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唐任伍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國民經濟的細胞、社會生產和流通的直接承擔者、推動社會經濟技術進步的主要力量。因此,黨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后,正是一大批一流企業提供源源不絕的抗疫物資作保障,助力中國贏得了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傳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階段性勝利?;钌氖聦嵶C明,黨的十九大關于建設世界一流企業的論斷是非常英明和及時的。
新時代對世界一流企業提出新要求
世界一流企業是一個國家強盛的標志,很多國家都將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作為國家戰略,大力扶持。那么,到底什么是世界一流企業,或者說判斷一個企業是不是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是什么,這是認識世界一流企業的首要問題。傳統的觀點主要從可量化的經濟指標上來解釋世界一流企業,以“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債務風險、增長能力”作為標準來衡量是不是世界一流企業,簡單地說,“盈利能力、營運能力、增長能力”強、“債務風險”程度低的企業,就是世界一流企業。另一種衡量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就是看是否是“標準和規則的制定者”。也就是說,只有那些制定標準和規則的企業,才能夠處于行業領導地位,成為被跟隨或追逐的世界一流企業。顯然,上述兩種關于“世界一流企業”的衡量標準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仍然有以偏概全之嫌,沒有反映出現代科技革命形勢下“新時代”“世界一流企業”的本質。筆者認為,在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今天,5G、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科學等現代科技,徹底改變了人們對世界一流企業的認知,因此,衡量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不能簡單地像衡量世界500強那樣,單純地用可量化的“產值”來判斷,而是需要定量與定性相結合,來反映世界一流企業的時代變化。
一流的企業,要有一流的標準。根據這一思路,通過研究,筆者認為,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應為:
第一,以“產值”和“營收”為核心內容的企業“盈利能力”,這是規模上的指標,因為沒有規模就沒有盈利能力,在贏者通吃的世界市場上就缺乏競爭力。大凡世界一流企業,其規模大、產值高,一般都是世界級的“巨無霸”,在激烈的競爭中是無法被別的企業吞并、兼并的“大象”。它清晰地告訴人們,要“做強”做成“世界一流”,首先要“做大”。這是世界一流企業的第一個指標——企業“盈利能力”。
第二,以“標準”和“規則”為核心內容的“標準貢獻能力”,這就是說這個企業為這個行業、這個領域貢獻了多少為大家所遵守的“標準”和“規則”,也就是該企業掌控“標準”和“規則”的能力。因為這個行業或產品的“標準”和“規則”是這個企業制定的、貢獻的,就意味著這個企業占領了該行業、該產品的制高點。這是世界一流企業“做強”的重要表現。
第三,以強大的“韌性”和“耐力”為核心內容的“抗風險能力”。世界是瞬息萬變的,市場是冷酷無情的,很多企業一段時期很大很強,但一旦遇到不可知的風險就即刻土崩瓦解,破產倒閉,缺乏“韌性”,所以,這樣的企業成不了“世界一流企業”。當今時代,社會的發展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本身是一把雙刃劍,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引發各種不可預知的風險,有自然災害風險、生物風險、金融風險乃至戰爭風險,世界一流企業不但能提前預知各種可能出現的風險,防患于未然,更重要的是在風險發生以后,能夠處變不驚、沉著應對,保障自身的市場不堵塞、供應鏈不斷裂、產業鏈安全穩定,風險過后能夠很快恢復、快速循環,真正體現出世界一流企業的“韌性”特質。這是世界一流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第四,以“原始創新”和“有效專利”為核心內容的“引領趨勢能力”。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因此,今天世界上的企業,趨勢大于優勢,誰順應潮流引領“趨勢”,誰就搶占先機、掌握企業的生命線。趨勢是由科技引領的,這就要求企業能夠把準世界潮流,在引領“趨勢”的科技領域具有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和產生專利的能力。“世界一流企業”一定是某一行業中領頭的標桿和旗手,這是世界一流企業的“引領趨勢能力”。
筆者將新時代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概括為“盈利能力”“標準貢獻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引領趨勢能力”,涵蓋一個企業“大”“強”“穩”“引”四個層面。這一標準的設置,適應了新時代世界大變局和科學技術發展對企業提出的新要求,具有時代性、發展性和科學性,是人們判斷一個企業是否成為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和磨刀石。
一大批優秀中國企業正在做大做強
按照世界一流企業的標準來衡量,中國自加入WTO以來,就與世界上那些老牌的一流企業同臺競技,歷經精心培育,持續打造,成績斐然,涌現了一批敢于和世界上一流企業亮劍的企業,諸如航天科技、中國石油、華為、阿里巴巴、騰訊、中興、大疆、比亞迪、寧德時代、中車集團、格力等,都是各有特色,獨領風騷。2019年世界500強企業中,來自中國的企業就達129家,從數字上歷史性地首次超過美國121家。盡管500強企業不一定稱得上就是世界一流企業,但至少可以說中國企業的規模在不斷“做大”,初步實現了本文設定的世界一流企業“盈利能力”的指標,正在向“做強”邁進。
