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人民論壇網·國家治理網> 前沿理論> 正文

編好“信息網”安好“預警器”做好“減壓閥”

——關于及時完善全國尤其湖北地區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與決策機制的建議

摘 要:由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全國高校延遲開學,為開學后的學生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為了防止疫情后發生高校突發事件,杜絕此類事件有可能引發的各種不良影響,對于高校來說,提前部署應急管理預案勢在必行。因此,急需結合新冠肺炎疫情后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重點難點進行梳理和分析,探討加強應急管理、做好應急預案的方式方法。

關鍵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現代信息技術 數字治理 社會形態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

高校突發事件會帶來負面的社會影響,急需提前部署應急管理預案,加強應急管理

高校是全社會科技、文化和精神的“中心地帶”,青年人聚集,一旦出現高校突發事件,往往會引起社會的高度關注,加上如今先進的網絡、通訊、媒介等傳播手段推波助瀾,如果應對不當,可能會引起輻射式連鎖反應,造成廣泛的不良影響。對于疫情過后所面臨的全國高校逐漸開學的壓力,我們要及時完善高校學生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與決策機制。

高校突發事件,是指那些突然發生的,有可能對師生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嚴重危害、對高校和社會的安全與穩定帶來重大影響的,急需高校、黨委和政府快速采取應急處置措施的負面事件。高校突發事件具有突發性和不確定性、危害性和緊迫性、多樣性和頻發性、敏感性和社會性、群體性和復雜性、同時涉及程序化與非程序化決策等特征。應建立必要的應急管理機制,采取一系列相應的應急措施,對高校突發事件的全過程進行綜合管理,預防事件發生,減輕事件危害,恢復高校正常的教學和生活秩序,以維護學校和社會穩定。

疫情過后全國尤其高風險地區高校出現突發事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高校學生面臨比以往更大的學業、就業、家庭等各方面壓力,身心素質情況不容樂觀。歷年臨近畢業,高校學生的學業、就業壓力都會陡然增加,今年更是在疫情的影響下加劇了此種情況。數據表明,全國普通高校2020屆共計874萬畢業生,比2019年增加了40萬人,2020年考研人數則比2019年增加了50萬人。由于受疫情影響,今年畢業生的論文寫作、畢業安排、求職就業等重要事件的節奏被嚴重打亂,心理負擔加劇,容易產生焦躁、孤獨、憤怒、委屈等相應的心理應激反應。此外,當前高校學生的父母大多還在工作崗位,此次疫情會不同程度影響到每個家庭的收入和日常生活,也會加劇學生的心理負擔,對于年齡偏大的碩士和博士生更是如此。

高校學生心理素質總體不樂觀,抗挫折能力不強。當代大學生基本上都是獨生子女,多數人從小生活環境較為優越,較少經歷過挫折,心理承受力較低,心理疾病患者比例逐年上升,目前心理疾病是導致在校大學生因病休學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校學生身體素質欠佳,疫情期間更加難以保證規律作息和身體鍛煉。大學生的總體身體素質與年級高低成反比,相比起本科生來說,研究生身體狀況更差。疫情期間隔離在家,更是難以維持規律作息或堅持運動。近日,面向全國915名高校學生的調查顯示,44.65%的學生在家很少運動,39.96%選擇間歇性完成制定的運動目標,只有15.39%的學生在家期間會嚴格執行鍛煉計劃。羸弱的身體會進一步降低個體對于負面事件的承受能力,降低心理彈性。

高校學生人數眾多,在返校后的負面情緒極有可能在群體中傳播并出現井噴式宣泄。全國高校學生人數眾多,湖北有各類高校140余所(本科高校42所、專科高校61所、獨立高校19所、民辦高校21所) 。即使按照教育部分批次返校的安排,如此眾多的青年人在經歷了長達數月的隔離之后重新聚集在校園里,累積的負面情緒難免影響彼此。學生在家隔離期間有相對獨立的空間進行休息和學習,返校后重回集體環境,可能還要進行一段時間的限制離校和外出控制等措施,四到六個甚至八個學生在擁擠的宿舍朝夕相處,因為生活習慣等日常小事造成的摩擦很有可能被進一步激化和放大。因此,返校后的高校學生,在多重壓力、管理升級和狹小空間等因素的疊加作用下,導致情緒不穩定的可能性很大,很有可能出現過度宣泄。

