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誠信文化建設與社區治理存在顯著的互動邏輯。誠信文化建設是社區共同體建設的實踐形態,能夠促進社區治理的提升優化;社區治理助推誠信文化建設的實施。兩者的有機結合與良性互動,能夠有效促進社區治理目標的實現,協同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
【關鍵詞】誠信文化 道德 社區治理 【中圖分類號】C916 【文獻標識碼】A
誠信文化建設是調和社會矛盾、平衡多元利益的有效手段,同時也成為社會治理的創新范式。社區作為重要的基層組織,是誠信文化建設的關鍵場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基層社會治理提出新戰略新要求,指出:“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健全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推行網格化管理和服務機制。”因此,要促進誠信文化建設與社區治理在交互融合下創新發展,將誠信文化建設作為社區治理的重要途徑,以社區治理助推誠信文化建設,形成多元化社會共治局面,協同推進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進程。
互動的邏輯起點:誠信文化的治理屬性
誠信文化建設能夠與社區治理形成互動,是基于誠信文化的治理向度。誠信文化作為一種道德文化,是一種具有引導、激勵和凝聚作用的社會力量,是人們在社會活動與經濟交往中所必須遵守的最基本的行為準則之一,是社會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當代的誠信文化基于道德隱性張力與文化隱性權力的相互作用而形成,這種隱性的張力和權力延伸出誠信文化的治理屬性。人們在進行社會交往時存在潛在的誠信意識,這是由于道德教育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進行社會交往的過程中沒有形成現實利益沖突與實踐,是不會發生誠信危機與誠信問題的,此時的誠信處于一種潛狀態,這種潛狀態的誠信放在社會中考慮就作為潛在的隱性張力。這種具有道德屬性的隱性張力達到一定規模,能夠發揮誠信文化的社會整合功效,促使社會中的交往與合作更加順暢,有力調節社會關系。
誠信文化在具有道德的隱性張力的同時,也具有文化的隱性權力。文化是一種整體社會生活世界的呈現形態,誠信文化是這種呈現形態的文化形態。人們在社會共同體中進行交往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構建文化,形成固定的文化觀,并隨著意識慣性不斷強化這種文化觀,形成表達這種文化意義的道德觀念與規范制度。誠信文化就是在這種文化觀念中形成,并附之相關的誠信觀念、誠信思想、誠信制度等內容。誠信文化可以轉化為整合社會的話語與論證體系,產生影響力與認同力,并以一種潛在的隱性權力存在。這種隱性權力彌散在整個社會生活之中,成為社會穩定的內在軟權力,展現文化本性與社會意志。因此,有必要通過誠信文化建設,發揮道德與文化的屬性功能對社會秩序進行調節和整合,發揮社會治理的功效。
誠信文化確定了人們在公共生活中的道德定位,同時劃定了人的權利與義務范圍,有利于從根本上調整人的生活。誠信文化培育群體形成誠信意識與誠信觀念,以潛在的意識形態保證公共生活,并指向一個最終目的,就是實現公共生活的有序。在實現有序的公共生活的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治理能力與優化治理路徑,以誠信文化作為治理的工具與對象,發揮效能、產生影響,規導社區居民的行為,解決誠信問題,促進社區和諧、有序發展。
互動的表征:誠信文化建設促進社區治理的提升優化,社區治理助推誠信文化建設的實施
將誠信文化作為社區治理的對象與工具,能夠有力地解決基層社會的矛盾,協調基層社會關系,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進程。一方面,誠信文化建設提供社區治理的動力與活力。強化誠信文化建設,在社會中形成良好的誠信氛圍,有利于激發社會創造力,增強社會發展活力。社區居民在誠信原則下進行交往,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摩擦,節約時間成本、提高交往效率,有效促進社區居民人際關系的協調,提升社區的凝聚力,這就為社區治理的順利實施提供了前提條件。另一方面,誠信文化建設緩解社區治理的矛盾與沖突。誠信文化建設對于增強個人的誠信意識與社會組織的誠信觀念具有重要意義。在此基礎上,社會活動的各類主體會自發、自覺地按照誠信原則進行社會交往,規范自身行為。社區治理矛盾與沖突難以避免,而配合國家和地區層面的誠信制度與社會信用體系,能夠加大對失信者的違約成本與懲戒力度,可以有力化解各種矛盾與沖突。
