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全球戰“疫”對世界格局有何影響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具有巨大破壞性,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非“人對人”的世界大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僅將深刻影響人們的安全觀、發展觀、國際觀、政治觀,也將促使國際格局重新“洗牌”。疫情過后,世界地緣政治中心由大西洋地區向太平洋地區轉移的進程將進一步加快,世界力量對比將發生有利于中國和平崛起的變化,國際格局與國際秩序將出現有利于非西方國家、有利于亞太國家的變化,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國際政治  國際格局    

【中圖分類號】D815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其基本演變態勢是:“中國踢上半場、歐美踢下半場、印度等有可能踢加時賽”。一些專家甚至認為這場災難將延續1—2年,因此呼吁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不僅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重創,也對世界政治以及國際格局產生巨大影響。

全球戰“疫”:歷史上第一場非“人對人”的世界大戰

人類歷史上相繼發生過兩次禍及全球的世界大戰,即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兩場世界大戰造成了數千萬的人員傷亡以及超過數萬億美元的財富損失。從某種程度來說,當下世界各國聯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行動,是全球性戰“疫”,也是一場世界大戰。但需要注意的是,前兩場世界大戰屬于“人對人”的戰爭,而目前這場全球戰“疫”并非是“人對人”的戰爭,而是“人對病毒”的戰爭。

在冷戰結束以來的20多年間,國內外一些研究國際安全的專家、學者普遍認為非傳統安全威脅逐漸上升,已經“敲開了戰略的大門”。其中,傳染性疾病大流行被認為是非傳統安全威脅中最可怕、最需要國際社會予以戰略性關注的重大威脅。現在,歷史的車輪剛剛滑進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便在全球肆虐。這一現實告誡人們,傳染性疾病流行已經成為國際政治與國際安全必須加倍關注的重要課題。

目前,全球已經有200余個國家與地區(包括所有的人口大國、所有的發達國家)有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威脅。從人口比例來看,尚未發現新冠病毒國家的人口僅占世界總人口的1%左右。也就是說,全世界直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威脅的、直接參與戰“疫”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高達99%。相比之下,第一次世界大戰有17個中立國未參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有6個中立國未參戰;至于參戰人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62%,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戰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80%。因此可以說,作為并非“人對人”的世界大戰,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參與的、沒有中立國的、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的“新型世界大戰”,較之前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其波及范圍更廣、全球參與度更高。

截至2020年4月15日,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過200萬例,因患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已經超過10萬例。更嚴重的是,英國、意大利、法國、西班牙、荷蘭等國家因患新冠肺炎死亡的人數占確診病例的10%以上。以瑞士為例,其人口總數不超過900萬,但已經有2萬多的確診病例。如果依據瑞士的基本數據進行“建模”,則全世界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將超過2000萬例;如果因患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占確診病例的10%,則全世界將有200萬人死于新冠肺炎。這樣的“建模”得出的結論固然悲觀,但并不是最極端的。如果各國防護、醫治以及應對不當,因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而產生的政治、經濟與社會后果,以及其給人類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社會心理影響等,可能比上述評估更加嚴重。

數月以來,與新冠病毒搏斗使得世界上不少國家的經濟被迫“停擺”。如果全球經濟持續“停擺”一個月,則世界經濟總產出將會減少1/12;如果持續“停擺”一個季度,則世界經濟總產出將會減少1/4,更不用說為了戰勝疫情各國付出的醫藥衛生成本以及其他社會成本。綜合評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給全球造成的經濟損失不會少于數十萬億美元(無異于進行一場世界大戰的經濟付出),更遑論給人類造成的社會心理創傷。