湖北籍學生與非湖北籍學生之間有出現互相不理解甚至排斥的可能,學生的“地域型小團體”容易誘發群體性事件。在高校復課之后,湖北籍尤其是武漢籍學生已經在家隔離了數月,但對于病情的恐懼很有可能讓其他省份的學生害怕、冷淡甚至排斥湖北籍學生。學生的地域型小團體一旦形成,就會不同程度誘發群體性事件。外地學生返回湖北當地高校上課,學校管理力度必然會高于其他省份,在疫情結束后一段時間也會如此。湖北當地學生在長達數月的隔離期中,對于社區、街道的嚴格管理已經適應,但外地學生要重新適應湖北當地高校的管理模式。

教職員工同樣面臨心理壓力大和情緒不穩定的風險,在管理過程中與學生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增強。承擔著一線教學和管理任務的高校教職員工,面臨來自家庭和工作的雙重壓力。一方面,與大部分在職人員一樣,教職員工的正常生活受到疫情不同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高校教職工與其他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非常不同的是,他們每天都要面對一個班、一個年級、甚至一個學校的年輕氣盛、壓力較大的學生群體。可以預見高校開學后教職員工每天要處理比往常更多、更為繁瑣復雜的日常事務,包括測量體溫、統計人數、控制外出等瑣碎但極其重要的基礎工作。正常情況下,每年臨近考試期和畢業季都是高校突發事件的高發時段,今年的疫情會大幅度增加學校日常管理的難度。

教職員工工作負擔重,管理過程中與學生發生沖突的可能性增強。教職員工在工作中既要按照常規完成教學和管理任務,又要承擔各項測量、統計等額外工作;既要保證正常的教學生活秩序,又要時刻關注每個學生的身心狀態,防范學生發燒、生病等各類意外情況的發生,工作負擔很重,難以日復一日地保證耐心和工作質量的高效。同時,學生面對比以往更加嚴格的管理制度和教師,難免會產生不理解、不耐煩、不配合甚至頂撞的情緒和行為,進一步加大教職員工的工作難度和師生之間發生沖突的可能性。

教職員工和學生各自面臨巨大壓力,難以保證對校園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有力支持。應急管理中,組織和人的因素比科學技術因素更為重要。應急管理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校廣大師生的自身素質,以及他們對應急管理工作的支持與配合,這對教職員工和學生的素質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師生返校是在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后,經過了長達數月的隔離封閉,一方面由于疫情的嚴峻,大家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另一方面,大家在長時間精神緊繃之后,生活終于逐漸步入正軌,難免會有精神松懈懶散或者想要發泄的沖動。處在疊加壓力之下的高校師生,很難保證出現突發事件時可以做到沉著冷靜。

高校突發事件的觸發因素復雜多樣,防控難度大。高校內部的任何正常活動,包括教學、科研、管理服務、基建、財政、學生集體活動、人際交往、住宿、獎懲、考試、論文發表、就業等等方面在特定的條件下,都有可能導致高校突發事件的發生。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各種外部因素也可能引發高校學生的突發事件。疫情對國內經濟造成影響、疫情在全球肆虐、美股多次出現熔斷、原油價格下跌、個別國家戰火不斷等等事件,都有可能觸發學生脆弱的神經。

湖北目前廣受全國和全世界關注,任何一點事端都有可能被無限放大。處在輿論中心點的湖北,一直都受到全國人民和全世界的密切關注。武漢紅十字會不作為、李文亮醫生去世、垃圾車運送豬肉等等,各類信息充斥網絡,微信公眾號相關文章很容易達到閱讀量10萬+。處在這樣的輿論中心地帶,開學后湖北省內高校的細微小事都有可能在網絡上形成滔天巨浪。

