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經濟金融 > 熱點觀察 > 正文

新基建:通達人類數字文明的橋梁

【核心閱讀】新基建一定要發揮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的底座作用,要汲取以往的教訓,不能簡單重復走老路,不能盲目跟風一窩蜂。要把握好新基建發展規律和特點,統籌好存量和增量的關系,統籌好新基建與老基建的關系,統籌好“軟基建”與硬基建的關系,補齊我國傳統制造業和信息基礎設施的短板,與全人類一起共同邁入人類數字文明新紀元。

3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在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穩定經濟社會運行重點工作時,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事實上,中央并不是首次提出新基建,在2月14日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中就強調:基礎設施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要以整體優化、協同融合為導向,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

3月4日的會議吹響了“新基建”的號角,此后中央和地方紛紛出臺各項政策和舉措,刮起了一股“新基建”的熱潮。那么,為何要啟動新基建?新基建的本質和內涵究竟為何?在這一股浪潮中我們該如何理性推進?

如何理解新基建?

從人類的現代產業革命來看,每一次的產業革命都伴隨著生產方式和生產力的變革,每一次的產業革命也勢必推動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

當前,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驅動下,第四次工業革命浪潮已經撲面而來。第四次工業革命或許是人類社會從工業文明向數字文明代際飛躍的關鍵時期。處在如此重大的歷史之交,基于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新基建無疑將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通過新基建,人類將進一步推動工業化進程,并深入信息化與智能化,為人類邁向數字文明奠定堅實的基石。

另外,從當前國內外形勢來看,當今的世界正面臨著一個“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自從2017年以來,世界經濟和社會秩序就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不速之客“新冠肺炎疫情”又如一記重拳狠狠地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身上。世界經濟和社會受到了重創,全球化出現了一次巨大的“逆行”。應該說,對于世界各國而言,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判斷、理解及應對都將對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對于任何國家和區域而言,若能適時地把握這一變革的方向,積極、主動且有的放矢地進行應對和主動布局,這一重構變局將會孕育巨大機遇,反之,則將被這股大浪裹挾而隨波逐流。從這個視角而言,新基建顯然是中國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一個重大戰略舉措。

新基建究竟包含什么?

新基建是第四次工業革命基礎設施的升級換代,也是人類從工業文明邁向數字文明的重要基石。與此前的老基建相比,新基建的本質差異在于它的代際飛躍特征,其本質是鋪設人類從工業文明到數字文明的橋梁。

首先,新基建夯實奠定人類文明發展基石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引領工業革命的始終是科技創新。從蒸汽機的發明引發的第一次工業革命,到電和內燃機的發明所推動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再到計算機發明所撬動的第三次工業革命,毫無例外,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是由科技創新所引領的。新基建中必然包含新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其具體包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科技教育基礎設施和產業技術創新設施等。

其次,新基建加強通向人類數字文明的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數字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基礎。與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相比較而言,數字經濟有著許多本質性的差異。在數字經濟中,生產工具從鐮刀耕牛、動力機械轉變為算力與智能網絡,生產工具的使用方式也從私人獨占、組織壟斷轉變為社會共享,生產資料從土地、能源轉變為數據,生產組織方式從分散化、集中化轉變為分布式,生產效率從收益不變、收益遞減轉變為收益遞增,經濟行為從資源沖突、商業競爭轉變為服務協同。因此,數字基礎設施相對于傳統基礎設施而言是異構,為支撐數字經濟的發展,數字基礎設施建設應當涵蓋對生產資料(數據)與生產工具(通信、算力與智能網絡)等的支撐。圍繞對通信的支撐,依托芯片技術、通信標準和協議與頻譜標準等大力發展5G、工業互聯網、衛星互聯網等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圍繞對數據的支撐,依托新能源、區塊鏈等核心技術大力發展數據中心基礎設施。圍繞對算力與智能的支撐,依托人工智能、高性能計算與量子計算等技術大力發展云計算基礎設施、新型超級計算與量子計算設施。

最后,新基建完善融合網絡空間和物理空間的融合基礎設施建設。融合基礎設施建設本質是舊基礎設施遷移到未來數字文明社會所需進行的改造。棲居于數字文明社會的人類仍然離不開“衣食住行”。圍繞未來社會的能源設施,依托新能源技術大力發展以新能源充電樁和能源互聯網等為代表的新型智慧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未來社會的“吃飯穿衣”,依托新材料、新裝備與區塊鏈等技術大力發展智慧工廠和新型貿易等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未來社會的“出行”,依托大數據與人工智能等技術大力發展新型軌道交通和智慧交通基礎設施。

新基建熱的理性思考

當前新基建已經如火如荼,3月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之后,在2個多月的時間,國家發改委、工信部等相關部門連續出臺多項支持新基建的政策文件。各省市也紛紛響應國家的號召,加大新基建力度。湖南省公布的今年重點建設項目中,新基建項目占據近3/4。廣東在新基建項目中擬投入超過4萬億元。此外,江蘇、浙江、重慶、山東、江西和新疆等省區市紛紛出臺對高鐵、新型信息基礎設施、人工智能等新基建支持政策。可以說,全國上下刮起了一股新基建的熱潮。在新基建炙手可熱之際,我們該如何冷靜并理性發展新基建。

