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體體現,它的成敗關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興衰。國有企業是經濟組織,更是黨領導的政治組織。明晰國有企業的政治組織屬性,是關乎國有企業“姓什么”的總問題,是關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問題,是關乎社會主義道路的大問題,必須看透講清做實。
關鍵詞:國有企業 政治組織 黨的領導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既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又同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支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也體現了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的政治底色和屬性。
國有企業具有政治組織的屬性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發展取得巨大成就。我國國有企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國防建設、民生改善作出了歷史性貢獻,功勛卓著,功不可沒”。國有企業之所以無愧于“國之脊梁”的使命,是源于黨的堅強領導。雖然國有企業還存在機制不活、改革乏力、創新不足,資產收益率低、增長模式粗放等問題,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和抗風險能力有待增強。但是我們更要看到,國有企業目前所遇問題的“總根源”,是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存在的弱化、淡化、虛化、邊緣化問題。國有企業發展正反兩方面的實踐經驗雄辯地證明,它除了是經濟組織外,也是一種政治組織,其興衰成敗取決于是否堅持黨的領導,是否認清自身本質屬性和使命職責。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特”就特在黨對國有企業的絕對領導。進入新時代,國有企業要高質量發展,必須旗幟鮮明地講清楚國有企業的本質是政治組織。對這一點含糊其辭、左右不定,甚至只見“企業”的表象,不見“國有”的本質,是當前制約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的“攔路虎”。
國有企業政治組織的理論闡釋
政治組織的基本涵義和屬性
政治組織是政治管理系統的主干。宏觀意義的政治組織是指某種特定的政治制度的設計和建立過程;微觀意義的政治組織則指為實現某種特定的政治任務而開展的組織過程。政治組織是一種政治管理主體,同時又是政治管理客體、管理對象。在政治管理系統中,政治管理機構中的各個部分,無論是負責政治管理的部分還是負責操作的部分,它們分別是單個的政治組織,聯結起來又構成整體的政治組織。
政治組織具有以下六個典型屬性:
一是政治性。它是政治組織的首要特質。某一政治組織的活動主要是政治性的,無論是為了奪取政權,還是為了鞏固政權,進行經濟、文化和政治體制改革,都必須堅持政治標準與政治方向。
二是權威性。它是指整個組織系統所具有的指揮、控制和協調作用。這種權威既依靠強大的國家機器和法律手段來確立,又取決于政治組織是否為人民群眾所擁護,是否具有凝聚力、吸引力和戰斗力。
三是指導性。它指對其他類型的組織和社會成員實施的政治思想、行為規范和具體的經濟、社會活動等方面的指導和引領,使之符合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社會的穩定和協調。
四是約束性。它是相對于社會權力而言的法律、紀律和道德方面的監督制約。
五是價值性。不同性質的國家,其政治組織的價值體系是有區別的,如我國的國家組織充分體現了為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謀利益的價值意識,而西方的國家組織則代表了資產階級的利益,是為資產階級服務的工具。
六是公利性。政治組織聚焦公共利益,但在不同的政治組織里,這種公共利益作用的范圍和表現形式迥然不同。
在現實生活中,聚集政治力量是政治組織行為的目的和結果。通過政治組織,聯合盡可能多的人,調動人們最大的積極性,為實現政治管理目標而共同奮斗。
國有企業符合政治組織的規定
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體體現。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特征,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明確“國有企業屬于全民所有”。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公有制,多種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產物。在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條件下,必須堅持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國保持社會主義性質的根本保證。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國有企業關系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鞏固,關系我們黨的執政地位和執政能力,關系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鑒于此,國有企業集中體現社會主義制度,其必然也必須是政治組織。
國有企業具備政治組織的屬性
第一,國有企業的政治性集中體現為其是黨的執政基石。每一個政黨、每一個階級執政必須有自己的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沒有自己的經濟基礎,政權是不牢固的。共產黨是工人階級政黨,必須把代表工人階級根本利益的公有制作為自己執政的經濟基礎。一旦沒有了公有制,共產黨也就喪失了自己執政的經濟基礎。鄧小平同志指出,“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有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是我們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由此,國有企業作為黨執政的基石,其政治性不言而喻。
