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眾獲得感是評價惠民政策最直接、最有效的指標。有需求無政策、有政策不落實、有落實沒獲得等,是當前惠民政策在落實過程中表現出的主要問題。為此,應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政策務實性,注重政策精簡、強化政策操作性,嚴防走樣變形、強化政策目的性,推行陽光政務、強化政策公平性,切實讓人民群眾在惠民政策中有更多獲得感。
【關鍵詞】惠民政策 群眾獲得感 宗旨意識
【中圖分類號】D262.6 【文獻標識碼】A
惠民政策的目的在于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使其有更多的獲得感。惠民政策好不好,關鍵看群眾有沒有獲得感、獲得感強不強。所以,惠民政策從制定到落實的全過程都應緊扣增強群眾獲得感這一核心問題,切實解決好實際工作中存在的有需求無政策、有政策不落實、有落實沒獲得等問題。
堅持問題導向,強化政策務實性,解決“有需求無政策”問題
一要“對準焦”。惠民政策不是單純為人民群眾描繪出一幅美好愿景,而是要切實解決實際中存在的問題,彌補民生短板,讓人民群眾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在落實惠民政策的實踐中,個別地方以文件落實文件,缺乏深入調查和認真研究,沒有真正做到察民意、解民情,偏離人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對此,應在政策制定過程中,強化惠民意識,廣泛而深入地開展調研,摸清實際情況和問題癥結,讓政策更加科學合理。同時,要注重政策公開,廣泛征求群眾意見,保障政策的民主性。
二要“接地氣”。在落實惠民政策的實踐中,個別地方消極被動、簡單機械,一級套一級,依葫蘆畫瓢、生搬硬套,沒有體現地方特色,不符合地方實際,使得政策高高在上、難以落地。對此,要在深入調查研究、摸透政策精神的基礎上,合理確定政策目標,細化、實化惠民措施,針對落實環節可能存在的癥結和問題精準布策(既貫徹上級精神又符合地方實際)。
三要“顧全局”。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僅體現在吃穿住行等方面,還涉及生態、綠色、安全、文化、法制、公平等維度和領域。惠民政策若顧此失彼,便很難提高群眾獲得感。對此,在制定惠民政策的過程中,要打破部門局限性,注重統籌結合,開展跨部門、跨領域合作,多維度、多樣化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需求,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
注重政策精簡,強化政策操作性,解決“有政策不落實”問題
優化設計,精簡文件。政策設計不科學、有漏洞,落實自然就有難度。要結合實際合理確定政策目標,統籌考慮政策落地可能存在的堵點、痛點,制定務實管用的具體措施,避免出現好高騖遠、表述含糊、標準不清等問題。惠民政策事關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然而,隨著部門分工的細化,政策碎片化現象愈加明顯,政策文件繁多,有時甚至“打架”,落實任務繁重。為此,應探索完善政策聯動協調機制,強化政策溝通,保障政策的統一性和全面性。同時,應注重政策精簡,提高政策實用性和工作效率。
強化擔當,優化作風。政策落實靠干部,干部責任心不強、工作作風不實、行動遲緩、推諉扯皮、畏難怕事,成為政策落地的最大“攔路虎”。為此,要強化干部的為民情懷、擔當精神和政策執行能力。黨員干部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以踏石留印、抓鐵有痕的作風落實政策,務實不務虛、添彩不添堵。要從體制上清除政策落實障礙,理順政策落實各環節相關部門的職責分工,避免職責交叉或模糊不清。
開展督查,力戒形式主義。督導檢查能夠有效傳導責任壓力,促進工作落實,同時有利于了解基層的真實情況,發現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但是,形式主義的督導檢查卻擾亂了基層的正常秩序,為基層添加了負擔。為此,要創新督查的內容和方式,突出督查的實效性,力戒官僚主義和形式主義;要把基層干部和人民群眾對政策的反映作為評價政策落實效果的主要指標,真正傾聽基層聲音;要深挖問題癥結,幫助基層解決政策落實中的困難。
