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時間:2020年4月2日—2020年4月17日。
調查方式:通過互聯網和微信公眾平臺渠道發布網絡問卷進行調查,共回收問卷6249份,數據有效率96.82%。
主要發現:
·62.41%的受訪者認為我國推進新基建的獨特優勢在于布局早、政策實施及落地“穩”。
·公眾對新基建最深刻的印象是:“智能化”“科技感”“數字化”。
·對新基建相關內容“非常熟悉”且“非常關注”的群體中,對于新基建是“利長遠”還是“炒概念”形成了觀點分化。
·近八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所處行業將隨著新基建的推進迎來政策利好或新的機遇,11.15%的受訪者認為新基建將對自己所處行業造成或大或小的沖擊。
·部分公眾對新基建的資金來源、布局設計、對中小微企業的沖擊、對扶貧脫貧進度的影響等方面仍存疑慮。
·公眾熱切期待“新基建+民生”為生活帶來的改變,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能服務、智慧教育等領域存在較大的用戶需求。
·99.34%的受訪者對新基建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近幾年,我國面臨中美貿易摩擦、房地產投資市場萎靡、消費增速放緩等因素共同疊加的不利局面。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勢頭不減。在外部經濟環境總體趨緊、國內經濟存在下行壓力的大背景下,關于如何激發新動能、釋放高質量發展潛力的話題備受關注。2020年2月1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提出,“統籌存量和增量、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發展,打造集約高效、經濟適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的現代化基礎設施體系”。2020年2月2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絡、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大公共衛生服務、應急物資保障領域投入,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工信部、發改委、交通部等部委出臺相關政策持續加碼新基建,地方發力新基建的動作更為明顯。新基建成為疫情后經濟復蘇的重要抓手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能否真正“新”起來?我國布局新基建有哪些獨特優勢?關于新基建,各界最關注哪些問題?新形勢下加快推進新基建,公眾有哪些疑慮,又有哪些新期待?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對此展開了調查,并得出了一些重要結論。
超六成受訪者認為我國推進新基建有起步早、落地穩的獨特優勢,近半數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舉國體制是推進新基建高質量發展的根本保障
新型基礎設施是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技術創新為驅動,以信息網絡為基礎,面向高質量發展需要,提供數字轉型、智能升級、融合創新等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與傳統基建相比,新基建指發力于科技端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5G基建、特高壓、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充電樁、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和工業互聯網等七大領域。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范圍,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
長期以來,我國一貫重視基礎設施建設,基建能力位居世界前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2020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下降6.8%。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亟需政府部門積極采取對沖措施拉動經濟發展。在這一背景下,新基建被寄予厚望。但是,新基建不是簡單為了應對危機而生的,只是在危機影響下加快了推進速度;它并非倉促、被動執行的刺激計劃,而是著眼于我國加快數字經濟發展、面向未來塑造數字競爭力的長遠布局。在此次調查中,62.41%的受訪者表示我國推進新基建的獨特優勢在于,早在2018年就明確了人工智能、5G、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基建”的定位,新基建政策實施及落地更“穩”;37.89%的受訪者認同中國在過去40多年對基建有著足夠的投資,并且基礎設施的存量大、基礎好。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關注數字經濟發展。繼2018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城際交通、物流、市政基礎設施等投資力度,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之后,2019年3月,“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被寫入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表明政府開始把“新基建”作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201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著眼國家長遠發展,加強戰略性、網絡型基礎設施建設。調查中,45.50%的受訪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舉國體制的優勢保障了新基建所需的組織、動員、協作能力;43.35%的受訪者認為當前我國新基建所需的網絡覆蓋、制造業產業數字化供應鏈已相對完整。
