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主任、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韓喜平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克服經濟發展的風險與挑戰,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重大成就。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面臨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但我們有獨特政治和制度優勢、雄厚經濟基礎、巨大市場潛力,億萬人民勤勞智慧。只要直面挑戰,堅定發展信心,增強發展動力,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當前的難關一定能闖過,中國的發展必將充滿希望。”“危”與“機”是“同生并存”的矛盾統一體,我們必須以辯證思維方法看待經濟發展中遇到的危機與挑戰,善于從變化的形勢和挑戰中把握機遇,化危為機,才能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機遇與挑戰并存: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基本課題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賦予我們新的使命。我們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也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始終如一的目標就是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挑戰和機遇本來就是雙生共存的,我們要認清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才能適應時代的新變化,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發展。
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是一段取得“史詩般進步”的歷程,也是一個“人類發展史上最激動人心的例子”。 2020年5月22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9年,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達到99.1萬億元,增長6.1%”,經濟結構和區域布局繼續優化,改革開放邁出重要步伐。今天的中國,正處于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已經從過去那個貧窮落后的國家,逐步走上了現代化的實踐中心,激蕩起生機勃勃的復興氣象,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在肯定我國經濟發展成績的同時,還應該看到我國的發展也面臨著諸多困難與挑戰。新時代,在經濟建設的過程中,風險和挑戰不可避免,但機遇與挑戰共存,困難與希望同在。難走的路是上坡路,登頂前的沖刺最艱辛,只有認清形勢,直面挑戰,才能化危為機。習近平總書記在統籌推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部署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很多磨難,但從來沒有被壓垮過,而是愈挫愈勇,不斷在磨難中成長、從磨難中奮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機遇和挑戰,唯有具備化“危”為“機”的辯證思維和能力,才能維護和用好我國發展重要戰略機遇期,帶領全國各族人民攻堅克難,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這既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基本屬性,也是在新時代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發展的基本課題。
化危為機:戰勝經濟風險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智慧
新中國成立70余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面對經濟建設、發展方面歷經挑戰和風險,風雨兼程、劈波斬浪,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當今世界也正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機遇還是挑戰?該如何應對?2012年12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就指出:“現在,推進改革開放有了更堅實的基礎,但改革開放越往縱深發展,發展中的問題和發展后的問題、一般矛盾和深層次矛盾、有待完成的任務和新提出的任務越交織疊加、錯綜復雜。”面對經濟建設方面前所未有的風險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我們必須把防風險擺在突出位置,‘圖之于未萌,慮之于未有’,力爭不出現重大風險或在出現重大風險時扛得住、過得去。”
第一,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破解發展面臨的各種難題,化解來自各方面的風險和挑戰,必須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造經濟快速發展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奇跡的根本制度保障,還是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制度基礎。鄧小平同志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進行改革開放偉大革命,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無論是公有制的經濟基礎,還是逐步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都為防范和化解經濟風險提供根本保障。從歷史的大視野來看,在面對經濟建設的風險與挑戰時,中國共產黨利用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統籌全國力量,把保增長、調結構、促民生作為中心任務,有效遏制經濟下滑的態勢,為應對重大風險和挑戰提供重要保障。
第二,打贏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深刻把握經濟運行基本規律。“明者遠見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無形”。對于風險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各種風險往往不是孤立出現的,很可能是相互交織并形成一個風險綜合體”,針對這些風險綜合體,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清醒認識面臨的風險和挑戰,把難點和復雜性估計得更充分一些,把各種風險想得更深入一些,把各方面情況考慮得更周全一些,搞好統籌兼顧”。進而才能深刻認識和把握經濟運行、風險防控的基本規律。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面臨的經濟風險是以市場經濟為基礎的風險,防范和化解經濟發展面臨的重大風險和挑戰,要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為重點,既要尊重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更要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增強承受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推動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第三,打贏防范和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依靠人民群眾。新中國成立70余年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成就,不是靠敲鑼打鼓取得的,是億萬中國人民攻堅克難,共同參與、共同努力,在打贏防范和化解經濟風險和挑戰后取得的。“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從新中國克服重大經濟風險和挑戰的歷史來看,只有相信群眾、依靠群眾,“重視群眾切身利益。及時總結群眾創造出來的實踐經驗,尊重群眾意愿,把群眾的積極性引導好、保護好、發揮好”,才能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營造安定團結的經濟發展環境和良好的社會氛圍。
第四,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必須以創新作為基本方式。中華民族歷來重視變革創新,以包容的心態對待開放與發展,縱觀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展歷史,變革和開放總體上是中國的歷史常態,改革和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最鮮明的稟賦。在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厲行革新,祛除社會弊病,破除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舊觀念和舊體制,在不斷改革中推動民族進步、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搞改革,現有的工作格局和體制運行不可能一點都不打破,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穩、沒有任何風險。”這里所指的改革,就是以創新為手段,著力解決好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問題,不斷破除束縛經濟社會發展的舊觀念和舊體制,把握好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既著力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又著力引導群眾正確處理各種利益關系、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營造安定團結的社會氛圍,不斷在改革中推動民族進步、社會發展和國家強盛。
原文責編/謝帥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