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文史 > 正文

中文與中醫的共生之道

提要:作為中華民族的兩大傳統文化支柱,中文和中醫同根同祖,同源同流,有著相近的血緣關系、相通的基因密碼、相同的文化脈絡,就像長江黃河在華夏版圖上奔騰不息一樣,中文和中醫也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流淌了幾千年,為炎黃子孫從生理到心理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至今仍是大中華文化圈最具生命力和創造性的兩大文化圖騰。

提到中華文化,我們常用“博大精深”來詮釋文化自信,同時又以“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為某些獨特的文化現象找到自信的理論依據。那么我們民族文化中有哪些堪稱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呢?先不說周易八卦、陰陽五行、老莊道德與孔孟儒學,光是方塊字、格律詩、皮影戲、書法、對聯、國畫、剪紙、京劇、燈謎、中醫、中藥、武朮等門類,其中任何一項都足以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之側目。這些獨步世界的文化瑰寶,看起來門類繁多,各具特色,但稍加整合你就會發現,它們其實可以完美地納入兩大文化體系中:一個是中文,另一個是中醫。正是中文和中醫這種開放包容與共生共榮的互助關系,構成了中華民族兩張最亮麗的文化名片。

一、中文和中醫同根同祖,同源同流

中文指漢語言文學,以甲骨文和儒家學說為代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表意文字體系;中醫是漢民族醫藥的總稱,以陰陽五行和神農本草為代表,曾在亞細亞的“漢字文化圈”廣為流行且影響至今。

說到中文的創始人,一般公認為倉頡,相傳倉頡造字驚天地泣鬼神,使中華民族走出蒙昧黑暗的歷史,拉開了五千年文明的序幕。但倉頡只是文字的集大成者,更早的文字鼻祖當屬伏羲。大約七千年前伏羲聯盟體的一支東夷人,就已經開始了文字創造活動。他們以表意符號作為記事方式,成為氏族部落的造字先鋒。至今仍在流傳的伏羲八卦,無疑是漢字最初的雛形。

說到中醫的創始人,一般認定為神農,神農嘗百草,識千毒,為中醫藥嘔心瀝血,肝腸寸斷,素有“醫祖”之稱。但中醫藥更早的鼻祖還是伏羲。相傳伏羲“味百藥而制九針”,創立“太極、陰陽、五行、八卦”學說,為中醫生命哲學思想體系和中醫藥學理論體系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可以追溯到的總源頭。

如果你踏上華夏文化的尋根之旅,無論你從哪個節點出發,無論你往哪個方向尋覓,最終都要拜倒在一座叫伏羲的祖廟前。作為中華民族的兩大文化支柱,中文和中醫同根同祖,同源同流,有著相近的血緣關系、相通的基因密碼、相同的文化脈絡,就像長江黃河在華夏版圖上奔騰不息一樣,中文和中醫也在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之中流淌了幾千年,為炎黃子孫從生理到心理提供全方位的健康保障,至今仍是大中華文化圈最具生命力和創造性的兩大文化圖騰。

二、中文是中醫最好的表達者和代言人

1899年,幾片龍骨被一個叫王懿榮的金石學家從中藥鋪子里帶走,隨后我們才重新發現并認識了湮沒上千年的甲骨文,中文與中醫最美麗的一次邂逅竟然以這樣的方式在北京的一家中藥鋪里發生了。正是這次邂逅,讓中文魂歸故里,讓中醫夢回商湯。

與甲骨文同時起步,世界上曾經有很多歷史悠久且輝煌一時的文字系統,像古埃及的圣書字、古代印度河流域的印章文字、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楔形文字、美洲地區的瑪雅文字等,但它們經過兩千多年時光的覆蓋,已被歷史湮沒在滾滾黃沙和斷壁殘垣之下,最終變成了考古工作者如醉如癡的未解之謎。只有充滿智慧的方塊漢字,作為世界上唯一從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記錄了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為中華民族保存了文明的火種,使歷史得以記載、學術得以傳承、文明得以延續。

同樣,中醫藥也是世界上唯一有著數千年傳承并且還在不斷發展的醫學體系,至今仍然為海內外的炎黃子孫所信賴,所追捧,并因世界科學的發展而被西方世界逐步認識和接受。中醫能夠綿延數千年而與現代西醫鼎足而立,其長青不老的奧秘就在于,中醫與中文血濃于水的共生關系,使其擁有中文這個無與倫比的傳播載體而無懼于歲月滄桑的磨損與風化。

“文以載道,道以文傳”,任何思想體系、文學風格、藝術流派的成熟都需要以文字形式來經歷時空的打磨。漢字是中國文化尤其是中醫藥發展最忠實的擺渡者。沒有漢字的產生與發展,就沒有醫藥知識的傳播與繁榮。無論是作為傳播載體還是傳承手段,中文對中醫的引領作用都是無可比擬的。正是中文川流不息的“香客”以他們的虔誠和執著,延續了中醫千年不熄的香火。