總之,無論從生命損失、財物損失,還是從社會心理創傷來看,這場新冠肺炎疫情都堪與兩次世界大戰相提并論,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場非“人對人”的世界大戰。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對世界政治與世人觀念形成沖擊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將深刻影響人們的安全觀。近代以來的數百年間,美歐等西方國家迷信和固守現實主義利益觀、安全觀、戰爭觀,在國際政治中進行“零和游戲”、在國際關系中堅持“弱肉強食”。受其影響,“零和游戲”“弱肉強食”等一度成為國際社會應對安全環境變化以及追求國家利益的主流觀念。冷戰時期,美國和蘇聯兩個超級大國為了爭奪世界霸權而大肆發展核武裝,兩國的核彈頭之和在高峰期一度超過7萬枚。冷戰后,美俄雖然進行了核裁軍,但仍各擁有數千枚現役核彈頭,足以毀滅地球數十次。美俄等主要軍事大國除了擁有大量核武器外,還大力發展各類更為先進的常規武器。

但面對全球蔓延的新冠病毒,這些高性能武器包括強大的核武器,也是毫無作用的。真正能與之進行有效搏斗的,只有口罩、防護服、呼吸機、測溫儀、酒精等防疫產品。這警示人類,非傳統安全威脅尤其是大規模傳染性疾病流行,將是未來人類面臨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威脅之一,人類必須為此做好精神與物質方面的超前準備,而不應該把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于研制各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進行無謂的傳統安全競爭。

第二,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將深刻影響人們的發展觀,甚至世界發展模式。近代數百年來,西方發展觀及發展模式一直為國際社會所“頂禮膜拜”,并為大多數國家所效仿。事實上,近現代以來尤其是戰后70多年來,盛行于亞非等大多數非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概念與思潮,其內容與本質就是“趕超”,即“學西方”“趕西方”“超西方”,尤其是“學美國”“趕美國”“超美國”,亦即效仿美歐等西方國家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然而,這種西式發展觀和發展模式的基本特點是“高消費、高浪費、高享受、高消耗”。受這種由“四高”驅動的發展觀和發展模式的牽引,人類在資源使用和消費標準等方面毫無節制,導致自然資源枯竭、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事實上,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現實,擁有先進軍事裝備和強大經濟實力的西方各國手忙腳亂、難以應對,無疑與西式發展觀和發展模式有直接或者間接的關系,從而促使人們深刻反思由“四高”驅動的西式發展觀和發展模式的弊端。此外,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可能導致實體經濟在一些發達國家出現“回歸潮”。一些國家甚至是發達的西方國家對新冠病毒束手無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在產業鏈方面過度重視高端,卻對低端產業“棄之如敝履”。這些國家雖然第三產業發達、高端產業和高科技研發走在世界前列,但實體經濟尤其是低端產業卻被抽空。因而,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其口罩、防護服、測溫儀以及酒精等防疫物品緊缺。由此可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將會對各國的發展觀以及經濟發展思路產生深刻影響。

第三,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將深刻影響人們的國際觀。新冠病毒向世界擴散的進程表明了一個生物學邏輯,即“病毒面前人人平等”“病毒無國界”。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官員還是平民、白種人還是黑種人抑或是黃種人,面對新冠病毒都無可奈何,充分顯示了人類的脆弱性。戰勝傳染性疾病以及其他非傳統安全威脅,需要各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齊心合力、守望相助、共同應對。肆虐國際政治舞臺數百年的西方現實主義國際政治觀無疑將受到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質疑,直到被完全拋棄。

冷戰結束后,西方社會盛行“歷史終結論”,宣稱冷戰結束以及蘇聯解體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勝利,尤其是西方民主制度的勝利。美歐等國家宣揚西方民主制度的優越性,企圖在全球“擴展民主”,向非西方國家強行移植西方的民主觀、人權觀等。然而,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美歐等西方國家或者手忙腳亂、胡亂施策;或者內部纏斗、聽天由命。據統計,在迄今全世界的確診病例中,美歐等西方國家占據2/3以上。美歐等西方國家的總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比例不足15%,但GDP卻占世界GDP的約一半,并號稱擁有全世界最優良的醫療設施、醫務人員以及福利保障。但當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時,一些國家不但拒絕承擔抗疫責任,堅持“各掃門前雪”,甚至還出現截留救援物資的現象,盡顯自私本性以及虛偽本性。而中國政府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時,精準施策、令行禁止,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真正做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不但迅速遏制了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國國內的蔓延肆虐,也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調動全產業鏈生產能力,為全球抗疫提供力量支持。中國向包括歐洲國家在內的不少國家派遣醫療專家隊伍,向世界提供中國經驗、中國方案。雷神山醫院、火神山醫院、方艙醫院等迅速建成并投入使用,為世界各國所驚嘆,也為世界各國所效仿。可以說,中國在成為世界戰“疫”中流砥柱的同時,其經濟發展模式的效率、效益以及制度優勢、現代化發展路徑等,也愈益受到世界矚目。