第二,國有企業的權威性集中體現為其屬性是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決定。其地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國共產黨章程》所捍衛。國有企業在公有制基礎上組織生產,這正是社會主義制度同資本主義制度“具有決定意義的差別”所在。我國《憲法》第四十二條規定,“國有企業和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都應當以國家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勞動”。社會主義制度要求國有企業的屬性必須彰顯社會主義基本特征,國有企業員工的定位也必須是“主人翁”;無產階級政黨若要長期執政,必須保證國有企業不變色、不變心、不變質。
第三,國有企業的指導性集中體現為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國有資本投資運營要服務于國家戰略目標,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重點提供公共服務、發展重要前瞻性戰略性產業、保護生態環境、支持科技進步、保障國家安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管理企業,在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主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據支配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國民經濟中,國有企業的帶動力和控制力與日俱增,主要表現為,其是高質量發展的領導者、產業升級的引領者、創新創造的主力軍、基礎建設的王牌軍、國際競爭的先鋒隊。國有企業在國民經濟戰略布局中的控制力不容也不能動搖。
第四,國有企業的價值性集中體現為其“人民性”。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內容。國有企業的生產資料歸全體人民所有。國有企業與人民的利益是一致的,它用不著、也不會“與民爭利”。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是人民的政權,代表全國人民的利益。國有經濟是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國家占有生產資料是為人民服務的,國有企業的一切經營活動都是為直接或間接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需要。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作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需要獲得利潤,但獲取利潤并不是國有企業的終極目的,國有企業獲得的利潤最終仍屬于人民所有。
第五,國有企業的公利性集中體現在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國有企業作為國家調節與控制經濟的基本工具,在彌補市場失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同時,國有企業還承擔著社會責任,以及更高層次的政治責任。新中國成立以來,國有企業在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中,在完成重大急難險重任務中,特別是在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使國有企業成為黨和國家最可信賴的依靠力量,成為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決策部署的重要力量,成為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成為實施‘走出去’戰略、‘一帶一路’建設等重大戰略的重要力量,成為壯大綜合國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成為我們黨贏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勝利的重要力量”。這一個“依靠力量”和五個“重要力量”,全面概括了國有企業的使命職責。
第六,國有企業發展的終極目的。國有企業是在黨的絕對領導下,代表工人階級進行生產經營的政治組織,盈利是國有企業服務于其政治目標的手段,其終極目的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實現共產主義,絕非以盈利為終極目的。
當前國有企業需要進一步明確政治組織屬性
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得到加強,但是在實踐中,在不同輿論場,甚至在國有企業內部都有一股“雜音”,低估國有企業重要性的有之,鼓吹私有化的有之,鼓噪國有企業“與民爭利”的有之,其根源是沒有認清國有企業的本質屬性是政治組織,只看到國有企業中“企業”的經濟屬性,沒有領會“國有”的政治本質,這是典型的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自信、理論不自信、制度不自信、文化不自信,我們必須旗幟鮮明予以糾正。只有樹牢國有企業是政治組織的思想觀念,才能保證國有企業在經濟浪潮中不迷失方向、不迷失自我,為維護國家主權提供堅實戰略支撐,為黨領導人民治國理政當好基點磐石。
堅定堅信國有企業是政治組織,是應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迫切需要
“我國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對世界格局的基本判斷: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世界經濟中心向亞太轉移,世界權力平衡支點出現根本性變化;第四次工業革命方興未艾,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虛擬現實以及量子科技等蓬勃發展,這將深度改變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進而重塑全球創新版圖、重構全球經濟結構、重造國家治理形態;“以西為尊”的現行國際秩序存在諸多不公正、不合理的弊端,特別是美國特朗普政府以“美國優先”為圭臬,大搞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封鎖打壓中國的意圖明顯。面對多極化趨勢,特別是國際混亂失序因素明顯增多、不確定性和風險性持續升高的全球環境,國有企業必須堅定自身的政治組織定位,用經濟手段捍衛國家安全和人民利益。特別是面對美國企圖用一套新的國際規則來限制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行為、妄圖把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位勢予以鎖定、遏制中國發展的圖謀,我們僅僅依靠民營企業與之斗爭是不現實、不可持續的。這也正是中央提出“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的戰略意義。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發揮國有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積極作用”,以國有企業為“作戰”單元,迎接西方世界發起的“經濟戰”的戰略導向更加明顯。
