。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后,國家統計部門可以通過統計的監測、監督、信息發布等職能,通過公開數據,讓國家和社會更科學地了解地方政府經濟社會發展的理念、思路、成果及不足,激勵樹立科學的政績觀,圍繞經濟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
(作者分別為北京大學王寬誠講席教授、國家發展研究院BiMBA商學院院長;北京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研究員)
【注:本文獲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研究”(項目編號:2020MYB019)資助】
【參考文獻】
①許憲春:《準確理解中國現行國內生產總值核算》,《統計研究》,2019年第5期。
責編/于洪清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