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社會治理 > 理論前沿 > 正文

姜友文:深耕細作,推動農業文化遺產“走出去”

農業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碼,鐫刻著中華民族天人合一的思想智慧。傳承發展提升農業文化,就要讓農業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展現出新魅力、新風采,為鄉村振興提供豐厚的精神文化滋養。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城市化進程加快,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市聚集,部分農村出現了“空心化”態勢,一大批農業文化遺產境況堪憂。

近年來,我國積極參加“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工作,通過遺產傳承保護帶動旅游、物流及電商等產業發展,不僅增強了當地經濟的“造血”能力,還有利于打響農業地域品牌,推動我國農業文化走出去。當前,理論界和實務部門對農業文化走出去的關注度還不高,農業文化遺產及資源的挖掘、保護、傳承、利用程度還不深,農業文化品牌的影響力還不強,“高、精、尖”農業文化人才還較稀缺,農民參與積極性不高,多方聯動協調推進農業走出去機制尚不成熟,尚未形成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鄉村多產業聯動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對此,建議在如下方面著力:

做好農業文化遺產及資源的保護傳承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鄉村文化振興”。農業文化走出去與以文學、藝術等為載體的文化走出去有很大不同,農業文化走出去主要通過活態性、系統性、多功能性的農業遺產及資源等載體來實現,傳承的是系統、協調、循環、可再生的中華優秀文化基因。應該從培育好載體的角度加快農業文化遺產發掘和開發,加大對古鎮、古村落、民族村寨等的保護力度,加強對鄉村文物古跡、農業遺跡、古樹名木等的發掘力度,抓好農業文化遺產的強化、活化與可視化工作,弘揚農業文化之“魂”;要加快對古農書、傳統農業生產技術等的研習,支持農村地區多渠道保護和傳承民間傳統手工藝、表演藝術等非物質文化。我國的農業文化遺產廣泛分布在農村地區及偏遠山區,基礎設施普遍較為落后,要完善水電路及文化場館等農業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文化及產品走出去鋪路架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發展現代特色農業和文化旅游業,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把保障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對此,要結合今年脫貧攻堅任務及鄉村振興戰略,傳承弘揚民間優秀戲曲曲藝、少數民族文化,在傳承保護的基礎上實現開發利用,推動遺產所在地的經濟發展,以產業興旺帶動農民富裕;增強當地居民凝聚力,營造文明鄉風,為實現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提供可持續造血的內生動力。

抓好農業文化品牌打造工作。以“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所在地、國家級貧困縣貴州省從江縣為例,躋身“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后,擴大了該地區的影響力,促進了品牌效應形成。該縣以特色農副產品加工為紐帶,以旅游等服務業為著力點,形成了一條可持續發展的產業鏈。事實上,農業文化產品走出去的實質是其蘊含的文化價值引發共情,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應根據不同國家地區、不同民族的發展狀況設計不同的文化產品及傳播內容。比如,對于人多地少、資源短缺、以小農經營為主的東亞國家和地區,農業文化產品應定位于“順人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等內容;對于歐美等以現代農業為主的國家,隨著化肥、農藥等對生態環境的危害日益凸顯,應推廣“種桑養蠶、蠶沙蠶蝸養魚、魚糞肥塘、塘泥肥桑”等生態循環農業文化及產品,講清楚“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對于非洲、拉丁美洲國家,應將更多產品定位于“消除貧困及和諧共生”等方面。農業文化產品實現較好傳播效果,應借助“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等進行品牌深耕細作,依托文化遺產開發相關生態、景觀資源,發展品牌農業、休閑農業、旅游農業等多功能農業,探索出農業、文化、生態、旅游相結合的遺產保護與區域發展新途徑。

構建政府、企業及社會多方協調參與的體制機制。政府部門作為農業文化對外傳播的主導力量,首先,要做好頂層設計,借助聯合國糧農組織及共建“一帶一路”等平臺和載體,為農業文化對外傳播開拓新渠道。其次,要充分發揮“中國農民豐收節”“農博會”等節日活動的積極作用,加快搭建農業文化精品創作、農業文化資源整合及農業文化引進推介的各級平臺,積極整合區域內各類優質農業文化資源,為打造農業文化精品匯聚合力。再次,完善鼓勵企業和社會人士參與農業文化對外交流的機制,對積極參加農業文化交流的企業在資金及政策上給予相應支持,對貢獻知識和力量的個人要從創新要素等方面予以鼓勵,不斷增強我國農業文化的軟實力和影響力。

創新農業文化人才的開發培養工作。當前,隨著我國農業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本地鄉土人才的潛力和活力尚未很好激活,高學歷、懂技術、熱愛農業文化的人才不足,成為制約農業文化產品創意開發、市場運營、在線營銷及國際傳播工作的短板。對此,要調動農村基層黨組織積極性,發揮他們在識別、引進及培養鄉土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統籌推進高職學校在人才培養中的作用,探索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著力解決懂文化不懂農業、懂農業不懂文化的“中梗阻”等問題。

(作者為貴州財經大學教授)

[責任編輯:韓冰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