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人民論壇評論 > 正文

人民論壇網評 |裝滿“三個袋子”讓人民群眾切實受益

1587265339386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連續深入陜西、山西和寧夏調研考察。在考察中,習近平總書記尤其關心群眾受益的情況,強調“要把群眾受益擺在突出位置。”這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濃厚的民本情懷。的確,讓群眾受益不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我們要認真領悟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加快為民造福、讓民受益的步伐,讓人民群眾真正實現“手中有糧,心中不慌”。

引入特色產業這眼“活水”,變“外部輸血”為“自我造血”,讓群眾的“錢袋子”鼓起來。“產業是發展的根基,產業興旺,鄉親們收入才能穩定增長。”而特色產業則是催生鄉村新動力的源頭活水,是促進貧困地區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更是增加貧困農戶收入的支撐力量。我們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充分依托貧困地區獨特的資源稟賦,以壯大特色產業為精準扶貧“鐵抓手”,在開發綠色農業種養、特色生態旅游業、特色食品加工業、特色手工制造業等產業上“開方子”“找路子”,大力培育產業基地、產業協會、家庭農場、農村經濟合作社、種養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通過推廣“企業+基地+貧困戶”“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等模式,打造“家門口”的就業工廠,激活“造血”功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在特色產業發展中的參與度和受益面,徹底解決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和貧困群眾就業問題,讓貧困群眾的“錢袋子”切切實實鼓起來。

注入民俗文化這道“靈魂”,變“精神空虛”為“精神富足”,讓群眾的“腦袋子”富起來。富了“口袋”不能窮了“腦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了對豐富的物質生活和豐富的精神生活的向往,我們在團結帶領人民群眾種植“搖錢樹”的同時也要注重培育“精神之花”。民俗文化作為人民群眾在共同的生產生活環境中積淀形成的特殊文化結晶,是人民群眾強大的精神支柱、靈魂所在,推動民俗文化和鄉村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充實人民群眾精神世界、提升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我們要調動人民群眾參與傳承保護和發展民俗文化的積極性,設立民俗村、民俗博物館、民俗文化體驗館,把傳播民俗文化與宣傳黨的創新理論、黨的脫貧政策和各類實用技術、職業技能結合起來,邀請“老手藝人”“老工匠人”定期定點進行民俗文化表演,將民俗文化帶回大眾視野中。同時,重點選擇一批“老手藝人”,積極鼓勵他們做好“傳、幫、帶”,培育專業的民俗文化接班人,讓人民群眾在民俗文化的精神浸染中,實現“腦袋子”富起來。

立住生態環境這個“根本”,變“短期得利”為“長效受益”,讓群眾的“米袋子”滿起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低碳環保的綠色生活方式早已成為“新時尚”,生態產業也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主角”,無節制的“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只會等來“坐吃山空”。只有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與產業發展“兩篇文章”,建立健全生態治理、生態保護、生態規劃、生態發展等各項制度,劃出生態環境保護的“紅線”和“高壓線”,堅持水污染防治、大氣環境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生態環境修復與建設、產業轉型升級“五輪驅動”,一體推進生態農業、生態林業、生態竹業、生態種養、生態漁業“聯動發展”,才能實現生態環境、經濟發展“魚與熊掌兼得”,確保人民群眾持續獲益,“米袋子”里常抓常有。

“善為國者,遇民如父母之愛子,兄之愛弟,聞其饑寒為之哀,見其勞苦為之悲”。廣大黨員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與民同心、與民共情,書寫好人民利益至上的奮斗史詩,全力解決好人民群眾的“錢袋子”“腦袋子”“米袋子”問題,才能真正實現讓人民群眾受益,感受到沉甸甸的幸福。(作者:吳嫚嫚,龍巖市新羅區小池鎮黨委)

[責任編輯:李一丹]
標簽: 群眾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