另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我國長期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積極效應十分顯著。遠程辦公、在線課堂、物流到家、遠程醫療、大數據疫情分析……新產業新模式增強了中國經濟的抗沖擊能力。調查中,39.39%的受訪者認為我國推進新基建的獨特優勢在于中國市場規模及經濟潛力巨大,利于企業形成良性競爭、共贏發展;37.05%的受訪者認為疫情期間,產業互聯網的豐富實踐為推動新基建加速落地提供了契機。
公眾對新基建的整體關注度較高,公眾對新基建最深刻的印象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智能化”“科技感”“數字化”
從2020年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召開會議強調要加快新基建進度,至4月20日國家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范圍,公眾對新基建的關注熱度持續高漲。百度指數顯示,3月4日至4月20日期間,公眾以“新基建”為關鍵詞的搜索日均值達到5759次。搜索熱度較高的相關詞包括“新基建是什么意思”“充電樁”“新基建龍頭股一覽表”“特高壓”“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等。關注新基建的人群畫像結果顯示,搜索指數較高的五大省份分別為北京、廣東、上海、江蘇、浙江。
公眾調查結果也印證了新基建具有很高的話題度。本次調查中,94.3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聽說過新基建的相關內容;63.78%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熟悉新基建;75.00%的受訪者表示自己關注各地出臺推進新基建的相關政策。
新基建“新”在哪?調查結果顯示,公眾眼中新基建之所以區別于傳統基建,不僅在于概念范疇上的“新”,還在于觀念上的“新”。近六成(56.35%)受訪者將新基建之“新”理解為“軟件”新,而傳統基建則更傾向于“硬件”新;超半數(51.02%)受訪者認為新基建的“新”體現在高效動態的生產要素和資源調配能力;43.47%的受訪者認為新基建“新”在以“競爭”發展模式替代傳統的“規劃”發展模式;還有部分受訪者認為,新基建之“新”體現在以賦能前沿產業為中心(38.19%)、以實際需求為導向(35.31%)、著眼數字化(33.45%)等方面。
公眾對新基建的印象是怎樣的?調查結果顯示,公眾對新基建最深刻的印象,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智能化”(59.17%)、“科技感”(54.50%)和“數字化”(48.32%)。值得關注的是,37.05%的受訪者認為新基建“利長遠”;而22.18%的受訪者則認為新基建只是“炒概念”。進一步的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在對新基建的印象為“利長遠”和“炒概念”的受訪者中,大多是自我評價對“新基建”相關內容“非常熟悉”且“非常關注”的群體。同時,本碩博等高學歷受訪者及30歲以上的中青年群體更傾向于認為新基建“利長遠”;而較低學歷受訪者及30歲以下青年群體更傾向于認為新基建是在“炒概念”。
近八成受訪者認為新基建將對自己所處行業帶來積極影響;有11.15%的受訪者擔心新基建將對自己所處行業造成沖擊
新型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的內容。它不僅涉及傳統基建的數字化改造,還將拉動電信、信息技術等高科技行業發展,促進交通、建筑、通信、金融、醫療、教育、娛樂等領域發生深刻變化,并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全面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調查結果顯示,相較于鐵路公路、電力水利、建筑建造等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公眾認為新基建的政策紅利將更多惠及科技端和戰略新興領域。具體來說,近六成受訪者認為新基建熱潮將為人工智能、大數據、信息安全等相關行業帶來重大利好;超半數受訪者認為新基建會利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區塊鏈等行業;超三成受訪者認為軌道交通、餐飲住宿、建筑行業等傳統領域也將迎來政策紅利。
對于新基建所帶來的發展機遇和行業變革,近八成受訪者表示自己所處行業將迎來政策利好或新的機遇。同時還有11.15%的受訪者認為“新基建”將對自己所處行業造成或大或小的沖擊,其中務工人員(15.84%)和科研人員(15.66%)危機感尤為強烈。務工人員可能擔心技術變革引發的職業替代,而科研人員面對前沿科技迅猛升級、知識迭代不斷加速的景況更容易產生較大壓力。
針對新基建帶來的變革,超六成受訪者表示自己將增強對新知識、新技術的適應力和學習力;超半數受訪者表示將關注長遠發展目標,及時調整職業規劃,加大對專業能力的投資,提升個人競爭力。
部分公眾對新基建的資金來源、布局設計、對中小微企業的沖擊以及對扶貧脫貧進度的影響等方面仍存疑慮
推進新基建,必須解決“錢從哪里來”這一關鍵問題。新基建的資金來源之所以成為公眾熱議的話題,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國內推出了“四萬億”基建投資的應對計劃,雖然立竿見影地推動了經濟發展,卻也帶來了通貨膨脹、房地產價格上漲等副作用。因此,部分人擔心新基建將“重走老路”。調查結果顯示,23.44%的受訪者認為投資“新基建”的資金來源是貨幣超發,更有40.65%的受訪者認為政府將為此擴大專項債的發行數量和規模。這一數據暴露出公眾對于推進“新基建”的顧慮與擔憂。調查數據進一步顯示,近半數受訪者擔心投資新基建的財政支持不可持續,會在未來引發更大的財政赤字甚至財政危機(47.48%)。同樣,有近半數受訪者表達了自己對于“引發惡性通脹,加大地方債壓力”可能性的擔憂(45.92%)。
