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鄔愛其,浙江大學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長、教授,浙江大學企業投資研究所所長、浙商總會智庫中心研究員;孟東軍,浙江大學區域協調發展研究中心副教授、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史煜筠,浙江大學企業投資研究所副所長,博士。
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中國創新創業熱潮風起云涌,造就了一大批成功企業家和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制造業企業,中國經濟騰飛的奇跡令世人矚目。實體經濟是立國之本,新時代中國制造業企業承載著中國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的歷史使命。近年來,隨著全球競爭加劇、科技創新迭出、產業革命加快,防疫常態化下的加快復工復產,中國制造業企業持續成長面臨嚴峻挑戰,同時也面臨百年變局下的難得機遇。因此,本文梳理總結了浙江制造業企業持續成長的基本邏輯和成功經驗,以期為我國相關制造業企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經驗參考和啟示。
一、浙江制造業企業持續成長的基本邏輯
(一)浙江制造業企業持續成長研究背景
浙江是中國民營制造業起步較早且較為發達的省份之一。數十年時間里,浙江制造企業在持續成長中成績領先,取得了諸多“第一”:中國第一家專業市場、中國第一個合法個體工商戶、全國第一份明確專業市場合法的政府文件、全國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業、溫州模式第一次提出、全國第一次民企跨區域收購國企、中國鄉鎮企業上市第一股、中國民營造轎車的先河、全國第一家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鄉鎮企業、全國第一份民企社會責任報告,等等。在勇立潮頭、銳意創新的浙江制造業中,涌現出了一批具有國內國際影響力的知名企業,成為行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選取2009-2019年間列入浙江省制造業百強榜單企業作為分析對象,期間共有188家浙江制造企業先后入榜,其中,42家企業連續11年入榜,占總數的22.34%。這42家企業大多是行業領軍企業,營業收入平均年均增長14.72%。在42家企業中,21家企業的營業收入保持逐年增長,即上一年度的營業收入比下一年度都有增長,這類企業我們稱之為持續成長型制造企業;另外21家企業的營業收入存在著某個年份比上一年份負增長的情況,沒有保持持續增長,這類企業可稱之為波段成長式制造企業。(詳見表1)
表1:42家連續入榜浙江制造業企業營業收入連續增長情況
(二)浙江制造業企業持續成長的基本邏輯
結合企業戰略管理和創新創業等理論,研究梳理企業的使命愿景、業務模式、創新能力、品質品牌、市場運營、社會責任、要素支持等多方面,深入分析企業持續成長的成功經驗,總結提煉浙江制造業企業持續成長的基本邏輯。
1.使命愿景引領,內驅企業進取
浙江持續成長型制造業企業多數擁有非常明確和堅定的使命和愿景,內驅著企業克難攻堅、銳意進取。在業務層面之上,認知和定義自身的使命,實現實業報國、人類美好生活、綠色生態環保、社會文明進步等成為企業經營的價值訴求,建立百年基業、國際品牌、行業領導等成為企業發展的普遍追求。在利潤之上的追求,促使企業從底層邏輯思考和踐行企業的使命和愿景,使得企業在動蕩復雜的環境下擁有堅定的內驅力,更深、更廣、更強地引導和激勵企業員工與其他利益相關者一起追逐理想。(詳見表2)
表2:部分持續成長型浙江制造業企業的使命和愿景
2.強大主業支撐,適度多元經營
持續成長型浙江制造業企業多數擁有市場地位較強的主業,成為促進企業持續成長的重要支撐。隨著企業規模實力不斷增強,企業擁有了利用其他市場機會的資源能力。往往在做大做強主業的基礎上,從資源共享、業務協同、價值共創等角度開展適度多元化經營。在做大做強主業的基礎上,適度開展多元化業務,以充分利用企業冗余資源和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是大多數尋求持續成長的制造業企業的普遍選擇。(詳見表3)
