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
作者:中國人民大學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肖漢平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轉化,如何在新時代準確把握和正確處理中國經濟發展中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矛盾,直接關系到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成敗和高質量發展目標的實現。受新冠疫情嚴重沖擊和世界經濟衰退影響,我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在此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會上的重要講話,彰顯黨中央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無疑有助于凝聚共識、形成合力,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行穩致遠。
經濟體制:不能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
2020年5月1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與這些新形勢新要求相比,我國市場體系還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沒有完全理順,還存在市場激勵不足、要素流動不暢、資源配置效率不高、微觀經濟活力不強等問題,推動高質量發展仍存在不少體制機制障礙。《意見》還提出: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及其他各方面體制改革,構建更加系統完備、更加成熟定型的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表明在新的歷史發展時代,新一輪市場化改革將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的基礎上揚帆起航再出發。
過去改革開放40多年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始終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在資源配置中是市場起決定性作用,還是政府起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論和實踐都證明,市場配置資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市場經濟本質上就是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當然,市場在資源配置上存在明顯的效率優勢,但同時也存在市場失靈問題。因此,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的同時,需要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發揮政府的作用不是要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而是通過政府行為來彌補市場失靈,市場失靈是政府行為的邊界。在新時代,通過不斷完善市場機制,推動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用有機結合是新一輪改革最高目標。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在國際金融危機后的深度調整期,國際政經格局深刻調整,世界大變局加速演變,全球動蕩源和風險點顯著增多。低增長、低通脹、低利率態勢仍將延續,高負債、老齡化、結構性改革遲緩、收入差距擴大等結構性問題對中長期可持續增長形成明顯制約,全球經濟復蘇面臨諸多挑戰。與此同時,伴隨著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的茁壯成長,由新一代信息技術等引領的新一輪技術革命,正在對舊的經濟模式進行顛覆和重塑。大數據、人工智能的新技術興起和市場機制的不完美引發對技術進步可以解決“計劃經濟”存在的信息問題的“技術烏托邦幻覺”和對“新計劃經濟”的憧憬。計劃和市場問題本質是市場和政府關系問題,這是經濟學近一百多來爭論的問題,在西方國家不同時期存在反復。此次參加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會,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經過改革實踐,我們認識到,決不能不克服市場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計劃經濟的老路上去。要努力將市場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結合得更好一些,這是一個止于至善的過程。習近平總書記講話傳遞出黨中央市場化改革決心,對中國改革方向的自信,有利于消除人們對于中國改革方向的疑慮和困惑。
民營企業:從夾縫中成長,要在困境中不斷探索新發展道路
民營經濟是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經濟增長、科技創新和就業創造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18年底,中國民營企業的數量超過2700萬家,注冊資本超過165萬億元。民營經濟完成了50%的企業納稅,技術創新70%是由民營企業完成的,城鎮就業中民營企業占比超過了80%,城鎮新增就業90%是由民營企業完成的。在所有A股3558家上市公司中(截至2018年底),民營企業占了其中的近三分之二。國家工信部發布的2018年中國“制造業單項冠軍”榜單中,民營企業121家,占比從2017年的55.5%增長到2018年的75.6%。我國65%的專利、75%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新產品開發都由個體、民營企業完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重要角色,越來越多地進入高新技術領域和新興領域,部分企業已經在高新技術、新業態等細分領域處于領跑地位。發展民營經濟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選擇。沒有民營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巨大成功,因此,保護民營經濟的合法地位是當前和今后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事實上,今天中國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就民營經濟問題,習近平同志指出:“民營經濟的歷史貢獻不可磨滅,民營經濟的地位作用不容置疑”。此次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會,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就民營經濟發表談話,強調,民營企業是在中國這片希望的田野上發展起來的。民營企業一開始確實是一片荒蕪,但從夾縫中成長起來了。這也恰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篳路藍縷開出的一條路。今天,民營企業發展到如此之規模、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出如此之貢獻,那是非常了不起的。不同時期破解不同的難題,要不斷去探索,不斷去奮斗,不斷去克服困難,走上新的發展道路。總書記講話充分肯定了民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澄清了一些誤導,無疑是給民營企業家吃了一顆定心丸,增強了民營經濟發展信心。這對中國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新就業形態:要順勢而為,補齊法律短板
就業作為民生頭等大事,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礎條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時代,最關乎廣大老百姓切身利益和滿足他們最實際的美好向往。充分就業是宏觀經濟的重要目標之一,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的目標。隨著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廣泛運用,新就業形態將迅猛發展,傳統的就業制度、就業方式、就業理念等快速變化,出現了各類不同于標準雇傭模式以及非正規就業模式的新就業形態,據此,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首次提出“新就業形態”概念。據估計,目前新就業形態從業人員已達到了數千萬的規模并保持快速增長。
新就業形態擴大了就業渠道,是當前和今后穩定就業的重要就業形式。作為一種處于發展過程中的新生事物,新就業形態也存在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在新就業形態下,勞動者往往是以“無組織”“無雇主”“無單位”的形式自主就業,相關就業中介平臺往往只是發揮信息媒介作用。在此情形下,平臺企業與勞動者之間一般不會簽訂勞動合同,雙方之間僅有合作協議來約定業務提成、報酬發放等內容。雖然政府已經多次表態,支持新就業形態的發展,但由于新就業形態下,就業人員內部異質性增強,勞動者工作地點分散、流動率高,傳統就業中企業對勞動者勞動條件、社會保險和福利等承擔的責任,勞動力市場規制措施等的勞動法體系很難適應新就業形態,因此,如何保障勞動者合法權益和規范勞動關系,對推動新就業形態健康發展變得格外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以來,新就業形態在應對疫情挑戰中創造了大量就業機會,在穩就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不少有待解決的問題。針對新就業形態存在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新就業形態”也是脫穎而出。要順勢而為。當然這個領域也存在法律法規一時跟不上的問題,當前最突出的就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法律保障問題、保護好消費者合法權益問題等。要及時跟上研究,把法律短板及時補齊,在變化中不斷完善。總書記的講話充分體現黨中央以民為本的理念,為新就業形態發展指明方向。相信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完善,相關的制度保障到位,新就業形態將成為國民的重要就業方式。
對外開放: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對外開放在促進中國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全球化的核心是各國對外開放。經濟全球化可使世界范圍內的資金、技術、產品、市場、資源、勞動力進行有效合理的配置,但經濟全球化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應,如,經濟全球化引發的受益不均、貧富差距拉大等。近些年來,經濟全球化遭遇逆風和回頭浪,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去全球化輿論不斷上升,逆全球化風險上升,民粹主義和單邊主義勢頭加劇,經貿問題更趨政治化,全球貿易前景不容樂觀,已經成為制約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因素。自1978年以來,我國開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到2003年加入WTO,中國對外開放跨上新臺階。近些年來,中國政府多次表態要在更高水平上實行對外開放。
當前,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經濟全球化也面臨“去全球化”的挑戰。面對當前的國際形勢和輿論環境,國內也存在一些不和諧的聲音,究竟何去何從?需要我們認真思考,謹慎應對。針對這一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政協經濟界委員聯組會時指出:現在國際上保護主義思潮上升,但我們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堅持多邊主義和國際關系民主化,以開放、合作、共贏胸懷謀劃發展,堅定不移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體現了中國應對保護主義和去全球化思潮的理性思維,并提出通過“開放、合作、共贏”理念來化解全球化帶來的負面影響。這一理念與創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一脈相承,充分彰顯開放和包容精神。總書記的講話表明中國堅持對外開放政策,以及推動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融合,并在“開放、合作、共贏”理念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