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跑贏“最后一棒”尤為重要,越是到最后,脫貧攻堅任務越艱巨,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對此,我們應激發幫扶對象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內生動力、以“技能培訓+教育扶貧”提升精準度、為脫貧攻堅提供科技動力,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工作,凝聚跑贏脫貧攻堅“最后一棒”的合力,實打實為脫貧攻堅畫上圓滿句號。
【關鍵詞】脫貧攻堅 策略 最后一棒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2020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目前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基本解決,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絕非敲鑼打鼓就能輕輕松松完成。收官之戰,應在思想、行動上步調一致,同時間賽跑,跑贏脫貧攻堅的“最后一棒”,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的任務,交出人民滿意的答卷。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跑贏“最后一棒”尤為重要
我國最近幾年的脫貧攻堅工作,不管是在力度、規模,還是在影響上,都書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的奇跡。但還要看到,越是到最后,脫貧攻堅任務越艱巨,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因此,越是到緊要關頭,越要堅定信心,一鼓作氣,以昂揚奮進的姿態跑好脫貧攻堅“最后一棒”。
首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與脫貧攻堅工作。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脫貧攻堅難度加大,部分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受阻、扶貧項目被迫停工、扶貧產品滯銷,這在某種程度上減緩脫貧攻堅全速前進步伐。奮戰在脫貧攻堅一線的駐村書記、黨員干部是疫情防控的中堅力量,也肩負攻克脫貧攻堅最后“堡壘”的重任,既要抓戰“疫”,又要抓脫貧,面臨脫貧攻堅與疫情防控的疊加壓力,各級黨員干部更要緊盯潛在風險,堅持“一戶一策”,給貧困群眾“開小灶”,結合復工復產、電商平臺等實施優先安置,清除疫情障礙,以加速度實現戰“疫”與“脫貧”雙促進。
其次,以硬碰硬、實打實為脫貧攻堅畫上圓滿句號。“為山九仞,功虧一簣”,脫貧攻堅已經在減少貧困人口數量、降低貧困發生率、實現貧困縣摘帽等方面,做出了實實在在的成績。但是,脫貧攻堅需要久久為功,嚴防形式主義,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確保力度不降、措施不含糊,“一戶戶排查、一項項落實”,發起對脫貧攻堅的總攻。當然,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也是對黨員干部耐力的考驗,消耗了不少精力、體力與心力,“5+2”已經成為脫貧干部的工作常態,越是在關鍵的時刻越要有“畢其功于一役”的狀態、心態,乘勢而上、一鼓作氣,集中優勢力量,以只爭朝夕的精神,敢于硬碰硬,攻克脫貧攻堅難題。
凝聚跑贏脫貧攻堅“最后一棒”的合力
跑贏脫貧攻堅“最后一棒”的必勝信念源自廣大黨員干部對黨的事業的忠誠。脫貧攻堅是檢驗黨性的試金石,要從講政治的高度去考量。要始終忠誠于黨,旗幟鮮明講政治,做到思想再深化、站位再提高、行動再自覺,將打好脫貧攻堅收官之戰作為重大政治責任、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重大舉措,讓脫貧攻堅的成果能惠及更多貧困群眾。同時,始終將脫貧攻堅作為事業來追求,不斷增強事業心、使命感與責任感,激活內在動力,以戰勝一切困難的姿態,打贏脫貧攻堅戰。
跑贏脫貧攻堅“最后一棒”的必勝信念源自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扶貧力度持續加大,脫貧成效日漸顯著,群眾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信心就越強烈。在脫貧攻堅路上,只有始終將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鉚足干勁、持續奮斗,才能打好脫貧攻堅硬仗,譜寫追求美好生活的新詩篇。
