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課教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主戰場,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需要厘清育人和育才相互統一的關系、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互動轉化的關系、內化和外化辯證統一的關系、守正和創新有機結合的關系、人化和化人相統一的關系。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0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使命。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需要厘清其存在的若干重要關系。
育人和育才相互統一的關系
“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新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高校要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只有厘清育人與育才相統一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繼承超越優秀傳統文化,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方面,育人為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才培養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而育人是本。”立德修身是教育之本,只有充分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視育人價值的精髓,才能培育具有中國氣質、中國精神的一代新人。因此,我們培養的人才,首先應該是“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的人才,必須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執著的人生追求、良好的人文素養、高尚的道德人格、強烈的責任擔當,這就需要先育德,然后再育才。
另一方面,育人和育才相互促進。高校通過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激發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創造活力、奮斗精神,從而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讓大學生能夠樹立人生理想,才能發展最大化,人盡其才。育才反過來促進育人。在育才過程中,對人文精神培養、人格養成和職業生涯規劃等產生積極作用,教會大學生如何做人,從而不斷提升道德修養境界、人生境界,實現“由科學而達至修養”的育人目的。
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互動轉化的關系
無論是教育主體還是教育客體都經過了相互轉化的過程,并在這個相互轉化過程中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輔相成。兩者的互動轉化是一個教學相長的過程,教因學得益,學因教增進。
一方面,教育主體、客體保持雙向互動。師生在追求高尚道德品質、繼承超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過程中,能夠保持彼此獨立的思想和個性,完成雙向互動的教學轉化,實現相互交流、相互幫助、教學相長,從而架起中華文化認同的橋梁,提高文化育人實效性、針對性和創造性。教師既可以教育、關懷、改造大學生,培養他們的理想人格,還可以虛心向大學生學習,創造更多加價值。
另一方面,教育主體、教育客體相互轉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在同大學生的交往中能夠反躬自省、努力求教,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從而實現主體的客體化。同時,大學生也是教育主體,通過充分發揮主體性作用,在自我教育中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促進自身良好道德品質、行為習慣的養成。
內化和外化辯證統一的關系
內化產生新思想,外化產生新行為,內化、外化相互對立、相互貫通、相互依存。兩者的辯證統一是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過程,也是修養和實踐相統一的過程。
一方面,內化是外化的前提,外化是內化的目標。內圣外王、修己安人是培養理想人格的典型思想,體現了內發與外爍的辯證統一。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師生通過格物致知、正心誠意實現內化,內化是師生立德修身、構建文化價值意識、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礎。師生通過知行合一、經世致用實現外化,不能實現外化,就無法將個人的道德認知轉化為意志品格、道德情感,無法形成良好行為習慣。
另一方面,內化與外化在矛盾中統一。師生能夠在內化與外化的矛盾中完成立德、立功、立言、惟實、惟親、惟新。受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環境、內容、活動、制度、方案等因素的影響,內化和外化不斷產生矛盾。而這個矛盾也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價值實現增加動力,使得文化在內化過程中完成了教化,在外化過程中完成了創化。內化和外化在矛盾中統一,師生進而在知、情、意、行方面實現了辯證統一,重構了文化價值意識。
守正和創新有機結合的關系
守正和創新互為一體,守正和創新的有機結合是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兩者的有機結合是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創新的軟支撐。一方面,守正是創新的基本條件。守正就是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就是要與時俱進,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守正是創新的基礎,如果丟掉傳統文化,就等于割斷命脈。師生對待傳統文化,要先守正后創新,守正是為了更好地創新。
另一方面,創新是守正的必要保障。創新是推陳出新、綜合創新。傳統文化的轉化創新是保持其旺盛生命力的根本,也是開拓世界文化新格局的必由之路。師生在守正中創新,避免了因循守舊、抱殘守缺、照搬照用、盲目學外,不斷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師生只有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創新、不斷充實,才能把具有新時代價值的文化精髓提煉并展示出來,開創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人化和化人相統一的關系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最鮮明的特點是人文化成,其本身就是人化和化人相統一的過程。人們通過人化可以繼承超越傳統文化、改造外部世界,通過化人可以提高人、培養人。人化和化人相統一,促進更好完成“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
一方面,由人化文、由文化人。師生在人化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厚資源,豐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好地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師生在化人的過程中,充分吸收借鑒傳統文化精髓,體悟人生智慧,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凝聚思想共識,不斷提升自我道德修養,最終實現全面自由發展。
另一方面,人化、化人相得益彰、辯證統一。師生在人化的過程中通過繼承超越傳統文化,不斷創造出具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的文化成果、完善大學生思政教育環境,從而更好地引導人、塑造人、培養人,促進化人。在化人的過程中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武裝頭腦,不斷增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從而更好地挖掘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實現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促進人化。
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相輔相成的關系
文化自覺是文化自信的基礎,文化自信促進文化自覺的提升。兩者相輔相成,有利于進一步激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活力。
文化自覺是師生在文化反省的過程中對文化的價值作出判斷,進而作出正確的文化選擇,增強文化自信。師生只有對優秀文化具有深刻的認識,才能不斷尋求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新時代背景下,中西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師生如果不能堅持文化自覺,就容易固步自封,陷入對傳統文化盲目自信之中,走向文化保守主義,還容易受到西方不良文化的侵襲,迷失自我。
文化自信固化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是對其生命力保持堅定信心。師生在堅定文化自信過程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客觀分析、全面梳理,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轉化為行動力量,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只有堅持文化自信,師生才能將真、善、美、圣的價值理念轉變為自身的價值追求和行為習慣,在實踐中不斷增強文化自覺。
(作者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哲學基礎研究”(項目編號:18ZDA001)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8年5月3日。
責編/李一丹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