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藝的人民性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重要內容,網絡文藝作為一種大眾文藝,是文藝人民性得以呈現的天然土壤。為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主義網絡文藝應當做到發揮藝術個性與滿足社會需要相結合、加強文藝創新與鍛造文藝精品相結合、反映人民生活與激發社會正能量相結合、堅持行業自律與加強制度監管相結合。
【關鍵詞】社會主義文藝 文藝的人民性 網絡文藝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發展網絡文藝是繁榮社會主義文藝的應有之義,首要目標便是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一方面,社會主義文藝是人民的文藝,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是社會主義文藝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網絡文藝生成于世俗化和消費化的大眾文化平臺,由大眾決定其產生、傳播和反饋,具有人民性的天然優勢。我們要充分利用網絡文藝人民性的獨特優勢,不斷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網絡文藝是呈現文藝人民性的天然土壤
網絡文藝的人民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其一是無門檻準入,有利于全民廣泛參與。網絡作為一個巨大的開放空間,具有包容、平等、自由的特征,其匿名性身份準入縮小甚至消解了創作者之間的階層差異,網絡傳播技術賦予個體發布作品的自由,充分調動廣大網民的參與熱情。其二是多重參與主體,有利于全民積極參與。互聯網傳播方式的獨特技術優勢,使信息可以共時性地進行傳遞和發布。多重寫作主體的共時存在,也意味著同一文本也可以由多個主體共同完成。這不僅消弭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界限,還擴大了群眾的創作參與度和積極性。
網絡文藝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網絡文藝作為一種群眾文藝,能夠滿足廣大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其一,網絡文藝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其海量的圖像符號以動態、多維而又直觀的呈現方式使人們在閱讀時實現聲音、文字、圖像的實時融合,滿足群眾的審美需求。其二,網絡文藝滿足人民群眾自由表達的需求。網絡創作的動機大多源于人民群眾的表達愿望,其內容大多數反映自身情感和生存狀態,是民眾自我激情和想象力的釋放,直接滿足了民眾自由表達的訴求,符合馬克思主義文藝追求人自由自覺生命本質的價值取向。
網絡文藝更易接受人民的評判。一方面,網絡文藝作為一種大眾文化市場孕育出的新型文藝形態,文藝作品的消費主體仍然是廣大人民群眾,它的意義只有通過人民群眾的鑒賞和評判來凸顯。另一方面,網絡批評直接開創大眾參與、實時評論的話語空間。廣大人民群眾可以用豐富的生活化、趣味化語言進行點評,自由通俗地表達個人觀點。批評者拋開現實身份的約束,不僅能暢所欲言,而且還可以激發他們敢說話、說真話的熱情。
資本主導的網絡文藝生產場域容易引發人文價值缺失,消解話語表達理性
自由書寫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網絡話語的表達理性。網絡文藝寫作主體和話語內容得到空前的解放,是真正自由和開放的表達空間。網絡匿名性使主體盡情宣泄現實生活里無法表達出來的自我欲望,但他們過度重視自我表現和感官享受,標榜“先鋒文藝”“探索文藝”,對“生命沖動”“性本能”“潛意識”以及“原欲”大肆進行描繪,侵蝕了良好的網絡生態。
類型書寫導致網絡文藝作品內容質量欠佳。類型化作品是文藝個性的自由發揮,卻也帶來種種弊端。一方面,類型化作品數量和質量水平失衡,單一陳舊的形式、陳詞濫調的反復咀嚼,復制化、同質化內容的抄襲模仿,很難讓人民群眾產生認同。另一方面,大量類型化產品脫離現實和群眾,是作者想象力發散的自發產物。數量眾多的類型化作品缺乏現實基礎,情節雷同、結構相似、內容單一,難以產生較強的現實吸引力和關注度。
資本主導生產場域引發人文價值的缺失。當前的網絡文藝市場已形成全方位市場化運營和完整產業鏈的生產模式,網絡文藝產品的海量生產一定程度刺激了人民群眾的消費需求,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網絡文藝創作需求和閱讀快感。但一些網絡文藝生產者日益將獲得最大經濟效益作為主要動機,將“唯點擊率”和“眼球效應”作為終極目標,使網絡文藝作品的審美價值被實物的使用價值所代替,失去原有的人文品格。一些類型化網絡文藝作品不僅線上點擊量高居不下,甚至還被改編成影視劇作品,戲說和歪曲歷史,這種歷史虛無主義傾向不符合社會主義文藝人民性的價值構建。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記錄我國改革與發展的生動故事
發揮藝術個性與滿足社會需要相結合。藝術個性是審美主體在進行創作性活動時獨特的審美反映,也是藝術作品區別于他人的重要特征。藝術個性和風格不是憑空產生的,歸根結底是由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所決定的。因此,藝術個性的實現必須要融入到創作個體的社會性中。文藝的個性化創作只有從現實和人民中獲取創作的源泉,才能真正遵循藝術創作規律,實現藝術個性與風格的豐富多彩。
加強文藝創新與鍛造文藝精品相結合。能體現社會主義文藝的人民性的網絡文藝作品必然是可以產生美感、兼具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的文藝精品。在數字化媒介引領的文化轉型新形勢下,要想鍛造為人民喜愛的網絡文藝精品,必須要“提升文藝創新空間,讓互聯網和新媒體成為文藝創新的新舞臺”,具體包括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文本內容創新。在保持藝術內核的前提下,借助技術手段對其實現新的審美創造,深化網絡文藝作品的人文審美內涵。二是文化產業創新。一方面需要優化網絡文化產業鏈,豐富多層次文化產業項目,另一方面應大膽借鑒發達國家文化產業項目的先進成果,結合我國網絡文化具體特點和文化傳統,實現創新性改造和轉化。三是理論范式創新。社會主義的網絡文藝理論要更加關注日常生活世界,深入對當前消費文化、大眾娛樂、圖像文化等群眾文化心理的研究。轉變對當代網絡文藝的研究方法,開展對網絡文藝跨學科、跨領域以及不同形態的綜合研究。
反映人民生活和激發社會正能量相結合。馬克思恩格斯提倡的文藝真實性原則,要求“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一方面,人民群眾才是現實生活的主體,對于現實生活的表現程度越深入,越接近廣大人民群眾真實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文藝欣賞實際上是一種雙向交流的審美實踐活動,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從作者的創作中感知生活、關照生活,進而引發共鳴。因此,網絡文藝需要全面真實地反映人民生活。社會主義網絡文藝需要記錄我國改革與發展的生動故事,既要展現社會主義時代風尚,又要關注普通人民的日常生活,通過他們來多維度展示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成就,激發社會主義正能量。
堅持行業自律與加強制度監管相結合。行業自律是指樹立主體的觀念自覺,確保其在網絡交往和互動時對自身行為有道德約束,并遵守公共秩序。具體說來,網絡文藝主體一是要提高自身的原創能力,從自身出發杜絕文藝作品的機械復制與拼貼,必須扎根現實和群眾中去找尋新的題材和內容;二是要重視社會效益。網絡文藝主體必須要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正義意識和批判精神,杜絕傳播并堅決抵制具有不良道德意識和價值觀的文藝作品。三是建立健全網絡文藝監督管理制度,包括建立健全網絡著作權法和知識產權規范,明晰各產權主體的責任與義務;進一步完善網絡文藝評價體系,通過合理的獎懲制度和保障機制,加強對網絡文藝市場的正面引導與管理。
(作者為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學習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2015年。
②《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
③《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