群體負面情緒是群體事件發生的關鍵因素,各類社交媒體會進一步加速負面情緒的群體傳播。負面情緒是一種特殊信息,具有傳染性、積累性、指導性和社會性。傳染性是指,某種觀念、情緒或行為在暗示機制的作用下以異常的速度在人群中蔓延的過程。積累性是指,除了人與人之間的橫向傳染,情緒在縱向上還會不斷積累,尤其是負面情緒,會暫時隱藏累積。指導性是指,情緒并不是獨立存在的,它常常伴隨著信息進行傳播。情緒對傳播效果的影響不僅在于能夠左右人們對所傳播的信息的認知,還在于對行為的指導。個體處于不同的情緒中,對于同一信息的看法會有不同,相應的行為也會有差異。積極的情緒促進人們積極地認識世界,消極的情緒則可能對他人甚至整個社會帶來破壞性后果。在情緒失控的情況下,人很容易不顧后果地做出反常的舉動。社會性是指,情緒通過傳播交流,很容易變成群體成員的共同心理特征。因而個人情緒不僅僅會存在于個體自身或人際關系中,還會擴大到整個社會層面。

群體傳播時代,新媒介為個人情緒的社會化傳播創造了技術條件。互聯網群體傳播時代,個人情緒經由社會化傳播變成社會情緒的途徑越來越多元、越來越簡單。高校師生普遍可以熟練使用各類傳播媒介,形成病毒式、指數式、核爆炸式的群體傳播,使個人的負面情緒群體化甚至社會化。

群體負面情緒傳播是群體事件誘發和發展的關鍵因素。個體受到外界壓力時,就會產生負面情緒,這種負面情緒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一個人的情緒能夠迅速傳染給其他人,從而形成更大范圍的負面情緒,并可能會導致群體事件的發生和升級。當高校內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等各要素的負面情緒積累達到一定閾值時就很有可能發生群體性事件。即疫情造成了高校師生社會心理脆弱,導致負面情緒產生;負面情緒通過在校師生所嵌入的社會網絡進一步傳播,導致負面情緒的累積;當負面情緒的累積超過了在校師生的容忍度時,可能導致個人或群體突發事件。

提前部署全國尤其是湖北地區高校疫情后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與決策機制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報告指出:堅持專群結合、群防群治,提高社會治安立體化、法治化、專業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工作機制,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增強社會治安防控的整體性、協同性、精準性。

隨著國外疫情進一步發展,我國境外輸入型病例增多,進一步增加了我國防控疫情的難度,全面清零的戰線很有可能進一步延長。部分地區高校開學時間還未確定,我們要充分利用這段時間,提前做好相關部署和人員安排,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和共青團團員的先進性,努力在疫情防控中發揮擔當能力、展現政治素養,團結引領廣大團員青年在抗擊疫情、防范突發事件中,積極參與校園治理,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出貢獻。

提前部署全國尤其是湖北地區高校疫情后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與決策機制。深入學習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建立健全高校應急管理體系與決策機制。《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將應對公共事件的工作原則概括為:以人為本、減少危害;居安思危,預防為主;統一領導,分級負責;依法規范,加強管理;快速反應,協同應對;依靠科技,提高素質。教育部在《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中提出,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應堅持的原則是:統一指揮,快速反應;分級負責,屬地管理;預防為本,及時控制;系統聯動,群防群控;區分性質,依法處置;加強保障,重在建設。遵照國家和教育部應急預案中關于應對突發事件應堅持的工作原則精神,聯合教育部和有關部門迅速制定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預案,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制和機制。

編制和完善應急預案。在重大的突發事件發生時,應急管理的第一程序是啟動應急預案,可見編制和完善應急預案在突發事件應急管理體系中的重要性。編制高校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有助于高校決策者科學快速地進行決策、有助于高校管理人員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對能力、有助于突發事件全過程的應急管理。高校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可以包含確認事件等級、確定目標任務以及制定執行方案等內容。