國際格局重新“洗牌”的同時,也將對國際秩序以及國際安全環境產生深刻影響

歷史上,兩次世界大戰都曾促使國際格局重新“洗牌”:包括世界力量對比、國際安全環境以及人們觀念的變化等。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德、奧、俄等帝國垮臺,國際聯盟建立,出現“二十年危機”;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德、日、意等法西斯帝國垮臺,全球性民族解放運動高漲,英、法兩大殖民帝國的力量削弱,美蘇崛起成為世界超級大國,冷戰格局逐漸形成,同時聯合國建立。作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場非“人對人”的世界大戰,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肆虐以及全球戰“疫”,在深刻影響人們安全觀、發展觀、國際觀以及政治觀的同時,也將對國際秩序以及國際安全環境產生深刻影響。

一是“西降東升”,即世界地緣政治中心由大西洋地區向太平洋地區轉移的進程將進一步加快。數百年來(尤其是近代以來),歐洲一直是全球地緣政治中心,曾集中了世界主要的經濟大國、政治大國、軍事大國,也曾是全球產業和物流中心。即使在冷戰時期,歐洲也是美蘇爭奪的戰略重點地區。冷戰后,歐洲一體化加速推進,歐洲的GDP總量甚至一度超越美國。然而,面對這場并非“人對人”的世界大戰,歐洲以及歐盟的脆弱性盡顯。一方面,歐洲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百萬,占全球確診病例的近一半。歐洲大國如西班牙、意大利、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的確診病例皆超過10萬。此外,歐洲新冠肺炎的死亡率也是世界上最高的,西班牙、意大利、英國等國家的新冠肺炎死亡率皆超過10%。另一方面,面對疫情造成的嚴峻形勢,號稱一體化程度最高的歐洲國家卻未能做到守望相助。在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等國家淪為重災區時,歐盟未能承擔起其應有的義務,對歐洲團結以及歐洲一體化進程產生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因此,在疫情過后,意大利、西班牙、奧地利等國家的“脫歐”勢力是否會卷土重來,再次掀起一波“脫歐”浪潮,尚在未定之秋。當然,東亞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等也均遭遇新冠肺炎疫情襲擊,但東亞國家(或者是社會主義國家,如中國、朝鮮、越南等;或者是儒家文化圈國家,如中國、日本、韓國等)政府動員能力較強,有集體主義傳統,在災難面前能夠守望相助,因而普遍能夠迅速遏制疫情蔓延。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中國、日本、韓國等亞洲主要國家確實做到了守望相助,比如,緬甸向中國捐贈200噸大米、蒙古為中國贈送30000只羊、柬埔寨首相洪森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刻訪問中國……這些都是東亞國家守望相助的實證。可以說,新冠肺炎疫情不但沒有削弱反而促進了東亞國家的相互合作。由此預料,在疫情過后,東亞國家的災后重建復蘇也將快于歐美國家。