一是要辯證地看待新基建和老基建之間的關系,并合理有序地推進新基建。正如前面所述,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會推動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而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需要建立在上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之上。沒有鐵路帶動的鋼鐵工業的飛速發展以及生產力的突飛猛進,就不足以支撐電力基礎設施建設。沒有電力網絡的普及,就不可能開展大規模計算與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中所包含的無論是科技基礎設施、數字基礎設施或者是融合基礎設施,其實都與老基建有著很強的依存關系。沒有堅實的科技創新能力,我們不可能創造出新的數字文明。沒有堅實的制造工業基礎,我們無法鍛造通達數字文明的橋梁。因此,在發展新基建的時候,一定要辯證看待新基建與老基建的關系,不能一味圖新而導致根基不牢,更不能一味圖新而舍本逐末。

新基建有著其自身的科學規律。以5G的建設為例,毫無疑問5G建設是一個系統性、公共性和外部性極強的典型基礎設施建設。從嵌入的產業而言,5G產業鏈覆蓋了芯片、終端、基站、網絡、邊緣計算等眾多產業鏈環節。從延伸的服務而言,5G建設不僅能夠帶動基站、機房和線路工程建設,還會帶動芯片和終端制造業以及信息消費,并推動整個互聯網應用服務的升級。縱然5G建設益處良多,然而亦不可盲目冒進。當前的5G在技術和產業成熟度都尚待驗證與完善,例如,軟件定義網絡(SDN)、網絡功能虛擬化(NFV)、IPV6分段路由(SRV6)、網絡切片與軟件定義的無線接入網(SD-RAN)等這些大規模5G組網技術尚未完全驗證,5G核心網絡路由協議標準有待進一步突破,密集業務流區域中的毫米波技術積累尚不充分,新一代5G終端芯片供應鏈仍受制于人等等。如果不遵循科學規律,在沒有解決和驗證這些商用中存在的現實問題的前提下,就盲目大干快干,顯然存在巨大的風險。

二是應該結合各地方資源稟賦,因地制宜,進行合理的新基建布局。新基建中的一些基礎設施與老基礎設施相比,存在著一些本質差異。例如,老基建中的高速公路建設對于每個地方和區域或許都是必需的,而新基建中的數據中心建設存在著集約化和規模化效益,并不是每個地方和區域都需要建設超級數據中心。與5G建設類似,數據中心建設無疑也是新基建的重點。數據中心建設會帶動芯片、服務器、機房與網絡等整條產業鏈的發展,此外基于數據中心的算力設施,可以培育新形態的大數據與人工智能服務。然而,數據中心具有典型的集約化效益,不可能每個地方每個區域都建設超級數據中心。規劃和建設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涉及當地的自然條件(地質構造是否穩定,溫度與氣候是否適合數據中心的散熱),也需要考慮當地的電力基礎設施(電力供應和價格條件),更要考慮產業上下游的配套以及需求(是否在數據存儲和算力方面有相應的需求),通過科學而合理地規劃與布局,才能避免重復建設、資源浪費和新一輪的產能過剩,真正發揮新基建的產業帶動和提升效益。

三是不可忽視“軟基建”在新基建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謂的“軟基建”指的是包括政策、標準、知識產權、產業生態和人才等在內的一些基礎設施建設。與老基建相比,數字基建中蘊含了更多的“看不見、摸不著”的軟實力,例如芯片IP、通信標準、專利等。眾所周知,在5G領域,競爭的核心就是專利競爭,就是標準競爭。我國當前在信息領域所面臨的“缺芯少魂無根”的窘境,實質上都是“軟基建”的缺陷。因此,新基建應該加大對“軟基建”的重視與投入。

此外,非常值得一提的,且通常會被忽視的“軟基建”是人才建設。以我國的軟件行業為例,據相關統計,2019年我國軟件業務收入超過7萬億元,我國軟件行業的從業人數已經超過600萬人,位列全球第二。我國顯然已經是一個軟件大國,然而我們離軟件強國的距離尚很遙遠,且不論在當今主流的數百種編程語言中,我國沒有一種自己發明的編程語言,也不論在操作系統和工業設計軟件等基礎軟件領域我國面臨的“缺芯少魂”窘境,就應用軟件層面而言,我國的軟件開發人才主要做的仍是一些修修補補的低端重復性工作,而鮮有創造性的開發與設計工作。舉一個例子,我國目前可能有上百萬的JAVA軟件工程師,然而能夠深入到JAVA虛擬機內核開發,或者掌握JAVA虛擬機核心的軟件工程師數量可能鳳毛麟角。

“軟基建”若不能搭建牢固,上面承載的硬基建終會如空中樓閣一般,隨時可能坍塌。從分類而言,“軟基建”可以歸為新基建中的“科技創新基礎設施建設”中。然而,我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中,往往會出現“重硬輕軟”的傾向,且從結果而言,我國在硬基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遠超過“軟基建”。因此,這就更加需要我們更多地關注“軟基建”,在新基建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向“軟基建”做一些合理的傾斜。

總而言之,新基建一定要發揮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的底座作用,要汲取以往的教訓,不能簡單重復走老路,不能盲目跟風一窩蜂。要把握好新基建發展規律和特點,統籌好存量和增量基礎設施的關系,統籌好新基建與老基建的關系,統籌好“軟基建”與硬基建的關系,將新基建作為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形勢的重大舉措,通過新基建,補齊我國傳統制造業和信息基礎設施的短板,與全人類一起共同邁入人類數字文明新紀元。

[責任編輯: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