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憂慮的根源: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驅動
在經歷了二戰,尤其是冷戰時期東西兩大陣營的意識形態對峙后,今天的西方對于民主、自由等價值的堅持,對于來自非自由民主意識形態的中國的崛起的憂慮,實際上有著十分深刻的意識形態和價值觀的內在驅動。
回顧冷戰初期,由喬治·凱南(George Kennan)提出的“遏制戰略”(policy of containment)主要是以遏制蘇聯這一從帝國歷史到意識形態都具有地緣戰略擴張性的國家為目的。美蘇冷戰爆發后,從在全球范圍內打擊和遏制社會主義勢力的戰略利益和意識形態需要出發,再加上朝鮮戰爭爆發引發的東亞地緣戰略版圖新的不確定性,美國很快對1949年成立的新中國也采取同樣的“遏制戰略”,反共和反華在“麥卡錫主義”中迅速成為一體。[15]冷戰時期,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峙和競爭,充滿了意識形態對立的色彩,通過代理人戰爭在全球推行本國價值觀和政治制度的戰略競爭,其目的是為了建立或維護那些采取和本國相同政治體制的外國政權。因此,意識形態的異同也成為絕大多數國家在美蘇之間進行“戰略選邊”的原則。[16]盡管冷戰最終以東方陣營的瓦解而告終,但這種自由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的二元對立并沒有隨著冷戰的結束而煙消云散。相反,由于冷戰的結束被認為是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歷史的終結”性勝利,美國始終將西方價值的普世化視為自己霸權地位的價值優勢和美國繼續影響和主導世界的戰略性資源。[17]而經過戰后七十多年的實踐,在西方看來,保持自由民主價值觀并積極在全球推廣,不僅僅是基于意識形態的需要,更是意味著對從政策理念、國家認同、政治資源到輸出價值、影響和凝聚他國民眾等的全方位優勢。哈佛大學諾亞·費爾德曼(Noah Feldman)教授在其著作《涼戰:全球競爭的未來》(Cool War: The Future of Global Competition)對此進行了較為詳盡的解釋。他認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民主本身就是一種具有擴張主義性質的意識形態,因為基于“民主”和“人權”等價值觀的普世訴求對于民主國家而言是具有實際利益的。隨著新的國家擁抱人權和民主理念,它們便會朝著這些領域的“領導者”靠近——實際上也就是指富裕的自由民主國家,而與此同時這些國家自身也會積極推動這些價值觀的進一步傳播。當民主的價值觀傳播開來的時候,這批新興的民主國家作為這種管理技術的早期接受者,則亦會從中獲益,如此便形成了一個有著積極外部效應的網絡。尊重人權的民主國家越多,它們就越能從相互的意識形態承諾中獲利。[18]
這種美國所堅持的美國的利益和霸權地位基于自由、人權與民主意識形態的獨特認同方式,導致了歷屆美國政府在對外關系上的一個從來沒有改變的立場,即美國的國家凝聚力和美國外交是否能夠得到美國民眾的擁護和世界的認同,基本取決于敵對的意識形態的存在以及美國意識形態對其他國家的感召力和影響力。[19]冷戰結束后,面對世界諸多的未可知和不確定性,美國立足于自身利益,總是需要尋找到一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共同敵人”來維持其在世界的核心地位。喬治·凱南認為:“冷戰的結束將美國推到了一個似乎還缺乏存在一個重要的敵對大國的世界,很明顯這也給美國人提出了誰將是美國最重要的敵人這樣一個只有少數人準備好回答的問題。”[20]隨著20世紀90年代初期第一波“中國威脅論”的到來,中國似乎“順理成章”地成為了蘇聯意識形態的繼承者和替代者。1993年,圍繞世界銀行以購買力平價(PPP)標準計算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而出現的中國經濟實力排行世界第三位的報告、威廉姆·歐佛霍爾特(William H. Overholt)對中國未來有可能成為新的“超級大國”的斷言[21]以及《紐約時報》資深記者尼古拉斯·克里斯托夫(Nicholas D. Kristof)在《外交事務》雜志上發表的《中國崛起》[22]一文中有關中國隨著實力的增長必然要在國際關系中追求更多權力的論斷,在90年代初的西方學術界和媒體界引起軒然大波,盡管這三位學者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都還是持有積極的態度,但西方社會整體的反應使夸大了的“中國威脅”的言論接踵而至。最基本的原因,一是1989年“六·四”風波的影響,二是中國即便改革開放也始終堅持“中國道路”的意志與決心。這也使得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世界的“中國視角”始終都帶有強烈的意識形態的批評眼光,政治制度的不同也從來不會成為美國“接受中國”的政治條件。[23]20世紀90年代中期,克林頓政府的對華“接觸政策”只是相信,美國和中國的合作和交往,最終能夠引發中國制度、中國道路出現符合美國意識形態標準的變化。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美國經濟曾一度陷入低谷,而中國經濟出現了持續高速增長。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更是成為了中國希望在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基礎上推動世界多樣化發展的嘹亮的“中國聲音”。對于西方國家自冷戰結束以來的制度優越感而言,這無疑帶來的是焦慮和不安。中國發展為代表的“北京共識”(Beijing Consensus)更被普遍認為是中國在試圖挑戰西方的意識形態優越性,是中國想要輸出自己的“模式”,侵蝕西方的價值優勢。