吉利從“吉利一號”起步,在30多年時間里,始終聚焦汽車制造,奮斗成為世界級汽車制造商,集汽車整車、動力總成、關鍵零部件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及服務于一體,現已成為國內乃至國際知名汽車品牌。吉利注重以最大限度地發揮協同效應,最大限度共享集團資源,陸續推出出行服務、線上科技創新、金融服務、教育、賽車運動等業務,逐步實現汽車制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變。例如,集團旗下的網約車“曹操出行”就是吉利布局出行服務的代表性產品,該平臺以吉利旗下帝豪EV轎車為主打車型,為全國超過50個大中小城市,3000多萬注冊用戶提供出行服務。
榮盛在石化化纖領域堅持“縱橫雙向”的發展戰略,將產業鏈逐步向上游延伸,已形成從芳烴到下游的精對苯二甲酸及聚酯、滌綸絲一條龍生產線,成為中國石油和化工民營企業百強第2位。榮盛在石化化纖業務板塊基礎上進軍房地產、金融投資等產業,將房產開發與文化休閑產業相結合,投資參股多家商業金融機構,并積極投資現代醫療、大宗商品、智能化等領域。
表3:部分持續成長型浙江制造業企業的業務構成情況
3.堅持創新驅動,持續技術領先
持續成長型浙江制造業企業重視開展持續性技術創新,在特定領域形成技術領先優勢,成為企業贏得市場的重要利器。
吉利經歷了從節約型創新、低端破壞式創新到自主創新的跨越發展。在2005年,就成功研發出自動變速箱,打破了中國長達20多年來自主研發自動變速箱一無所獲的局面。在更高級的汽車架構研發領域,在2019年底已形成CMA、BMA、SPA、PMA四大全球化基礎模塊架構,成為世界上模塊化架構最豐富的車企。如今,吉利集團在杭州、寧波、考文垂、哥德堡、法蘭克福設立五大工程研發中心,在上海、哥德堡、考文垂、巴塞羅那、加利福尼亞設立五大設計造型中心,實施“十年千億”的研發投入計劃,整合內外部創新資源,探索新能源科技、車聯網、無人駕駛、低軌衛星、激光通訊、太空探索等前沿技術,在新能源、智能駕駛、智能網聯技術方面不斷突破。新技術帶來了無限想象。在技術力量推動下,吉利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車”成功轉型為“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贏得市場肯定,也打開了更加開闊的未來空間。
正泰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構建了以溫州為基地、上海為中心、北京和美國硅谷為龍頭、相關科研院所為依托的多層次開放式技術研發體系,建立了下設18個專業技術研究院和3個海外研發中心的正泰集團研究院,明確規定每年科技開發經費不少于銷售收入的3%,并重獎技術創新有功人員,要首先讓科技人員成為百萬富翁甚至千萬富翁。眾多舉措使得正泰的產品開發從“跟隨型”向“領先型”轉變,從單一產品創新發展為系統集成能力創新,實現從“制造商”向“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轉型。在智能制造領域,正泰以“一云兩網”戰略布局積極探索工業物聯網與能源物聯網的應用,其自動化控制技術、大數據能力等技術創新令人矚目。
超威作為國內領先的電池品牌,在電池領域也有許多技術研究成果。例如,自主研發的“新型長壽命動力電池”將長壽命鉛炭儲能電池技術移植到動力電池技術上,實現了技術創新,打開了新市場。與國外一流企業合作的鈉鹽電池、鋅鎳電池等新型電池進入試生產,與俄羅斯合作的石墨烯合金研發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果。
4.打造優勢品質,提升品牌影響
隨著市場競爭加劇,持續成長型浙江制造業企業更加重視品牌建設,以品牌來塑造企業差異化的特色優勢,贏得更多客戶的滿意和忠誠,提升企業的盈利能力。
森馬定位以年輕、高性價比的服飾品牌。“穿什么(森馬)就是什么(森馬)”等流行語,在年輕潮流領域迅速打開品牌知名度,成為80后、90后的美好記憶。同時,森馬還創立了巴拉巴拉童裝品牌,經過十多年培育后成為國內童裝品牌領軍者,被譽為“創造了中國童裝品牌的發展奇跡”。進入新時代,森馬將品牌理念升級為“質在日常”,并且將品牌LOGO設計為黑白簡約字母,在產品、供應鏈等方面持續變革。
正泰圍繞“創世界名牌,圓工業強國夢”目標,努力將正泰打造成為全球領先的智慧能源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與西門子、ABB等國際百年品牌同臺競技。尤其在從“制造商”轉型“解決方案提供商”的過程中,正泰的高端品牌形象逐漸確立。在2018年《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上,正泰排名168位,品牌價值達96.70億元。