建立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應急管理體制是指應急體系的機構設置、職責分工、相互關系和作用方式。應對高校突發事件,需要廣泛動員學校的各級組織和全校師生積極參與,需要形成一個統一指揮、統一行動、快速反應、相互協作的應急管理體制。可以包含指揮決策機構(高校黨委書記、校長)、綜合協調機構(學校黨委辦公室牽頭)、職能組織體系(如學生處、教務處、研究生處、后勤處、保衛處、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基建處等主要職能部門)、志愿保障系統(如后勤部、網絡部、財務部、校醫院等機構)、參謀咨詢組織體系(如校內外專家)、群團組織(共青團、工會、志愿者協會、社團聯合會等)。

建立健全應急機制。應急機制是指,按照應急管理的需要,對各種組織、人員、信息、技術、物資、資金等應急要素進行資源整合,形成機制。可以考慮建立健全信息資源共享機制、預警機制、快速反應機制、信息發布機制、師生動員機制等。

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的先進性,在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編好“信息網”、安好“預警器”、做好“減壓閥”。充分發揮共青團組織和共青團員在高校應急管理中的作用,進一步夯實從團支部、團總支到校團委的各級團組織在引領凝聚青年、組織動員青年、聯系服務青年中的作用。充分發揮廣大團員、黨員、入黨積極分子、預備黨員以及各級團干部和學生干部的作用,使他們全程參與到高校應急管理工作中,在全體學生返校前就開始組織動員、明確職責;在返校后積極承擔各項學生管理事務,與輔導員有效配合,密切關注家人中有因新冠病毒去世、心理素質偏差、體質偏弱的學生。充分利用微信等網絡媒介,構建一通到底的“信息網”,真正做到及時響應、及時動員,充分發揮共青團在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最前沿哨所的預防與預警功效,讓高校共青團成為疏導師生不良情緒的“減壓閥”和提示突發事件到來的“預警器”,在突發事件來臨時可以協助學校進行校園管理和緊急救助。

充分發揮青年志愿者的作用。在校團委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高校青年志愿者的作用,在團組織和團員之外,積極推動青年志愿者承擔應急管理相關工作。

營造清朗網絡空間,積極引導廣大學生不信謠、不傳謠。要求廣大黨員、團員、入黨積極分子、志愿者起帶頭作用,一方面充分利用網絡空間,加強對學生的疫情防控知識教育和普及,教育引導學生主動防護、科學防護;另一方面,要守土有責,積極做好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信謠不傳謠。

關心關愛輔導員、團委教師和心理老師,開學前開始應急知識的學習,提供心理專業支持。積極協調中國心理學會、心理研究機構、高校心理系專家,為廣大學生管理工作者提供學生心理衛生、心理疾病簡易診斷手冊、突發事件應對方法等專業支持。在開學前就開始相關內容的學習與培訓,與此同時,也要高度關注這些一線工作者自身的心理狀態,建立有效的求助幫扶機制。

有條件的高校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科學、分批次組織師生開展戶外運動,緩解師生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根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對于輕到中度抑郁癥患者來說,堅持有效的運動具有與口服抗抑郁藥物相同的效果。對于具有焦慮、緊張、悲傷情緒的師生來說,30分鐘以上的戶外運動可以有效緩解負面情緒。

全面參考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各項法律法規,總結本次抗擊疫情實踐經驗,制定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條例。積極推動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條例的出臺。我國尚沒有一部專門針對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的立法,沒有一部綜合性的專門應對高校突發事件的規范性文件來統一指導高校突發事件的預防、處置和修復。現在可以查到的有《高等學校校園秩序管理若干規定》,以及2009年教育部根據《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制定的《教育系統事故災難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教育系統公共衛生類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教育系統自然災害類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這些法規都是重要的學習、參考文件。在全面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突發事件應對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教育系統突發公共事件應急預案》《國務院關于全面加強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基層應急管理工作的意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突發事件衛生應急預案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整合國內相關領域專家,總結本次抗擊疫情實踐經驗,積極推動《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條例》出臺。

【作者單位:中央團校習近平青年工作思想教研部】

參考文獻

[1]隋巖、李燕:《論群體傳播時代個人情緒的社會化傳播》,《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2年第12期。

責編:蔡圣楠 / 董 楠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國家治理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