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作為媒介,是信息的載體,是科技進步的重要標志。“云”與經濟相結合,可以為經濟發展輸送強大動能;“云”與社會治理相結合,可以為社會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技術支持;“云”與文化相結合,可以推動國家文化軟實力創新性發展;建立“云”上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民生、促進消費,釋放更多新動能。
【關鍵詞】新冠肺炎疫情 “宅經濟” “云生活”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開啟了人們的“宅”式“云生活”,而疫情之后,由其催生的“云生活”是曇花一現還是未來常態,成為一個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強調“要把被抑制、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因而,關于“云生活”是否可持續問題的討論,不僅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是否變化有關,還與提振消費者信心、促進消費需求升級、應對全球經濟衰退有關。
作為媒介的“云”,不僅改變著人們傳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時也改變著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
“云”是網絡、互聯網的一種比喻性說法,“云技術”的基本特征是虛擬化和分布式,其中虛擬化技術將計算機資源如服務器、網絡、內存以及存儲等予以抽象、轉換后呈現,使用戶可以更好地應用這些資源,而且不受現有資源的物理形態和地域等條件的限制。通俗地講,“云”就是分享網絡資源的媒介。
媒介即信息。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一書中指出,“媒介即信息”,其含義是,從長遠的角度看,真正有意義的信息并不是各個時代媒介傳播的內容,而是媒介本身,即這些媒介改變著人們傳播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及工作方式、生活方式,帶來了社會的變革。這說明,媒介技術的運用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比媒介承載內容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更深刻、更徹底,借助媒介可以清晰地看到科技進步與社會文明的程度。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媒介的“云”,不僅改變著人們傳播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同時也改變著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
媒介即隱喻。尼爾·波茲曼在其著作《娛樂至死》中提出了“媒介即隱喻”的觀點。他認為,“和語言一樣,每一種媒介都為思考、表達思想和抒發情感的方式提供了新的定位,從而創造出獨特的話語符號”。信息是關于這個世界的明確具體的說明,而媒介卻更像是一種隱喻。媒介的獨特之處在于,雖然它指導我們看待和了解事物,但是這種介入卻往往不為人們所注意。麥克盧漢和波茲曼都堅持媒介作為形式對文化內容的改變具有重要作用,后者特別引入“人類思維方式”作為中介變量進行深入討論。“媒介即隱喻”提醒人們注意到不同媒介環境對思維方式的影響。
媒介即信息告訴我們,媒介本身(不管它傳播的內容是什么)足以產生有價值、有意義、有內容的變革信息,給社會帶來極大的影響。媒介即隱喻告訴我們,表達方式影響表達內容,但這種影響往往被人們忽略。互聯網作為媒介也具有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只不過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表達方式。
第一階段是門戶網站階段,典型代表有新浪、搜狐、網易等。該階段是“內容為王”的階段,表達方式既有文字也有圖像,即既綜合了文字媒介的邏輯表達特點,又兼有電視媒介的娛樂和形象感官特征,但網絡的信息傳遞功能較電視和文字的功能更強。
第二階段是社交網絡時代,典型代表有Facebook、微博、天涯社區、QQ等。該階段是以“關系為王”取代“內容為王”,內容生產的主體由專業網站向個體擴展;生產目的不再是內容本身,而是更多地擴展和確立自己在網絡社會中的關系。這個階段文字媒介的邏輯性和圖片的娛樂性兼具。
第三階段是云時代,典型代表有移動APP、微信公眾號、網絡自媒體(抖音、快手)等。該階段內容的提供方式主要是短視頻、圖片和文字,呈現多對多交互(不僅包括人與人的交互,還包括人機交互以及多個終端的交互)。云媒介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但由于各類信息呈爆炸式增長,人們思考問題逐漸碎片化和內卷化,深度思考能力下降,娛樂化特征凸顯。
總的來說,“云”作為媒介,與文字作為媒介和電視作為媒介一樣,是信息的載體,推動人們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發生變革。作為媒介的“云”,不僅是對社會科技進步與文明程度的反映,也是實施數字化發展戰略的基礎。
內容“云”:“云經濟”“云治理”“云文化”“新新”向榮
“云經濟”推動生產生活方式發生變革。第一,“云經濟”使人們的就業方式發生變化,使虛擬辦公成為可能,為視頻會議、網上合作等提供了技術支持。第二,“云經濟”使傳統商業模式不斷升級。第三方支付為電子商務提供保障,推動電子商務和移動電子商務迅速發展。第三,“云經濟”媒介催生共享經濟模式。共享經濟以云媒介為核心,以用戶之間的參與、互動和分享為基本特征。“云經濟”打通了產供銷環節,無論從供給側還是從需求側,均為經濟發展輸送了強大動能。第四,“云經濟”推動生活方式發生變革。最具代表性的是飲食方式的變化(由在外就餐和點外賣轉變為自己買菜做飯),這種飲食方式的變化又反過來推動了云零售模式的發展,催生了社區服務與商超合作的配送服務。
“云治理”有效調動社會治理主體的積極性,激發社會活力。在大數據技術迅猛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云治理”應運而生。“云治理”的靈活性使其治理主體、治理對象和治理內容都大大超越了傳統的社會治理范疇,增加了虛擬治理、數據治理、流動治理、開放治理等新內容。“云治理”是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在激發社會活力、洞察民生需求、優化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拓展公共服務渠道、擴大公共服務范圍、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及社會治理的精準性和有效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此外,“云治理”具有開放、平等和虛擬等特性,能夠有效調動社會治理主體的積極性、激發參與主體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推動全民參與社會治理。疫情期間,社區是群防群控、聯防聯控的重要戰場。“云治理”在志愿者的組織協調、社區的服務和動員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參與“云治理”將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不僅能夠促進居民主體意識的覺醒,還能夠促進社會的民主化進程。