三花努力實施以質量為基礎、顧客滿意為目標的品牌戰略,以“百年三花”的愿景訴求力爭把三花鑄造成世界一流的知名品牌。正是一流的品質和較強的品牌影響力,使得制造企業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并不斷拓展市場疆域,成為行業的領導者,抗風險和盈利能力明顯強于一般企業。
5.深耕國內市場,嵌入全球制造
持續成長型浙江制造業企業堅持市場導向,深耕國內市場,推出廣受市場歡迎的產品,成為國內市場的引領者。隨著企業資源能力的逐步增強,積極進軍國際市場,不僅出口產品,還采用建立海外工廠、研發中心、營銷機構等方式,充分利用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顯著,通過深度嵌入全球市場,成為全球市場的優秀企業。
正泰從溫州柳市起步,90年代,其經銷商網絡逐漸進駐全國各地,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省、市、縣三級分銷體系。目前,正泰在全國擁有500多家核心經銷商、3600多個經銷網點。特別在低壓電器行業,正泰位列全國第一。在國際化發展方面,正泰在90年代初開始把產品銷往海外,開始了國際化征程,實現了從產品走出去到要素走出去再到價值走出去的道路,正朝著成為全球工業電氣與新能源領軍企業而奮進。
臥龍是一家全球化運營的浙商制造企業,除25個國內生產基地外,擁有14個境外生產基地(歐洲12個、亞洲1個、美洲1個),在中國杭州、日本大阪、德國杜塞爾多夫建有三個電機及驅動控制技術研究機構,形成了遍及全球50多個國家的研發、制造和業務網絡,與眾多世界500強企業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臥龍的全球化進程與其20多次對外并購密不可分,先后收購了歐洲三大著名電機制造商之一的奧地利ATB集團、歐洲頂尖的機器人集成應用制造商意大利SIR公司、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中小型工業電機業務等,切實增強了其國際競爭力。
6.踐行社會責任,塑造公民企業
浙江持續成長型制造業企業以不同方式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成為社會認可度和好評度較高的公民企業。(詳見表4)
海亮堅持“功德為先”價值理念,把對社會的貢獻作為企業的永恒追求,以浙江海亮慈善基金會為平臺,在濟困扶貧、捐資助學、扶老助殘、孤兒贍養、環境保護、精準扶貧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動,建立起了具有海亮特色的慈善項目體系。
超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建設國家環境保護鉛蓄電池生產及回收再生污染防治工程技術中心,組建中國電池綠色發展聯盟,成立行業首個電池污染防治和救助專項基金,全力構建綠色產業鏈,成為全國第一批工業產品綠色設計示范單位,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項目總數行業第一,引領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精準扶貧、教育、賑災、環保等公益事業捐款。
表4:部分浙江持續成長制造企業的社會責任實踐
7.堅持人本理念,實踐學習成長
浙江持續成長型制造業企業堅持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在選人、留人、用人等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
吉利的創業史也是一部教育史,其成長為世界知名車企,與重視人才工作密不可分。在1997年進入汽車行業時,就開始創辦學校,旗下的銘泰教育是中國最大的民辦高等教育投資集團之一,已創辦北京吉利學院、三亞學院、三亞理工職業學院、浙江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吉利汽車職業技術學院等8所院校,在校學生超過5萬人,為社會累計培養人才15萬名。在創業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吉利人才森林理論”,一方面通過引進外部高端人才形成人才大樟樹,并提供良好的陽光雨露環境使其扎根吉利,另一方面通過內部培養形成一棵棵人才小樹苗,讓大樟樹帶動小樹苗一起成長,最終共同成長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生態調節功能的人才森林。