2012年,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升,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也愈發自信,甚至在西方國家看來中國在諸如南海問題、臺灣問題等方面的態度越來越強勢(assertive)。這讓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對于中國崛起的戒備之心愈發強烈,擔心實現“經濟崛起”的中國也將順勢推動“政治崛起”,一些政要和學者宣稱所謂的中國“銳實力”或“影響力行動”會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政治體制、價值觀構成重大威脅。[24]例如,美國前任駐聯合國大使尼基·海理(Nikki Haley)就曾于2019年撰文表示,盡管中國的經濟成長極為出色,但許多人忽略了中國發展模式有強烈的威權主義色彩。她進一步表示,中國對美國形成的挑戰是多方面的,包括智識、科技、政治、外交、軍事等,美方必須從情報、執法、民間企業、高等教育等多方響應。她還強調,如今美國政壇在對抗中國侵犯政策上,已有跨黨派支持,美方必須盡快行動,且這對于美國而言風險極高,甚至可能“生死攸關”。[25]隨著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群體性崛起,世界經濟和國際權力的重心不可避免地向亞太地區傾斜,西方的憂慮不僅來自于崛起的非西方國家可能帶來的對自由民主體制和價值觀的沖擊,也來自于西方國家內部,主要是美國和歐洲國家之間日漸加深的“裂痕”。
尤其是2017年特朗普政府上臺后,其推行的“美國優先”政策和一系列“退群”行為使得歐洲國家對此極為不滿,歐洲國家認為美國右翼保守主義政治勢力主導下的特朗普政府所推行的諸多保護主義、新孤立主義、單邊主義政策選擇,開始背離美國和其西方盟國所堅持的西方式民主和自由為代表的意識形態和價值選擇。[26]特朗普個人的特立獨行以及在國內事務與外交議題上的隨意和專斷,加劇了西方民主正在受到威脅的擔心。2020年慕尼黑安全會議將主題定位“西方的缺失”(Westlessness),這背后便折射出當今歐洲深刻的戰略焦慮:面對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美國優先”政策、英國脫歐等的沖擊,自地理大發現以來牢牢占據世界舞臺中心的西方國家突然發現“西方中心主義”正在衰落,因冷戰而緊密團結在一起的西方陣營似乎已經變得不那么團結了。[27]美國執政團隊對于“美國優先”戰略、單邊主義、貿易霸凌主義等破壞現有國際秩序穩定的政策后果視若罔聞,并因為強化對中國的戰略打壓而成為了共和黨和民主黨在外交和內政議題上難得的共識,甚至成為了特朗普外交政策中在美國國內“最受認可”的政策領域。
2017年底至2018年初,特朗普政府先后發布了三個重磅戰略文件:《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國防戰略報告》以及《核態勢評估報告》。三份報告一致強調大國競爭的時代已經重新到來,并將中國和俄羅斯定性為國際體系的“修正主義大國”和美國的“戰略競爭者”,認為中俄兩國試圖“塑造一個與美國價值觀和利益相對立的世界”,是“美國的繁榮與安全面臨的核心挑戰”。[28]2018年10月,美國副總統邁克·彭斯(Mike Pence)在哈德遜研究所發表了關于中美關系的演講更是被不少學界和政界人士比喻為“新鐵幕演說”,認為美國有意將中美之間的貿易戰升級為全面對抗,乃至在世界范圍內醞釀一場以陣營對抗為基礎的“新冷戰”。[29]美國國務卿蓬佩奧在剛剛過去的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表述則更為直白,他表示,“自由的國家就是比人類在文明史上曾經嘗試過的其他制度更加成功”,并認為,把西方團結在一起的正是意識形態,西方正在美國的帶領下贏得勝利。[30]美國防長埃斯珀在隨后的發言中更是將“走上非西方道路”的中國視為西方需要合力應對的頭號威脅。[31]中美之間的大國競爭正被賦予意識形態和集團對抗的色彩,而美國這樣做,至少能夠從兩方面獲益:一方面在國內凝聚兩黨共識,團結民眾意愿;另一方面則通過不斷強化“共同敵人”意象,號召西方陣營再次“統一陣線”,并跟隨自己再次贏得“新冷戰”的勝利,從而增加對華實施遏制戰略、維持全球霸權的籌碼。冷戰期間成長的一代人不少已占據歐美外交決策的核心位置,數十年形成的觀察世界思維定式,“仍左右著不少人看待國際關系的方式,以及他們對事物的分析和判斷,甚至被很多政客當作政治動員的政策工具”。[32]即使中國崛起遠未達到導致大國間“權力轉移”和對現行國際秩序產生重大變革的程度,西方國家仍然還是會挑起針對中國的意識形態競爭,要從價值理解的角度“遏制”中國的崛起,或是偏執地“引導”中國變革的觀念,這不僅僅是西方的執政者面對中國崛起不可能放棄的價值優勢,更是西方國家挑剔、指責中國而不可能放棄的“優勢資源”。這也就是為什么冷戰結束近30年,“中國威脅論”仍舊有市場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西方的意識形態背后的歷史、傳統、宗教和文化影響根深蒂固。即便中國始終強調建立“新型國際關系”,推進合作共贏、文明互鑒、包容發展的道路,西方國家的意識形態和主導的價值觀本質上并不會完全接納堅持“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的中國。
由于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的差異,在西方國家的眼中,中國就是一個“另類”。不管中國如何強調和平崛起、合作共贏的“中國理念”,都將難以改變西方對中國和平崛起的挑剔、指責,甚至非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