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是促進當前經濟增長、打牢長遠發展基礎的重要舉措。通過搭建合作平臺,創新合作模式,鼓勵社會力量到中西部地區的產業示范區創新創業,同時優化政策體系,加強各部門服務聯動,合理布局新基建,推動中西部地區穩健發展。
【關鍵詞】新基建 中西部地區 產業轉移 【中圖分類號】C911 【文獻標識碼】A
新基建是國家戰略發展的新契機,也是我國加快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的重要起點。中西部地區可充分發揮地理位置優勢,精準把握中西部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的目標任務、示范標準、內涵要求、發展定位,結合實際建設示范區,致力于打造開放機制完善、產業結構優化、服務效率較高、示范效應突出的產業承接體系;根據產業轉移趨勢,明確產業承接重點及實踐方向,做好承接區域總體布局,增強當地加工貿易產業發展能力;發揮經濟協會作用,為產業鏈上各項目落地提供服務,落實產業轉移目標。
新基建對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帶來的影響
實現全國各地區均衡發展的目標。當前,我國針對中西部地區加碼重大基建,推行產業承接轉移政策,填設綜保區,促進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2019年11月16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019年前三季度GDP數據顯示,中部六省GDP增速全部“跑贏”全國,西部地區表現搶眼,云南、貴州、西藏GDP增速位列全國前三甲。其中,固定資產投資效益比率較大,尤其是基建工程奠定GDP增長強勢基調。基于此,在中西部產業轉移規劃和實施進程中推進新基建,能夠有效促進當地經濟發展,有利于實現全國各地區均衡發展目標。
有效解決中西部地區民生短板問題。新基建是在傳統基建概念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傳統基建主要包括機場、公路、水利設施、港口、鐵路等建設項目,新基建一般包括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工業互聯網、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等領域。新基建可以拉動中西部地區就業,有利于中西部地區改善就業結構和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社會科學發展。
積累中西部地區發展經驗。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強調,“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各地紛紛響應,新基建項目陸續發布。截至3月11日,北京、上海、江蘇、山東等20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發布了2020年重點項目投資計劃。新基建成為此次重點項目建設的關鍵詞。加快推動新基建發展,更好發揮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潛力,推動中西部地區發展再上新臺階。
新基建打造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阻力
新基建設施要與服務對象匹配,通過產業轉移規劃科學發展。這就需要立足中西部地區,對新基建打造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阻力進行分析,為拓寬有關產業科學轉移規劃實施路徑奠定基礎。
產業資源科學調配效率較低。在國際產業轉移、國內區域城鎮化布局發展的背景下,資金、勞動力、技術等產業資源存在向東部地區聚集的現象,勞動密集型企業快速發展,有效提升了該地區的就業率,成為助推東部地區發展內在動力。中西部地區人口跨區域遷移,以城鎮、工業為導向實現就業目標,生產要素布局不合理,影響了中西部地區產業資源科學配置成效。
產業轉移布局不合理。伴隨著技術、勞動力、資金的產業規劃及門檻的不斷提升,中西部地區渴望通過產業轉移提高經濟效益,賦予當地產業轉移活力。受技術、交通、區位、勞動力素質等因素的影響,制造業、紡織業在東部地區較為集中,區位資源存在一定粘性的資金密集型企業率先轉移至中西部地區,加大了當地產業合理布局難度,影響當地的經濟、環境、人文等同步發展。
影響中西部地區生態安全,不利于可持續發展。資金密集型產業轉移至中西部地區,一方面影響當地生態系統穩定性,另一方面加速勞動力外流。資金密集型產業的勞動力需求量較少,使低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斷萎縮,降低中西部地區就業容納能力。這會形成產業流入、人口流出的循環模式,在該模式中產業、人口遷移有別于傳統觀念,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很難轉化為當地城鎮化發展及經濟建設動力,繼而影響新基建背景下的中西部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成效。
充分利用新基建打造中西部產業轉移實施路徑
新基建活力較大,具有彌補傳統基建短板的積極作用,可以助力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科學規劃及實施。這就需要中西部地區在發展進程中秉持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守正創新的原則,結合當地綜合發展需求,有計劃、有目的、有方法地進行產業轉移規劃,推動產業良性發展。
鼓勵社會力量參與中西部地區產業示范區創新創業。堅持“一盤棋”的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理念,從抓住制造業、做強實體經濟、提倡優勢互補等角度出發制定相關政策,發展產業示范區,以示范區為依托形成特色產業集群,優化配置當地產業資源,提高產業資源利用率,通過資源合理調配完成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任務。
合理布局新基建,助推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規劃與發展。推進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進程中的能源通信、交通物流、公共服務、產業園區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拓寬城鄉一體、產城融合、依城促產、以產興城的實施路徑,規避區位、交通、技術等因素對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帶來的負面影響。通過新基建賦予中西部地區產業合理布局能力,同時增強中西部地區產業承接實力,在產業發展過程中吸納更多勞動力,解決當地民生問題,推動中西部地區穩健發展。除此之外,中西部地區還要深入理解政策內涵,找準產業承接轉移政策規劃及實施的關鍵,因地制宜、科學布局,通過新基建提升當地營商環境綜合治理能力,同時完善配套產業管控標準、機制、體系,營造公正、和諧、穩定的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氛圍,繼而在新基建背景下落實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的綜合管控目標。
搭建合作平臺,創新合作模式。中西部地區可發揮地理位置優勢,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倡議,同時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等協調對接,建立產業合作發展平臺。通過深化合作、調配資源,推進重點新基建項目的建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在創新合作模式的同時跨區域實現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目標。
優化政策體系,加強部門聯動。新基建作為有別于傳統基建概念的工程項目,要與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規劃及實施目的一致,發揮有關項目的承建優勢,有效推動當地的經濟發展。為此,要不斷優化新基建背景下的中西部地區產業發展配套政策體系,加強省際合作、部門聯動,立足于就業、財稅、融資等領域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根據中西部地區產業轉移空間、時序,進行規劃設計,摒棄高排放、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模式,通過各部門服務聯動、統籌協調、強化領導、高效監管、科學示范,使中西部地區通過新基建達到承接產業轉移的目的。
(作者分別為河北地質大學經貿學院講師;河北經貿大學經濟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跨域合作治理中的府際關系研究”(項目編號:16BZZ077)的成果】
【參考文獻】
①趙康杰、王娜:《中西部資源型地區承接東部三大經濟圈產業轉移研究——以山西為例》,《晉陽學刊》,2019年第4期。
②史恩義、王娜:《金融發展、產業轉移與中西部產業升級》,《南開經濟研究》,2018年第6期。
③楊花英:《湘西州吉首市承接產業轉移對策研究》,《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9年第6期。
責編/銀冰瑤 美編/楊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