講明講透國有企業是政治組織,是對沖錯誤觀點的迫切需要
只有講清楚國有企業的政治組織本質,才能講清楚國有企業的“經營性”是與“人民性”高度統一的,是服務于“政治性”的;才能夠講清楚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的發展是并行不悖的,他們之間不是零和博弈,不是“此消彼長”的對立對抗,而是“此長彼長”的協同共生;才能夠講清楚“政企分離”指的是去行政化,而非去政治化;才能夠理直氣壯、旗幟鮮明地與錯誤言論針鋒相對、廓清迷霧。
明確明晰國有企業是政治組織,是傳播中國價值的迫切需要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國有企業在發展壯大中凝結創造了“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兩路精神”等符合社會主義主旋律的價值觀,這不僅提高了企業競爭力,而且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生動體現,為改革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力量。目前,一些西方國家妖魔化中國、歪曲中國的發展道路和價值理念,只有明確國有企業的政治組織定位,國有企業才能借助“一帶一路”倡議,切實承擔好國家主流文化意識形態繼承者和傳播者的責任,潤物無聲地強化“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理念,傳遞中國人民勤勞善良的形象,為國家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堅持黨的領導是國有企業政治屬性的根本保證
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全面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對于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優化完善治理結構具有重大現實意義。作為政治組織的國有企業,要頭腦清醒、措施有力,堅決把黨對國有企業的政治領導、思想領導、組織領導有效融合,切實發揮國有企業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價值作用。
聚焦政治領導,強化政治建設
黨的領導是政治領導而不是行政領導。黨是用自己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來領導人民的,即提出政治綱領,指明方向和道路,規劃長遠的目標和現階段的任務,使大家萬眾一心,沿著黨的路線前進。國有企業黨組織的主要任務,是貫徹黨的路線,保證黨的政策正確執行,糾正一切違反黨的路線的傾向,正確處理各種矛盾,調動各方力量,同心同德為實現黨的當前任務和戰略目標而奮斗。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既要反映市場經濟中企業發展的經濟規律,更要反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國有企業發展的政治定律,明確和落實黨組織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確保黨組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各司其職;科學界定黨組織在國有企業(特別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的國有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發揮領導核心作用的方法途徑,明確黨組織與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的權責邊界,保證黨組織在公司治理結構中的工作空間和話語權。
突出思想領導,防止迷途迷路
國有企業要完成其政治使命,離不開黨的領導。國有企業作為市場中的經濟實體,必然要遵循市場經濟的基本法則,即追求經濟效益;但是國有企業絕非單純的經濟組織,其政治使命、社會責任更不能偏頗。引導國家產業發展方向、調節社會經濟秩序、夯實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彰顯社會主義價值導向,都是國有企業不能偏離的發展指標。國有企業的黨組織必須承擔起思想教育的職責,使國有企業的員工,特別是領導干部認清國有企業的本質和使命,確保國有企業的社會主義方向不偏不倚。要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加強對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的黨性教育、宗旨教育、警示教育,強化理論觀點、思想方法、精神狀態等方面的引導,使其按照“對黨忠誠、勇于創新、治企有方、興企有為、清正廉潔”標準,堅定信念、敢于擔當,把愛黨、憂黨、興黨、護黨落實到經營管理各項工作中。
強化組織領導,避免因人誤事
正確的政治路線要靠正確的組織路線來保證。我們黨必須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嚴把德才標準,堅持公正用人,拓寬用人視野,激發干部積極性,努力造就一支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干部隊伍。我們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國有企業干部人事工作的領導權和對重要干部的管理權,保證人選政治合格、作風過硬、清正廉潔。堅持黨管干部原則與董事會依法選擇經營管理者以及經營管理者依法行使用人權相結合,有序推進國有企業領導人員選任制度改革。完善“三重一大”決策監督機制,整合監督力量,形成合力。國企領導干部和國企員工是國有企業這支艦隊的船長和船員,只有船長和船員的思想不偏、能力過硬、作風優良,才能確保這支艦隊始終在黨的領導下行穩致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有企業邁入做強做優做大的新的歷史階段,不能再對國有企業的政治組織屬性遮遮掩掩,必須旗幟鮮明擦亮國有企業政治組織的本色和底色,才能在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市場中充分發揮其價值作用,這是關乎國有企業“姓什么”的總問題,是關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問題,是關乎社會主義道路的大問題,必須看透講清做實。
【本文作者為四川省川瑞發展投資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
責編:蔡圣楠 / 臧雪文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