文字誕生之前,醫藥技術和成就完全靠口耳相傳,有多少寶貴經驗湮沒散佚不得而知;文字誕生之后,人們把醫藥經典刻在龜甲、金石、竹簡、皮革之上,醫藥文化才得以長期記錄并永久保存。這樣的例子為眾多考古成果所證實:河南安陽殷商遺址發掘的甲骨文中,記載與疾病有關的有323片,并有疾首、疾目、疾齒等20余種病名,是先秦時代醫藥觀念的真實反映;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12本醫書,書寫在大小不同的5張帛和200支竹木簡上,代表了戰國時代中醫藥的發展水平;河南洛陽龍門石窟中的“藥方洞”刻有治療40余種疾病的民間藥方,反映了唐以前中藥處方的真實面貌。正是文字的誕生讓我們得以穿越時間隧道與古人切磋醫術;正是文字的誕生讓醫藥知識的累積過程變得如此高效便捷;正是中文強大的記事功能,以數千年的默默付出和堅定執著,成為中醫最忠實的記錄者。

漢字是單音節表意的象形文字,每個偏旁,甚至每個部首都可能表達深刻而系統的文化內涵,比如疾病、疼痛、酸脹、麻木、陰陽等,從偏旁到部首,從單字到詞組,都能望字達意,傳達明確的醫學含義。以“疾病”和“疼痛”為例,“疾”,病字框里面一個“矢”,比如輕微的外傷所引起的身體不適;“病”,病字框里面一個“丙”,丙有火和心兩重含義,“心火”上身自然就是生病的征兆。所以疾病既有輕重(輕者為疾,重者為病)之分,又有內外(疾為外,病為內)科的概念。

再說“疼痛”,“疼”是病字框里面一個冬,意為偶感風寒引起的身體不適,比如感冒。“痛”是病字框里邊一個甬字,“甬”者路也,指經路堵塞引起痛的狀態。解決的方法就是把路打通,所謂“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常說“肚子痛”而不說“肚子疼”,說“牙疼”而不說“牙痛”,還有“牙疼不是病,疼起來真要命”的說法,可見疼痛和疾病一樣,也有輕重(輕者為疼,重者為痛)之分,又有內外(疼為外,痛為內)科的概念。

東漢許慎編纂的《說文解字》共收錄漢字9353個,涉及醫藥、衛生、保健的漢字就達1124個,其中人體骨骼、臟腑、組織器官名稱用字98個,病理表現用字20個,疾病名稱78種。這些漢字是伏羲和倉頡在造字過程中對當時醫學經驗和智慧的總結和表達,他們通過造字手法的巧妙運用,把漢字辭典變成一座蘊含豐富醫學知識的中醫藥寶庫,這是世界上其他文字不具備的功能,這種功能讓我們每個人在識字的同時學會了預防保健的知識,從而向全民普及了醫藥知識,讓每個識字者都成為自己最好的醫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文是中醫最好的表達者和代言人。

三、中文和中醫助力“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秦始皇雖然身背“焚書坑儒”的罵名,但他推行“書同文”的國策卻極大地促進了中文的發展。秦漢時期,隨著漢字逐漸演變而定型以及楚辭漢賦的高度繁榮,中醫藥也出現了歷史上的第一個發展高峰,中醫理論體系也日臻成熟。

《黃帝內經》確立中醫學基礎理論體系、《神農本草經》確立藥物學基本理論、《傷寒雜病論》確立辨證論治的臨床施治原則和方劑配伍原則,這三部中醫經典使“理、法、方、藥”首次融為一體,構成了中醫藥的學術體系;而扁鵲《難經》以“望聞問切”為臨床診斷流程制訂了金標準;唐代“藥王”孫思邈《千金方》作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而聞名于世。在中文強大的傳播功能的引領之下,中華杏林大家輩出,經典叢生,從理論體系到臨床實踐都岀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局面。

不僅如此,從秦漢到唐宋,中醫的影響力持續輻射至海外,日本漢方醫學、韓國韓醫學、朝鮮高麗醫學、越南東醫學等,都在《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國古典醫學的影響下建立起帶有本國特色的醫學體系。這些國家之所以擁戴中醫,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也說漢語、也用漢字,同屬“漢字文化圈”,相同的語言環境和文化背景,使得東亞和東南亞的許多國家都成為中醫的擁躉,他們同樣拜伏羲、神農,同樣敬扁鵲、華佗,同樣走望聞問切流程,同樣施針灸推拿的絕活,這是中文推動中醫發展最有力的證據,也是中文和中醫開放包容與共生共榮最經典的范例。

“有容乃大”是中國哲學思想的精髓,所謂海納百川就是對外開放和對內包容,這是姿態,更是胸襟。中文以其開放包容成就了大國語種的形象,不僅成為全球三分之一人口的交流工具,還是聯合國六大工作語言之一;中文的偉大還在于其以包容發展的胸懷為中醫傳承與傳播默默擺渡,無私奉獻,使得中醫古今通覽,中西合璧,不僅為世界三分之一人口提供健康保障,還在華人世界之外收獲了越來越多的忠實“粉絲”。對于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宏大命題來說,中文和中醫的開放形象和包容品德,不僅是我們出色的文化名片,或許還是古人留給我們的解決方案。 (作者系文化學者)

[責任編輯:焦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