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疾風萬里霞,追不上百岔的鐵蹄馬。”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再次提到要弘揚“蒙古馬精神”。這既是對草原人民的囑托,也是對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廣大黨員干部的激勵。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年。年初有數據顯示,我國仍有近300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需要脫貧,52個貧困縣要摘帽。“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篙松勁退千尋。”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要發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的“蒙古馬精神”,沉下心來、撲下身子,把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打好。
做吃苦耐勞的“先鋒”,發揮“引路”作用。蒙古馬體格雖不算高大,但它不畏嚴寒,耐力、生命力極強,能夠肩負艱苦惡劣條件下的驛站傳輸等特殊任務。脫貧扶貧到了攻堅拔寨階段,正需要黨員干部發揚“蒙古馬精神”, 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加強思想引領,對扶貧工作不等不靠,帶頭響應國家政策,利用自身技術優勢和政策優惠,依靠科技和信息資源,投身到幫扶產業扶貧項目中,為群眾致富脫貧帶去信心和決心;積極向貧困戶宣傳扶貧政策,充分摸清脫貧意愿,鼓勵他們依靠惠民產業和富民強村政策主動參與到脫貧工作中,自力更生、科學致富。行動上做示范。結合村情優勢和實際情況,發展支柱性致富產業,盤活村內優勢資源,形成“一村一品”的扶貧產業發展格局,依托特色產業興辦合作社、產業基地等,讓貧困戶以資金或勞力入股的方式,讓他們搭上“致富列車”;與貧困戶實行一對一結對幫扶,講解農業技術,解決脫貧中遇到的困難,以精準扶貧實現共同致富。
筑一往無前的“堡壘”,發揮“核心”作用。脫貧攻堅中,我們不僅需要一匹匹“蒙古馬”沖鋒在前,更要建起一支扎根群眾、帶不走的蒙古馬隊伍。“幫錢幫物不如幫助建個好支部”,實現脫貧致富,筑牢基層黨組織是不可或缺的一環。要著重吸納致富能人、產業能手、回鄉大學生、創業青年入黨,發揮他們頭腦活、思路新、技術強等優勢,帶動群眾致富,也要利用好幫扶干部、“第一書記”等資源,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出謀劃策,助力脫貧。一個好的黨組織不僅可以帶領群眾致富,更可凝聚人心,協力脫貧。尤其是在扶貧工作中,各項扶貧資金怎么用、脫貧思路怎么定、發展什么樣的脫貧產業,要積極與村里的黨員、群眾集體討論和決定,在民主決策、民主管理中,凝聚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公信力和向心力,也接受群眾的監督,為發展經濟打下穩定的基礎。
帶領群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在眼前,任何困難都絕不會動搖我們的決心和信念,廣大黨員干部要爭做“蒙古馬”,發揚“蒙古馬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韌勁、“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拼勁,變壓力為動力,把工作一項一項落到實處,全力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作者:陸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