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讀書 > 正文

客觀認識社會保障發展的問題和任務

——評《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20)》

hyp0720_b

《社會保障綠皮書:中國社會保障發展報告(2020)》,王延中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保障領域發展的任務、壓力及問題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是鞏固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和開啟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階段,經濟社會發展面臨許多新形勢和新任務,社會保障的改革與發展依然面臨不小壓力。“十四五”時期,我國反貧困進入重點解決相對貧困為主的新階段,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解決相對貧困問題將成為“十四五”時期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的重要任務。“十四五”時期也是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發展期,應對人口快速老齡化的挑戰、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養老保障需求,是我國社會保障建設的迫切任務。“十四五”時期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攻堅期,結構性、體制性、周期性問題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對社會保障的發展帶來壓力。

當前,我國社會保障領域還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社會保障的全覆蓋還有一定空間。人人享有社會保障的目標尚未完全實現,與全面小康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存在差距。主要是城鄉居民、靈活就業人員、自由職業者、新業態從業人員、貧困人員等群體的社會保障依然不足。

二是社會保障的制度設計有待進一步完善。“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保險制度模式亟待改進,公平性、效率性與可持續性均需要加強,尤其是個人賬戶的功能定位要防止受到扭曲。社會保險的籌資機制、給付機制還不完善,社會保險基金管理與投資的制度建設有待加強。最低生活保障的瞄準機制、收入核查機制、退出機制、騙保懲戒機制的設計均有待繼續完善。

三是社會保障的收入再分配作用有待進一步加強。調節收入分配、促進社會公平是社會保障的基本價值理念。在實踐中,社會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效果不理想,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職業之間的社會保障水平差距依然較大。

四是社會保障的責任分擔機制不完善。政府、單位、家庭、個人等不同主體在社會保障中的責任不明確,定位不清晰,往往容易導致相關主體缺位與越位并存的混亂局面。

五是社會保障的財務收支平衡面臨較大壓力。缺乏科學的精算機制,沒有處理好社會保險收支的近期平衡與長期平衡之間的關系,社會保險缺乏可靠的自我平衡機制,對政府財政的依賴過大,尤其是在人口快速老齡化的過程中,以養老保險為主的社會保障收支平衡面臨較大壓力。

六是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形成。以養老保險為例,2018年我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為41902萬人,而參加企業年金的人數只有2388萬人,后者僅為前者的5.7%。

“十四五”時期我國社會保障的發展重點

“十四五”時期,社會保障的發展需要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緊緊圍繞鞏固全面小康社會建設與脫貧攻堅成果,穩步提升國民收入水平與生活質量,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公平、有效、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構筑完善的社會保障安全網,實現社會保障的高質量發展。

一是要堅持公平共享,努力實現人人公平享有社會保障。需要進一步強化社會保障的公平屬性,堅守公平底線,努力實現人人公平享有基本社會保障的目標。需要繼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重點考慮靈活就業人員、新業態就業人員、邊緣貧困人口與低收入者的社會保障問題,通過各種途徑將這些人群納入社會保障的范圍。進一步評估社會保障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加大社會保障的收入再分配調節力度,促進全體國民公平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二是繼續推進制度銜接與整合,優化社會保障制度設計。改革社會保險的個人賬戶制度,建立政府與市場相結合、公平與效率相結合、權利與義務相結合的社會保險制度體系,改革完善社會保險的籌資機制與待遇給付機制,明確、統一社會保險繳費基數,適當下調社會保險名義費率,建立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指數化社會保險待遇給付機制與待遇調整機制。進一步推進社會保險的城鄉統籌與制度整合,形成科學、完善的現代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三是建立新型綜合社會救助體系,增強社會救助的發展性功能。需要繼續發揮社會保障的兜底作用,為低收入者、貧困人口和意外事件者提供各類幫助。整合各類社會救助資源,建立包括基本生活保障、社會援助和精準幫扶在內的新型綜合救助體系。進一步明確社會救助的功能定位,從經濟救助與物質救助走向兼顧服務救助與精神救助,從被動的生存型救助走向主動的發展型救助。強化教育救助和醫療救助,著力提升貧困人口的人力資本水平和自我發展能力。

四是著力構建以需求為導向的家庭福利與支持政策體系。需要充分把握城鄉居民的需求,注重發揮家庭在社會保障中的基礎性作用,尤其是發揮家庭在育幼、養老、助殘等方面的作用。準確評估家庭在社會保障中的現實困境,加強對家庭的支持,構建立體式的家庭支持體系。

五是建立社會保障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動態適應機制,家庭結構、人口預期壽命、老年撫養比、經濟增長率、財政收入增長率等要素會不斷發生變化,需要不斷改革調整制度參數,建立與之關聯的動態適應機制。應該出臺延遲退休年齡方案。將退休年齡與領取養老金年齡脫鉤,建立彈性領取機制和養老金指數化調整機制。

六是要加快完善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應全面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實現基本養老保險繳費基數統一、費率統一和征繳機構統一。推進養老保險經辦流程和管理信息系統的統一,盡快建立基礎養老金全國統一管理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增強養老保險財務可持續性,積極推進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建設。建立多層次、多樣化養老服務供給體系,加快健全以居家養老服務為重點的支持保障體系,全面推進醫養結合,推動養老服務業發展提質升級。

此外,“十四五”時期還應該積極加強社會保障法制建設。

作者:李培林,系全國人大常委、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責任編輯: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