考核評估,總結完善。完善政策評估體系,充分聽取基層干部、政協委員、人大代表、社會組織以及人民群眾等多方的意見建議,摸清政策落實的真實情況,對政策落實效果開展評估。要健全完善意見建議反饋制度,建立網上政策落實直通車制度,通過網絡向全社會征集意見建議,增強群眾的參與感;要建立政府失信責任追溯和承擔機制,對政策落實走樣變味的、不到位的,開展追責問責,維護政策的權威性,樹立政府公信力。
嚴防走樣變形,強化政策目的性,解決“有落實沒獲得”問題
謹防政策落實“打折扣”。惠民政策在層層落實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打折扣”現象,直接損害人民群眾的既得利益。政策落實“打折扣”問題較為普遍,主要原因在于黨員干部宗旨意識不牢。解決這一問題,應在嚴格監管的基礎上,強化黨員干部的宗旨意識、為民情懷,使其真正從內心深處關心百姓冷暖。黨員干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強化政治意識和黨性修養,筑牢防腐拒變防線。
謹防政策落實“走了樣”。一些政策在向基層延伸、落實的過程中會走樣變形。解決這一問題,應強化地方黨員干部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引導其樹立長遠眼光,加深對惠民政策的認識和理解,使惠民政策在基層得到原原本本的落實。
謹防政策落實“花架子”。一些惠民工程在落實的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和消極應付現象,使惠民政策成為“花架子”。解決這一問題,應強化基層黨員干部的服務意識和擔當精神,使其樹立務實的工作作風,真正站在為人民群眾謀福祉的立場開展工作。
推行陽光政務,強化政策公平性,解決“有獲得卻無感”問題
提高操作便捷性。有的惠民政策程序復雜、限制條件較多,人民群眾完成整個流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而降低其獲得感。為此,要強化服務意識和效率觀念,簡化流程,依托先進科技,推進網上辦理或不見面服務模式,提高操作便捷性。要強化政策配套服務,必要時出臺政策實施細則;開展政策咨詢服務,為老百姓答疑解惑。要充分發揚“店小二”精神,推行保姆式服務和微笑服務,精準對接、跟蹤督辦,健全完善關鍵崗位和關鍵環節的監督考核,為群眾辦事提供便利渠道。
保障過程透明性。惠民政策涉及人民群眾實實在在的利益,不公開、不透明會讓人們相互猜疑,引起不滿和抱怨。公開透明是防止暗箱操作和制止謠言的有力武器。為此,要做好“公開”文章,做到政策公開、流程公開、數額公開、對象公開、結果公開。要強化政策宣傳,通過多種方式對政策重點受益群體進行政策宣傳,引導其充分了解政策內容、辦理手續、注意事項等;要創新宣傳方式(深入淺出、簡潔易懂),提高宣傳效果;要設置政策業務咨詢平臺,接受群眾咨詢,為群眾答疑解惑。推行陽光政務,向全社會公開惠民政策的落實情況和進度,接受全社會的監督。
強化落實公平性。公平公正是社會治理的最基本原則,惠民政策落實不公平,不僅會使群眾獲得感蕩然無存,還會埋下社會不和諧隱患。為此,要嚴格執行政策落實標準、程序,明確責任人和時限,對違規違法者嚴格追究責任,對貪污腐敗行為從嚴查處、絕不姑息。應設置政策明白卡、公開信,公布監督電話,開通舉報通道,鼓勵社會監督。
(作者為吉林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哈爾濱師范大學講師)
【參考文獻】
①劉青:《國家惠民政策落地落實的思考與建議》,《農村經濟與科技》,2020年第4期。
②蔡常斌:《當好國家惠民政策落實的“清道夫”》,《審計月刊》,2019年第12期。
③萬紹碧:《共同努力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當代黨員》,2018年第23期。
責編/刁娜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