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鄉規民約的某些方面已經脫離了社會發展和鄉村治理的現實需要,面臨現代化轉型問題。傳統鄉規民約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為傳統鄉規民約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有效資源。傳統鄉規民約的現代化轉型需要秉承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的原則,在取其精華的同時,創新其轉型路徑,拓展新內涵,完善新功能。
【關鍵詞】鄉規民約 現代化轉型 文化資源 基層社會 【中圖分類碼】D64 【文獻標識碼】A
傳統鄉規民約是中國古代政治教化與鄉村治理有機結合的產物,在不斷發展、演變中形成了較強的適應性與約束力。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傳統鄉規民約的某些方面已經脫離了社會發展和鄉村治理的現實需要。為此,應結合時代發展需要,對鄉規民約進行深入研究,對其精華部分、有益于社會發展的方面加以提煉、創新,推動其現代化轉型。
傳統鄉規民約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為傳統鄉規民約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有效資源
就現實層面而言,傳統鄉規民約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為其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思想基礎。傳統鄉規民約蘊含豐富的思想教育資源,是農村基層社會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和重要載體。為此,可以根據鄉村治理的需要,充分挖掘傳統鄉規民約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使其更好地服務于鄉村的思想政治教育,進而維護好鄉村秩序。
就頂層設計而言,國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為傳統鄉規民約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有利契機。國家非常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從中汲取治國理政的寶貴資源和有效方法,并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納入國家文化軟實力、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支撐和現實指導。傳統鄉規民約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禮法規范、道德準則等已經慢慢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百姓日用而不知。這種深厚根基保障了鄉規民約能夠為現代化建設提供切實的文化認同感。
就理論品質而言,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為傳統鄉規民約的現代化轉型提供了理論基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更進一步地同中國實踐、中國歷史、中國文化結合的過程,這個過程必然包含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吸收和借鑒,當然也包括對傳統鄉規民約合理要素的吸收和借鑒,為傳統鄉規民約的現代化轉型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靈魂。
傳統鄉規民約的現代化轉型需要秉承繼承與創新相統一的原則
推動傳統鄉規民約的現代化轉型,需要采取辯證方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鄉規民約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帶有某個時代的印記。新時代,對傳統鄉規民約的繼承,應當進一步與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相結合,超越其自身的局限性,賦予其時代內涵,加速其創造性轉化。
如何充分挖掘傳統鄉規民約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即在傳統鄉規民約的龐雜體系中應選取哪些教育內容、運用怎樣的方式、如何達到預期效果等,是當今鄉規民約創新發展面臨的難題。傳統鄉規民約具有鮮明的歷史印記和地域性特點,因此在選擇運用上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創新性發展。在傳統鄉規民約的內容選取上,既要考慮當今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和目標,又要考慮當今社會發展的現狀和人們思想的接受程度;在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實現上,既要考慮現實層面的具體操作,又要考慮不同地區和群體所能接受的教育方式,還要注重重點內容選取與推廣教育的綜合成效。
創新傳統鄉規民約的現代化轉型路徑,拓展新內涵,完善新功能
傳統鄉規民約重視個人在家庭層面的教育和個人品德的塑造,通過營造良好的家風門風純化風俗、化育百姓。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整體氣質等的家族文化風格。良好的家風有助于塑造道德品質優秀、負有擔當精神、勇于付出的個體。良好的家風可以實現父慈子孝、福蔭子孫、家族興旺。傳統家風多以持家、治家、興家、齊家為核心,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家庭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點。優良家風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展開提供了有利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強調,“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緊密結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家風與民風、政風、國風聯系在一起,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一個社會是否具有公平正義的良好氛圍,一個國家是否能夠對核心價值觀產生高度共識、具有民族凝聚力,在某種程度上都與家風建設相關。鄉規民約與家、社會、國家緊密相連,具有彰化家風、純化風俗的作用。新時代,要重視家風與民風、政風、國風之間的內在關聯,以良好家風家訓為根基,賦予其時代內涵,重構新型的社會主義家風文化。應以社會主義家庭美德建設為中心,外推至鄉風、民風、政風,從而實現鄉風文明、民風淳樸、政風清明。
傳統鄉規民約具有一定的物質載體,如書院、宗祠等。書院與宗祠既是宗族發展的根基,也是宗族維系情感與確立宗法禮教的場所,與鄉規民約有著緊密聯系。雖然隨著家庭及家庭關系的變化,宗族制度和規矩的約束作用逐漸弱化,但中國人有著濃厚的根源情愫。為此,可以根據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掘鄉規民約的新功能,發揮傳統鄉規民約團結鄉里、聯系感情等積極作用,將宗族中年長者或是具有一定影響力的人發展成鄉村的建設骨干;發揮宗祠與書院凝聚人心、寄托情感等作用,拓展其新功能,如課堂、講堂、陳列館、宣傳室等,實現傳統文化基因與現代社會需求的完美結合。
新時代,傳統鄉規民約面臨新機遇、新挑戰,應充分引導鄉民樹立規矩意識、法治觀念,規范其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應將傳統鄉規民約的現代轉化與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結合,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理想信念、愛國情懷、創新意識等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這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中“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社會發展各方面,轉化為人們的情感認同和行為習慣”的具體貫徹落實。目前,改革進入深水區,各種矛盾凸顯,因此,應充分發揮鄉規民約在新時代、新條件下的積極作用,處理好百姓之間的矛盾,緩解城鄉二元矛盾。具體而言,就是不斷提升百姓的道德素質;規范鄉民之間的各種行為,塑造村風文明的良性社會秩序;以典型示范引領脫貧攻堅,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作者為河北金融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河北省社科基金項目“傳統鄉規民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研究”(項目編號:HB19ZX007)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年5月17日。
②習近平:《在2015年春節團拜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5年2月18日。
責編/刁娜 美編/陳琳(見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