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新思想 > 權威解讀 > 正文

張曉麗:數字經濟── 高質量發展新動能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導推進新時代治國理政的實踐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的高度凝練和總結。其中在“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攜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專題的多篇文章中談及了如何發展“數字經濟”,為推進當前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數字經濟是新時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業態,是真正面向未來的一種經濟形態。數字經濟的重要支撐是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互聯網、物聯網領域的技術能力、產業規模、質量效益、應用模式均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工業企業的萬物互聯,為數字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正在進入以信息產業為主導的經濟發展時期。我們要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契機,以信息化、智能化為杠桿培育新動能。要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優先培育和大力發展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構建產業體系新支柱。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做大做強數字經濟。”但也不容否認,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仍相對薄弱、高端領域的競爭力相對不足、人才儲備和梯隊建設尚不完善,這些都制約了我國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短板依然突出,企業對基礎研究重視不夠,重大原創性成果缺乏,底層基礎技術、基礎工藝能力不足,工業母機、高端芯片、基礎軟硬件、開發平臺、基本算法、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等瓶頸仍然突出,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所以我們應該進一步加快建設和完善既有頂層設計、又有具體措施相結合的政策支持體系,形成一種全方位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合力,從國家層面到各地區、各行業層面,勇于在變局中開新局,在危中尋機,實現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深入融合應用,由淺入深、由點及面,推動當前數字經濟發展全面提速。

數字經濟產業已逐漸成為經濟發展中的重要產業。數字經濟的基礎是數字產品和服務,支撐是工業互聯網的發展,在當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前提下,工業互聯網是刺激有效需求和增加有效供給的最佳結合點。當數字經濟的產出轉化成為其他產業部門的生產要素時,就會吸引大量新型企業和研發機構持續加入,從而形成良性的經濟互動行為,造就一大批具有活力的實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是財富創造的根本源泉,是國家強盛的重要支柱。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經濟的良性運行實際上就是一種不斷創造技術和財富的力量,當這種力量達到一定程度時,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就能互為作用,這也就必然會引起現有產業機構的自發性和自覺性調整和變遷,從而形成新一輪的產業結構模式。

數字經濟快速發展,成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催生新業態新模式的重要動力。應注重挖掘數字經濟潛能,發揮數字經濟對傳統產業結構調整,資源配置優化的助推作用,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找準切入點,大力推進結構性改革,通過發展數字經濟、促進互聯互通、完善社會保障措施等,建設適應未來發展趨勢的產業結構、政策框架、管理體系,提升經濟運行效率和韌性,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天津市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不斷加強數字經濟建設。如通過連續四年舉辦世界智能大會,為數字經濟發展搭建了穩固的平臺。2019年正式啟動的天津市數字經濟產業創新中心,今年雖然受到了疫情影響,但卻逆勢崛起、快速聚集了近120家高端數字型企業,形成了產業集群和數字產業園,充分顯現了數字經濟產業的巨大活力和旺盛生命力。

數字經濟是后疫情時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將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新動能。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是一次全方位變革,將對人類生產模式、生活方式、價值理念產生深刻影響。”云會議、云診療、云銷售等,無一不是依賴于新的科技革命,尤其是信息通訊技術的發達,這一技術作為一種手段和工具,在與其他工具組合的過程中,形成了新的產業鏈和服務鏈,且這種產業鏈和服務鏈還在繼續深化,最終將會形成農業、工業、服務業的數字化,并滲透到能源、交通、生產、醫療等多個領域,促進各類資源要素優化配置和產業鏈的緊密協同,并加速各領域的數字化進程,催生出產業發展的新模式和新業態,繼而推動與之匹配的新產業體系形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質量發展應該實現產業體系比較完整,生產組織方式網絡化智能化,創新力、需求捕捉力、品牌影響力、核心競爭力強,產品和服務質量高。”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國各種產業的融合速度也將會大大加快,而這種融合帶來的肯定也是一種全新經濟運行模式,將會更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的后勁和活力。

(作者為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天津市委黨校基地研究員)

[責任編輯:焦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