跑贏脫貧攻堅“最后一棒”的必勝信念源自黨對對人民作出的莊嚴承諾。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的莊嚴承諾”,“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不能少,脫貧致富一個不能落下”。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言必信,行必果。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是我們作出的莊嚴承諾。”跑贏脫貧攻堅“最后一棒”的必勝信念,源自我們黨堅持始終如一的“人民情懷”,打通脫貧攻堅路上的“堵點”,以實實在在的脫貧攻堅成果,來接受歷史和人民的檢驗。
如何跑贏脫貧攻堅“最后一棒”
第一,激發幫扶對象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內生動力。有的貧困群眾致富想法不多、缺少脫貧攻堅熱情,等著黨和政府送小康,也有的貪圖安逸、嫌苦怕累,這種“等靠要”思想,成為脫貧攻堅的“攔路虎”。思想貧困的原因較為復雜,不能輕松解決,需要耐心了解,要做足“繡花”的功夫。讓貧困戶擺脫“懶漢思維”,需要在工作方法上創新,不能用講大道理來做通貧困戶的工作,更不能在遇到挫折時打退堂鼓。要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就需要多走進貧困戶家中,拉近與貧困戶之間的距離,積極為貧困戶出謀劃策,讓其真正感覺到,這是實打實地幫他,贏得他們的認可。只有身心相近,才能解開貧困的思想疙瘩。貧困工作本質是群眾工作,應幫助困難群眾擺脫思想貧困,淡化貧困群眾的貧困意識,不斷增強擺脫貧困的信心。為此,改變貧困群眾傳統的思想觀念,真正讓貧困群眾感受到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心,大力弘揚自強精神,幫助貧困群眾確立脫貧信心,進而夯實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內生動力。同時,應開展文化扶貧,提振戰勝貧困的精氣神。讓貧困人口接受文化的浸潤,擺脫愚昧無知,讓其明晰貧困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如何才能鞏固脫貧成效,防止返貧。
第二,以“技能培訓+教育扶貧”提升精準度。首先,以技能培訓為依托,全面提高群眾脫貧素質。在實施技能培訓前,通過入戶調研,充分了解貧困群眾的所思所盼所需。只有從貧困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量體裁衣,才能讓技能培訓效果立竿見影。抓好技能培訓,既可以讓群眾了解熟悉黨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惠農富農政策,又能幫助他們掌握相關的法律知識和相關農科技術。在開展培訓過程中,一方面要不斷開展形式多樣、成效顯著的技能培訓,另一方面邀請農科技術人員和專家走到田間地頭、走進貧困戶家中,一對一、手把手傳授技術,從而拓寬貧困群眾的知識技能,讓貧困戶在實踐中長知識、增本領。其次,阻斷貧困代際傳播,實施教育扶貧。大力開展教育扶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既要加大教育政策的實施力度,推動貧困地區教育發展,也要大力實施“教育精準脫貧行動計劃”,保證每個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有學上,全面提升貧困人口教育綜合素質。
第三,為脫貧攻堅提供科技動力。脫貧攻堅離不開科技的支持。結合貧困地區實際,大力推進科技扶貧進程,建立層次多元的科技扶貧工作體系。既要培育當地科技扶貧的“瞪羚企業”,在電商支持、財政補助、市場準入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引導農業科技方面的領軍人才,到貧困地區投資興業,建設農業產業基地,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組建形式各樣的農業合作社,抱團發展。又要做好科技網絡體系建設,定期派遣科技特派員,以科技產業帶頭人為主體,以當地農民為基礎,橫向、縱向兩個方面創建完備科技服務網絡。同時,完善農業科技人員扶貧激勵機制,在評價考核、技術參股方面進行積極探索,和當地的農業種植大戶、龍頭企業形成利益共同體,提高農業發展的整體競爭力。因此,全面提升群眾脫貧能力,才能真正實現從“輸血”到“造血”的轉換,增加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作者為東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部博士研究生)
【參考文獻】
①朱海波、聶鳳英:《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邏輯與路徑——產業發展的視角》,《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3期。
②齊峰、由田:《新時代文化扶貧的現實困境與路徑探究》,《江淮論壇》,2020年第1期。
③拓兆兵:《脫貧攻堅要打好科技牌》,《經濟日報》,2018年06月28日。
責編/韓拓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