在“標準貢獻能力”上,作為標準制定者的企業主體日漸活躍。5G標準是全球產業界共同參與制定的統一國際標準,以華為為代表的中國企業,在全球20多家企業的5G標準必要專利聲明中占比超過30%,位居首位。新能源是引領未來科技創新的核心領域,以南都電源為代表的中國企業以引領行業技術發展為核心使命,主持或參與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制定的就達40余項。中國鐵塔公司自成立以來,牽頭制定行業標準20項,發布企業標準66項,重點圍繞鐵塔、配套設施和共享室分開展了技術創新和標準化。
專利是標準貢獻能力的重要內容,是世界一流企業的標識。據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顯示,2019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40.1萬件,授權發明專利達45.3萬件,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前3位的國內(不含港澳臺)企業依次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4510件、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883件、OPPO廣東移動通信有限公司2614件,京東方2393件,騰訊2146件,vivo2019年發明專利授權量都達到了1388項。這是中國企業邁向世界一流的標志。
在“抗風險能力”上,中國有一批企業經受住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考驗,錘煉出了一定的韌性和抗擊風險的能力,諸如聯想、中國鐵建、國家電網、電信等,可以說是愈挫愈勇,逆勢增長,彰顯出了世界一流企業的潛質。華為以長遠的戰略眼光,在長期高研發投入的基礎上,展現出強大的抗壓抗風險能力,陸續推出了鴻蒙系統(HarmonyOS)、麒麟處理器,開發了HMS生態系統,克服了5G系統、芯片等領域的難題,大大提升了華為公司的抗風險能力,彰顯了世界一流企業的氣派。
在“引領趨勢能力”上,中國的一批企業也是躍躍欲試、敢為人先,取得了驕人的成績。華為的5G技術走到了世界的前列,成為5G趨勢的引領者;百度重新定義地圖行業標準,基于強大的自采能力以及領先的處理技術,引領地圖行業發展趨勢;阿里巴巴、騰訊、京東等幾大主體電子商務企業,形成了一個全社會、全方位的電子商務發展服務平臺,引領全球電子商務發展趨勢;互聯網巨頭騰訊推出的微信,以獨特的創新理念和以用戶為本的發展模式,引領互聯網時代社交發展趨勢;阿里巴巴引領新零售和電子商務、網絡金融等領域的發展趨勢;科大訊飛以世界領先的人工智能技術,引領語音合成的世界發展趨勢;中國量子科學實驗衛星(QUESS)的發射,引領全球量子通信技術的發展趨勢??傊?,中國的一大批企業奮發有為,加大原始創新能力,準確把握科技發展方向,站在世界發展前端,成為行業發展的領頭羊和趨勢的引領者。
化危為機,提高中國企業核心競爭力
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尤其是在突然而至的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發展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沖擊下,中國企業必須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劣勢,以自主創新、科技研發作支撐,瞄準行業發展的前端和尖端,鍛造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化危為機,奮起直追,向世界一流企業沖擊,打造出中國企業自身的高科技、高端制造、高端芯片,才能突破發展。
一是提升標準貢獻能力。標準是自主創新的制高點,誰掌握了標準制定的話語權,誰就掌握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創建世界一流企業,實施世界一流企業標準是關鍵。要把實施國際先進標準作為切入點,加快從達到標準、符合標準向制定標準邁進,從以企業標準為主向擴大實施國際標準升級,特別是把技術創新與標準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加快推進技術創新成果向國際標準轉化。推動中國企業以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為基礎,制定國際標準,帶動技術、設備、產品、服務出口,尤其是加強雙語標準制定工作,推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標準互認等。
二是提高引領行業發展趨勢的能力。建設世界一流企業,需要企業具有勇立潮頭、開風氣之先的精神和勇氣。這就需要一批具有獨到眼光、善于找準機會、把握行業趨勢的企業家,通過原始創新的技術,成為推動本行業全球發展、高質量發展的領軍企業。在這方面,諸如華為在5G領域、中興在通訊領域、大疆在民用無人機領域、比亞迪在電動汽車領域、寧德時代在汽車電池領域、中車集團在軌道交通領域、格力在空調技術領域一樣,不僅引領趨勢,而且具有行業發展的話語權,從而躋身世界一流企業行列。
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中國企業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應妄自尊大,既要看到取得的成績也要看到存在的差距,正視差距并直面挑戰,在建設世界一流的道路上不斷攻堅克難。在企業自身加快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同時,政府也要積極采取有為措施,為企業創造更好環境、提供更有利條件,包括持續減稅降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放管服”改革,提供有助于推動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政策等,為中國建設世界一流企業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