公眾的顧慮不無道理,如果新基建繼續采取政府大規模舉債或央行增發貨幣的方式,必將形成更巨大的財富再分配??梢哉f,如果新基建投資計劃的資金來源模式沒有創新,則新基建引發房價大幅波動的可能性是很高的。由此,有專家指出,應進一步放開基建領域的市場準入,擴大投資主體范圍,積極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提高投資效率。調查結果顯示,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融資(PPP)模式(51.14%)、地方政府“特許”企業建設運營(ABO)模式(48.38%)是公眾心目中首選的資金來源。
我國不同地區人口分布不均衡、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大,產業分布不同,對新基建的需求也不一樣。有專家表示,新基建的布局不僅要與市場需求相結合,更要與我國區域發展現狀及未來規劃相結合。公眾調查結果顯示,48.02%的受訪者認為新基建的區域布局應綜合考慮國家戰略和重大項目布局要求;44.18%的受訪者認為應充分尊重當地群眾的生活習慣和實際需求;還有43.76%的受訪者認為應當充分考慮我國人口分布和城鎮化格局現狀。可見,當前我國公眾在新基建布局不能“遍地開花”“千篇一律”的觀點上達成基本共識。
傳統基建能夠依靠市場力量帶動就業和稅收,讓中小企業、普通勞動者受益。那么技術門檻和資金門檻較高的新基建,中小微企業是否有資格“入局”?調查結果顯示,超六成受訪者擔心新基建將沖擊甚至加速淘汰中小微企業。事實上,推進新基建發展,加快中小微企業數字化轉型,不僅能提升企業競爭力、創造更多就業機會,還將助力金融機構快速分析和評價授信企業,及時化解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因此,新基建可以與傳統基建一起發力,形成助推高質量發展的合力。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在這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2020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在這一時期大規模推進新基建,也出現了另一種聲音。63.61%的受訪者擔憂新基建會為順利實現脫貧目標增加負擔和難度,且短期內新基建難以明顯拉動經濟增長。那么新基建要如何做到鞏固扶貧脫貧成果,助推鄉村振興?
調查結果顯示,公眾認為推進勞動者技能數字化轉型,以數字化產業帶動就業(42.99%)是新基建助力脫貧攻堅的“良方”;其次,新基建應注重推進農業機械化、信息化、自動化、現代化轉型(42.87%);加快建設三四線城市飛機場、縣城高鐵站、“村村通”(38.91%);升級全國物流系統,推進“快遞進村”工程(37.53%);此外,還有受訪者表示,創新數字金融服務、助力企業脫貧攻堅(36.09%)和打造供應鏈數字化平臺、賦能行業生態(31.77%)也將通過連帶效應大力助推鄉村振興。
受訪者對新基建未來發展普遍充滿信心;同時,公眾期待“新基建+民生”能給生活帶來積極改變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數字經濟平臺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線授課、遠程會議、4K/8K超高清視頻、遠程醫療……疫情防控中,一系列數字工具從理論走進現實,在公眾面前展示出優異的性能和廣闊的應用前景。調查顯示,99.34%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對新基建未來發展充滿信心。可以預判,在后疫情時期,全社會的“生產生活數字化大培訓”將催生更多對于新基建的市場需求,中國將加速實現新基建引領的“場景式”變革和數字化轉型。
調查結果顯示,公眾期待“新基建+民生”能給生活帶來積極改變。超四成公眾期待智慧醫療(44.60%)、智慧交通(44.60%)、智能服務(43.23%)、智慧教育(41.85%)等新基建應用場景。新基建時代下,公眾對在線醫療、在線教育、在線辦公等服務業互聯網化成為常態(47.06%),5G支撐下的4K/8K超高清視頻、VR/AR游戲普及應用(46.40%),人工智能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帶來更多便捷與高效(45.98%)等方面充滿美好憧憬。
新基建不僅包含“數字基礎設施化”,還包含“基礎設施數字化”,即新基建的內涵與外延也包含著其助力傳統基建實現轉型升級的使命。這對我國優化經濟結構、助推經濟轉型升級、增強經濟抗風險能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至關重要。
調查結果顯示,超半數受訪者認為新基建應當側重新型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建設 5G、物聯網、云計算等為創新發展筑基的科技基建(57.73%);發展醫療信息化、電動汽車、充電樁等以科技創新為內核的消費基建(52.04%);優化工業結構、提高產出效率,推進智能制造、高端制造等產業基建(50.18%)等方面。近半數受訪者認為“新基建”應當注重對傳統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助力補短板、引領未來產業升級,例如對傳統能源行業“補短板”,發展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新能源基建(49.04%);在推進城市群建設的背景下,加快推進水利、路橋等民生基建(47.84%)等方面。
此外,公眾對于推進新基建高質量發展的建議,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一是應注重調動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合理利用市場投資的帶動作用;二是要結合區域特點和行業需求,加強階段性統籌規劃和頂層設計;三是應當積極開展試點示范項目,鼓勵支持前沿創新實踐;四是應適當加大財政資金扶持力度,出臺更優惠的金融稅收政策;五是積極推動新基建相關準入標準、管理辦法、法律法規的出臺。
【執筆:人民智庫研究員 李思琪】
責編:臧雪文 / 賀勝蘭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