二是世界力量對比將發生有利于中國和平崛起的變化。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確實使中國經濟受到重創。由于經濟發展不得不讓位于戰“疫”,2020年第一季度中國經濟出現6.8%的負增長,但這并不具有歷史可比性。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嚴重抑制正常經濟活動,經濟發展受到重創是全球范圍內的普遍現象,美歐等西方國家也是如此。當前,美歐等西方國家的確診病例以及死亡率普遍高于中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較為嚴重。此外,受制于制度性缺陷和經濟結構影響,疫情過后,美歐等國家的經濟反彈力也有限。據此可以認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固然使中國經濟受到沖擊,但疫情過后,中國與美歐等國家的發展差距將出現縮小局面。美國歷史學家保羅·肯尼迪曾分析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歐力量對比變化的影響。他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對歐洲經濟打擊更大,因此美國迅速崛起。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美力量對比以及東西方力量對比的影響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對美歐力量對比的影響具有相似性。據著名的會計和顧問公司普華永道在2015年發布的報告,在購買力平價方面,中國已在2014年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按名義價值計算,預計要到2030年前后才會超過美國);在市場匯率方面,中國將在2028年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而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不僅可能促使這種預測成為現實,甚至可能會加速這一預測的實現。

三是國際格局與國際秩序將出現有利于非西方國家和亞太國家的變化。一方面,美歐等西方國家業已成為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災區”,其經濟在短期內難以擺脫困境,而多數非西方國家、發展中國家受影響相對較小。另一方面,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美歐等西方國家各自為政,缺乏有效合作。無論是歐盟或是七國集團,都是“大難臨頭各自飛”,未能承擔起相應的國際責任。可以預料,未來美歐同盟、歐盟、七國集團等的凝聚力及國際影響力將大幅下降。相較而言,聯合國仍在通過各種措施盡力確保重要工作的順利推進。在疫情期間,聯合國及其下屬相關機構發揮了重要作用,今后其國際影響力將進一步提升。此外,世界衛生組織在匯聚全球戰“疫”合力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疫情暴發后,世界衛生組織持續更新疫情信息和預警,協調防控策略,協調全球資源,組織專家赴各地參與病毒研究,聯合全球科研力量,加快疫苗研發和診治創新。

四是中國的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的制度優勢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中國發揮制度優勢和產業鏈優勢,全國一盤棋,成功地遏制了疫情的進一步擴散,不僅為全球戰“疫”作出了重要貢獻,也增強了世界各國戰勝疫情的信心。中國不僅同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社會加強溝通協調,也派遣醫療專家團隊攜帶救援物資設備赴援意大利、伊朗、俄羅斯等國家,積極向國際社會分享中國的防疫經驗和防疫方案;不僅為全球戰“疫”貢獻了中國力量,也收獲了諸多受援助國家的感謝,國際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綜上所述,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社會而言是一場大考,考試科目包括各國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安全制度、國民心態以及各國的組織力、動員力、抗打擊力等。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大考的結果,而是大考過后,各國如何從中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未來世界,類似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傳染病大流行雖然不一定會成為常態,但是各國都必須要重視以及警惕。一方面,各國應做好隨時應對非傳統安全威脅的必要物資準備、儲備;另一方面,各國不僅要適時調整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安全制度以及國民心態,也應推動相關國際機制以及國際組織的改革優化,使之適應人類社會不斷發展進步的巨大需求。總之,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國際社會和各國人民應加強協作溝通、開展務實合作、有效管控分歧、實現互利共贏。

(作者為國際關系學院教授,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史研究會代會長;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索皎莉對此文亦有重要貢獻)

【參考文獻】

①張繼平、胡德坤等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史》,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4年。

②[俄]弗·伊·斯里普琴科著,張鐵華主譯:《第六代戰爭》,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年。

③[美]弗朗西斯·福山著,毛俊杰譯:《政治秩序的起源:從前人類時代到法國大革命》,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

④[美]杰弗里·帕克著,傅景川等譯:《劍橋戰爭史》,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⑤[美]保羅·肯尼迪著,勞垅等譯:《沒有永久的霸權》,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9年。

⑥《意大利新冠肺炎死亡率為何全球最高?原因或有這三點》,中國青年網,2020年3月30日。

⑦《普華永道預測2050年經濟版圖  中印將超美國》,參考消息網,2015年2月13日。

⑧《將疫情政治化是病毒肆虐的幫兇》,新華網,2020年4月22日。

⑨《歐洲疫情繼續趨緩  各國逐步在謹慎中進行解禁》,人民日報海外網,2020年4月24日。

責編/孫渴    美編/李祥峰

[責任編輯: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