“云文化”蘊含巨大的消費契機,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云文化”是在網絡空間形成的文化活動、文化方式、文化產品、文化觀念的集合,是對現實社會文化多樣性的延伸和展現,具有獨特的文化行為特征、文化產品特色、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主流文化是“云文化”建設的重要源泉,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展覽館、網上劇場、網絡科普等豐富了文化供給;網絡游戲、網絡動漫、網絡音樂、網絡影視等迅速崛起,大大增強了文化產業的總體實力;個性化短視頻的用戶規模不斷擴大,社會影響力與日俱增;表演性或展示性的秀文化,如秀才藝、秀容貌、秀裝扮、秀技能、秀學識等,對文化消費者的影響較大;記錄文化,如短視頻記錄的一些碎片化和拼圖化的生活,聚合了普通個體的生活瞬間,以豐富多樣的視角合力展現了一個時代的整體風貌。
有鑒于此,國家對“云文化”發展應給予大力支持。然而,“云文化”中迅速發展的短視頻等,由于缺乏監管,潛藏著不少隱憂和問題,比如低俗庸俗、暴力血腥、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等,對青年人的價值觀帶來消極影響,亟需有效的法律監管和價值引導。
“云生活”將提振消費者信心,增加消費需求
“云經濟”“云文化”“云治理”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和學習方式,有效緩解了消費者的焦慮,滿足了人們的基本生活需求。疫情之后,大數據、云計算與人工智能相結合,應用領域將更加廣泛,如教育、衛生、體育、住房、交通、助殘養老、家政服務等,都能從中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創新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的服務體系,將其與保障和改善民生相結合,有助于提振消費者信心、增加消費需求。
一是促進線上線下消費品和服務需求的增加。第一,醫療健康云服務。智能化和數字化醫療健康服務形式被全面激活,5G與醫療深度融合,“互聯網+醫療”的潛能不斷凸顯,線上診療、智慧醫療等走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讓消費者切身體會到了科學與便利。“云計算”在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供重要技術支持的同時,也解決了各階層消費者的后顧之憂,提振了消費者的信心。第二,教育云服務。基于云服務的線上教學、虛擬課堂和遠程教育迅速發展。網絡化和智能化的教學模式正在改變著全社會教育資源的分配方式,從而推動優質教育資源的公平化和普及化。第三,耐用消費品與汽車云服務。耐用消費品與汽車需求的強弱是反映消費者信心的晴雨表。根據相關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智能空調、智能洗衣機和智能冰箱的市場零售量滲透率分別達到38.5%、27.3%和13%。企業借助于社交網絡、電子商務網站和顧客訪問紀錄等,搜集消費者的購買意愿和購買行為數據,并通過大數據計算對不同用戶進行商品推送、提供售后服務,促進智能化耐用消費品和汽車的線上線下銷售。為了提振消費者信心、鼓勵消費者購買耐用消費品和汽車,政府可以制定減免新車車輛購置稅相關政策、放開汽車銷售市場;企業可以定向為消費者發放耐用消費品和汽車促銷券等。
二是激發住房市場的活力。住房市場的活躍度是反映消費者信心的重要指標。疫情時期,一家人的宅家生活將促使消費者對住房產生新的需求。賽維拉日前針對5226個樣本的調查顯示:疫情期間僅有20%的人對目前的居家環境很滿意,56%的人想在疫情過后立馬換房。另外,疫情期間有些消費者因失業還不上住房按揭貸款,甚至還有一些小企業主希望通過賣房救助企業,他們對流動性資金的需求迫切,賣房救急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因此,疫情過后,為了提振消費者的信心,激活房屋的買賣市場應成為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具體而言,第一,政府需要進一步放松住房市場的制度約束,例如放松對二套房貸款比例的政策規定,激發更多的購買力;第二,發揮大數據和云計算的優勢,推動買賣房屋信息的公開和共享,運用云平臺為買家和租戶提供物業視察的機會,客戶可以在手機APP上直接選房,通過微信和支付寶等支付定金,簽署電子協議和合同等;第三,在新房的建設上,要充分發揮人工智能的優勢,將智能技術覆蓋到住房建設和內部各類設施上,為消費者創造更加便捷和智能的生活方式。
三是推動信息消費。洛夫克拉夫特在《文學中的超自然恐怖》一書中寫道,“人類最古老而強烈的情感便是恐懼”。恐懼并非是因為人們的內心不夠強大,而是源于對災難產生的原因和結果的未知。大數據和云技術在信息公開和透明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克服恐慌、增強信心的重要媒介。大數據、云計算、5G通信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將使數據信息在生產、存儲、分析、傳輸等不同環節發生革命性變化,進而推動信息消費的快速發展。近期,工業和信息化部提出面向5G、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的新型信息消費示范項目,包括生活類信息消費、公共服務類信息消費、行業類信息消費、新型信息產品消費、信息消費支撐平臺等方向。這些舉措將加快擴大、升級信息消費,推動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人們工作、學習、生活中的深度運用。
(作者為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重點項目“非理性消費問題研究”(項目編號:20155550015)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加]馬歇爾·麥克盧漢著、何道寬譯:《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南京:譯林出版社,2019年。
②[美]尼爾·波茲曼著、章艷譯:《娛樂至死》,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
③《智能家居的到來或將成為分化彩電市場格局的催化劑》,中國電子商會網,2019年3月1日。
責編/刁娜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