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省綿陽職業技術學院捷報頻傳,學校教師主持完成的3個科研成果先后獲得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2019年度綿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和二等獎。
綿陽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綿陽職院”)作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是四川首批高端技術技能本科教育試點院校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試點高校。近年來,在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按照第三次黨代會提出的“鞏固一個中心、圍繞兩條主線、突出三大創新、抓好四項保障,建設美麗魅力和諧綿職”的總體發展思路,該校通過實施“8138”高等教育質量工程、承接四川省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推進優質校建設等大批重要項目,學校教研科研能力大步向前,實現了科研水平跨越式發展。
教育部副部長孫堯視察綿陽職院
制度建設作保障 科技園中“孵”項目
制度建設是科研機構高效發展的重要保障。為充分調動廣大教師科研工作積極性,綿陽職院以服務為宗旨,以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為契機,通過建立科研評價制度、科研績效考核制度、學術評價制度,先后頒發《科研項目管理辦法》、《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科研項目配套經費及成果獎勵辦法》、《橫向科研項目及經費管理辦法》等,切實提高科研水平和項目層次,促進學校科研工作規范化、有序化、高質化開展。
科研團隊和平臺建設是學校科研創新工作中的能量源泉。綿陽職院按照整體規劃、科學論證、重在建設的工作思路,不斷整合資源,將創新創業教研室、眾創空間、俱樂部、服務中心、創業園等五大“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全部整合到大學生科技園,致力于將科技園打造成為自主創新的重要基地、產學研合作的示范基地、高校師生創業的實踐基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培育基地,成為高校技術轉移和科技成果轉化、創業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綜合性科技創新平臺。與此同時,學校還出臺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科技創新創業種子基金管理辦法(試行)》、《關于扶持大學科技園建設、促進產學研工作的若干實施意見(暫行)》、《綿陽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科技園入園企業管理辦法(試行)》等系列文件制度,讓大學生創新創業平臺建設管理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018年7月,綿陽職院的大學生科技園正式被省科技廳和教育廳認定為“四川省級大學科技園”,成為全省第二家高職高專類省級大學科技園。
政協副主席邵鴻視察綿陽職院
教研科研并重 連續多年獲省市科技大獎
綿陽職院黨委和行政高度重視學校教研和科研工作,努力推進應用型創新科研平臺和技術創新團隊建設,加大教研科研成果獎勵,著力高水平科研項目和標志性成果培育,不斷加大科研投入。按照《綿陽職院工程技術創新中心建設方案》,教師依托校企共建“新型建筑材料”和“傳感器”四川省高校工程技術創新基地,“現代檢測技術”、“軟件應用”和“新型材料”校級工程技術創新中心,“技能大師工作室”、“開放性實訓基地”、“教授名師工作室”和“科技型學生社團”等應用型創新平臺,積極開展應用技術研究和科學普及創新活動。
在學校黨委的鼓勵帶領下,綿陽職院教師在完成人才培養工作的同時,十分重視教研科研和技術創新。2015年以來,學校教師累計獲國家授權專利73項,主持各級各類科研項目300余項,多個課題被確定為四川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資助項目。另外,學校教師還承擔了一批綿陽市科技計劃和社會科學規劃研究資助項目等。課題獲研究資助經費188.2萬元。
綿陽職院通過教師能力提升建設工程,教師教學水平不斷提高,教研科研熱情和能力進一步提升,已經具備承擔一些領域高水平科研項目能力。4月21日,在四川省科學技術表彰大會上,以黨委書記鐘樂海教授為項目負責人(學校第一完成單位)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基于互聯網+智能雙向儲能充電系統的研發及示范應用”獲得2019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其主持完成的另一科研成果“公共安全智能監控平臺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示范”獲得2019年度綿陽市科技進步一等獎。戴星副教授為項目負責人(學校第一完成單位)主持完成的科研成果“高烈度區邊坡災害精細化評估防護及穩定性動態實時監測預警系統”獲得2019年度綿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近年來,學校教師科研成果先后獲科技大獎的項目還有:《高濃度難降解工業廢水多元協同高級氧化成套技術與工程示范》(黃澤森)獲2016年度四川省科技進步二等獎;《集成式飛機勤務地井》(黃君富,主持和第一完成單位)和《道路智能交通控制專用石英式高效動態稱重系統》(湯世友,主持第二完成單位)獲2017年度綿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道路健康監測及信息化管理系統》(湯世友,主持和第一完成單位)獲2018年度綿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基于“需求定向+能力本位”的高職建筑材料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左明揚教授,主持和第一完成單位)和《高職院校開放性實訓基地建設研究與實踐》(沈利劍研究員,主持和第一完成單位)獲2018年獲四川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和三等獎。
副省長楊興平蒞臨學校調研
科研成果多轉化 產教融合助發展
科學研究只是方式和過程,成果應用助推經濟發展才是最終目的。綿陽職院歷來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積極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學校從政策、設備、技術以及高端技術技能型人才等方面支持校企合作,助力公司技術創新。其中四川奇石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成都克伏特航空設備有限公司正是綿職院校企合作成果轉化收益者,也是見證者。
四川奇石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學校教師湯世友創辦的科技型高新技術民營企業,是2018年被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的100家優秀民營企業之一。公司與學校長期開展校企合作,投入經費和設備,在綿陽職院聯合共建“現代檢測技術工程技術創新中心”,聘請學校教師參與傳感器等技術應用研發,實行成果共享。公司與學校合作取得國家授權專利37項并自主轉化,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廳、四川省經信委、綿陽市科技局等科技計劃(包括成果轉化)課題13項,其中1項成果獲交通部科技進步三等獎,3項成果獲綿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如今,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擁有百余名員工的新三板上市公司,年銷售收入超過5000萬元。
成都克伏特航空設備有限公司2008年初創之時,引入學校教師“集成式飛機勤務地井”國家授權專利,并聯合進行產業化應用研究,2010年被確定為綿陽市科技計劃應用研究項目,進行系列產品化創新設計,新取得國家授權專利6項,集成式飛機勤務地井系列產品成套裝置陸續成功推向市場。該合作項目成果獲綿陽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公司先后為北京大興機場近機位停機坪提供多型飛機勤務地井地面保障系統,單個合同標的3800萬元;為上海中國商飛總裝調試廠提供多型飛機勤務地井,助力中國C919大飛機夢實現。如今,公司已經發展成為擁有60余名員工,“克伏特”品牌年飛機勤務地井在該領域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90%,成為該類裝置從國外進口的優選替代產品,年銷售收入已超過8000萬元。
綿陽職院堅持圍繞綿陽國家科技城建設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力推行產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協同育人。不僅與綿陽高新區、游仙區、涪城區金家林總經濟試驗區實施校地戰略合作,落實并完成合作項目30余項,多元共建“中國(綿陽)科技城軟件學院”,而且先后與中材國際、京東方、奇安信、吉利、史丹利百德、九洲集團、長虹集團等科研院所和龍頭企業深度合作,實施了“模塊化”“工學交替”等特色鮮明的校企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專業課程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形成了建材專業優勢突出、產教融合協同創新的辦學特色,為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成長發展提供智力支撐,實現了校企合作雙贏。(陳波 劉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