傳化集團致力于和諧勞動關系,與員工形成利益共同體、事業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的關聯。為員工搭建可持續發展的事業平臺,營造公平公正、簡單陽光的企業氛圍,讓員工通過勤奮工作實現個人價值和人生幸福。
浙江持續成長型制造業企業在長期發展導向下,以使命愿景內驅進取,做強主業多元經營,創新驅動持續領先,塑造品牌升級品質,筑牢國內國際市場,主動踐行社會責任,注重人才筑基發展,既夯實和增強了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內驅動力,又營造和優化了企業創新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與員工、股東、客戶、供應商、政府等利益相關者構建起了共生共贏的發展共同體,不忘初心回歸企業本質,形成了浙江制造業企業持續成長的基本邏輯。
二、浙江制造業企業持續成長的經驗啟示
從浙江制造業企業持續成長的基本邏輯可以看出,致力于基業長青的制造業企業,需要回歸企業本質,浙江經驗為我國制造業企業持續健康成長提供經驗參考和啟示。
(一)強化企業使命愿景的宣貫,讓使命愿景成為激勵員工進取的關鍵內驅
企業持續發展過程中經常會面臨市場競爭、技術創新、組織變革等內外部環境的挑戰,短期化、具象化的淺層目標會使企業在復雜多變環境中聚焦于業務思考,而業務選擇和發展容易受內外部環境因素的影響,使企業缺失初心,偏離本質,企業經營易變得迷茫和脆弱。因此,企業家需要直面拷問兩個基本問題:一是企業為什么要存在?即企業使命。二是企業最終成為什么?即企業愿景。企業使命是企業根本性的價值、責任和任務,闡述了企業的終極意義,是超脫于企業產品和具體商業目標的對人類、社會、行業的價值主張,有助于激發員工為了有意義的工作而持續努力。企業愿景是企業面向未來的目標和志向,闡述了企業對未來發展的期望,成為員工為之奮斗的理想藍圖。
(二)精選客戶中心的業務類型,讓特色業務成為達成企業使命愿景的有效載體
業務發展是企業實現使命和愿景的重要載體,離開特定業務談企業使命愿景無異于空中樓閣。隨著企業資源能力的增長,企業業務發展一般經歷著從專業化到多元化再到歸核化的路徑,由于資源共享、部門協同等原因,相關多元化企業的績效水平要優于專業化企業、更優于非相關多元化企業。企業面對多種業務機會往往出現盲目擴張的可能,稀釋既有的核心能力,弱化持續成長能力。因此,企業需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選擇與企業使命愿景相匹配的特定業務。
(三)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機制,讓人本理念成為企業創新成長的根本力量
創新是制造業企業持續成長的基本動力和保障。技術創新使得企業研發出新產品,管理創新提升企業運營效率,商業模式創新改變企業價值創造方式,共同構筑企業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人才是企業的最大資產,是企業創新發展的基本保障。在企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的階段,人才的作用變得尤為重要。浙江制造業企業實現從小大大、從弱到強的發展,根本原因在于吸引、培養、利用了優秀人才。
(四)塑造社會公民企業形象,讓品質品牌成為贏得社會認可的重要途徑
面向市場推出優質產品是企業立足市場的基礎前提,形成強有力的品牌影響力則是增強企業持續成長能力的重要支撐。對于持續成長型制造業企業而言,產品質量是企業存續和發展的生命線,要建立起體系化的質量管理方法和制度。品質品牌不能限于市場和客戶群體,企業還需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這是構建企業社會合法性和增強企業社會影響力的重要途徑。企業需要主動參與各類社會公益慈善活動,捐資助學,注重生態環保,關愛員工,主動幫扶供應鏈上下游企業,以公民企業的行為和形象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中謀求有利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