社區治理的本質屬性決定了社區誠信文化建設的基本目標。我國社區不是基于社區居民的交往關系形成的,主要受到地域環境的制約。這種社區屬性導致治理的復雜性增強,不穩定性因素隨之增多。因此,要通過實施運用具體的社區治理方式或治理途徑最終達成社區居民的規范行為,即通過協調關系、解決問題、化解風險、維護秩序、激發活力,促進社區居民形成契約意識,普及誠信觀念,形成適用的制度、契約規范,防范和化解社區治理風險,形成良好的社區誠信氛圍,激發社區活力。同時,社區治理也助推誠信文化建設的多元協同參與。基層社區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使得社區居民個人有權利參與到治理實踐中,并承擔相應的責任與義務。通過社區居民的協商合作、協同互動、協作共建建立起對共同目標的認同,并在多元協同的前提下采取共同行動參與社區治理。在政府主導的社區誠信文化建設中,社區多元主體的共同參與、理性協商、互惠互利、責任共擔,進一步推動了社區誠信文化建設的縱深發展。
互動的著力點:以誠信促治理,以治理筑誠信
在遵循各自內在邏輯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升誠信文化建設與社區治理的耦合程度與互動質量,將二者的效力發揮出來,以誠信促治理,以治理筑誠信。
遵循社區治理的基本格局。社區治理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格局為遵循,要求充分利用社區優勢、整合社區資源,吸納社會力量參與到社區誠信文化建設中,促進社區治理水平的提升和治理效果的顯現。社區具有多元性、復雜性特征,因此,對社區開展誠信文化建設,應進行精準化的規劃實施,社區內所有部門、行業、成員都應納入并參與誠信文化建設,齊抓共管做好組織實施和督促落實工作,形成社區街道黨委和文明委組織協調、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的全方位、多層次的工作格局。要實施相關的獎懲措施,以維護社區治理成果,使社區居民更多受益。
健全誠信文化建設的保障制度。國家從宏觀層面對誠信文化建設與社區治理作了頂層設計,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指導文件,比如《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關于推進誠信建設制度化的意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等。但是,國家在誠信制度建設方面的力度還不夠,全國性專門的誠信法律尚未出臺。同時,誠信文化建設是德治與法治的結合,誠信道德教育與誠信制度建設相輔相成。要通過強有力的法律建設與制度建設,營造濃厚的誠信文化氛圍,讓人們在社區治理中形成誠信意識,促進社區健康、有序發展。要推動社區誠信建設與業務工作、誠信教育與管理舉措融為一體。
創新社區治理的模式實踐。通過創新治理手段,將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社區治理中,推進社區治理水平的提升,推進社區治理向信息化、精準化、精細化發展,也就是說,將大數據技術應用于誠信文化建設,能夠創新社區治理途徑,讓誠信文化的功效最大程度地發揮出來。通過對社區居民、商鋪等的誠信數據采集、分析、評估和管理,建立誠信建設數據管理平臺,推動誠信建設數字化進程,使誠信文化建設邁上制度化常態化軌道。通過設立電子誠信檔案,配套相關的誠信個人聯合獎懲機制,對誠信典型提供轄區內的便利服務。
(作者分別為大連理工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部教授、博導;大連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林興嵐:《當代誠信文化建設的實踐性思考》,《社會主義研究》,2007年第6期。
②李山:《社區文化治理的理論邏輯與行動路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
責編/張忠華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