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加速蔓延,其對全球經濟的影響也在顯現,發展數字經濟成為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面對疫情防控加速數字經濟發展之“勢”,美好生活催生數字經濟發展之“時”,我們要積極做好新時代培育壯大數字經濟的六件“事”,助推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數字經濟 疫情 高質量發展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識碼】A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我國正積極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數字經濟成為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是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抓手,尤其為我們取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雙勝利”贏得了主動權。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恰逢其“勢”,正當其“時”,我們更應勇謀其“事”。
疫情防控加速數字經濟發展之“勢”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給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帶來嚴重威脅,也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沖擊和挑戰,如果能夠針對疫情及時調整經濟發展策略,就能夠變壓力為動力、化挑戰為機遇。疫情防控不僅增強了社會各界科技創新的使命感、科技推廣的緊迫感和科技應用的舒適感,而且為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加速成長的重要應用場景和“試驗場”。不論是生產生活領域,還是公共物品提供,抑或是包含衛生、交通等基礎設施以及社會治理、智能辦公、智能制造等場景都蘊含著重大商機。依托數字技術推進經濟發展,通過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賦能實體經濟,催生產業互聯網、智慧政務、智能制造、遠程醫療等新產業新業態。尤其是數字經濟在城市加速發展以及向基層、向農村延伸的加速實施應用,不僅為疫情防控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而且為疫情危機后經濟社會發展迎來重大能級躍升提供了新機遇,讓科技創新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賦能,開拓更廣闊的發展空間,進而有助于提升我國在全球數字經濟競爭中的話語權和競爭力。
美好生活催生數字經濟發展之“時”
當前,數字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面對疫情沖擊,商貿零售、酒店餐飲、文娛旅游、交通運輸等行業被壓抑的需求亟待釋放,以及在此期間所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不斷壯大,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與升華,催生經濟發展與人民福利增加的“雙贏”紅利。
數字經濟的跨地域、平臺化、多元化、共享化及個性化特征,構筑了“人類社會、物理世界、信息空間”的三重結構新框架,對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深刻變革。得益于龐大的用戶規模和完善的基礎設施,我國海量數據和巨大市場應用規模優勢得以有效發揮,數字經濟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活力。特別是在顛覆性技術創新方面,諸如5G終端、無人機、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制造、智慧能源、智慧物流、智慧金融、遠程協同辦公以及各種物聯網場景等的深度融合性需求加速釋放。同時數字信息技術也加速向服務業滲透,強力推動包括智慧家庭、智慧醫療、AI體育等高端生活性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如通過“健康碼”與個人健康檔案、醫療數據等信息有機結合,充分利用數字化技術調動更多的社會力量協同,形成民眾數字化的“健康衛士”。
科學利用我國在技術、消費與應用領域所具備的數字經濟創新領先優勢,以及“前端消費—后端產業”互聯網發展新業態、全社會線上服務需求與數字化轉型需求相互迸發的良好發展趨勢,也要正視諸如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在深度和廣度的融合方面還需提升、新型基礎設施發展不均衡不充分、數據資產管理與安全保障不健全、數字經濟人才與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創新短缺、數字經濟發展環境與治理尚需要改善等困境,精準施策以促其健康發展。
新時代培育壯大數字經濟之“事”
一是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提升多元集聚力。大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的“雙輪聯動”。一方面,要以大數據應用為戰略引領,重點發展“云、網、端”在全價值鏈和全產業鏈的應用,通過搭建多元化多功能產業技術創新集聚平臺培育富有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有效提升數字經濟發展能級;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數字經濟龍頭企業等的輻射帶動效應,高水平推進產業跨界融合發展,重點聚焦農業、工業和服務業的數字化、網絡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持續釋放其融合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效能。特別是打造我國的工業和服務業互聯網技術體系,把握其標準制定的主導權,提升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
二是聚力產學研金用協同創新生態圈發展,強化創新引領力。以需求為導向,廣泛聚集和打造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金用協同發展的高質量創新生態圈,重點加快新一代關鍵核心技術創新突破,強勢推進優質資源進行聯合攻關融合領域基礎理論的前瞻性研究,快速打通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持續推動數據、技術、人才、資本等生產要素發揮疊加效應。積極鼓勵技術服務商創新,深度開發數據資源的影響力和產業塑造力,尤其是提升消費者信息技能,培育一批國內外知名企業,通過聯合攻關應用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與模式,不斷增強“體系作戰”發展優勢。
三是加強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高水平供給,提升巨量網絡承載力。在高標準、高起點、嚴要求的基礎上深入推動傳統信息基礎設施升級改造,努力建構以互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高速、移動、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科學統籌和高水平銜接其與市政、機場、公路、鐵路、鄉村等規劃建設,不斷提高數字資源的交互效果,實現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尤其是加快構建全球領先、安全可靠的云數據中心平臺,加大5G網絡和量子通信等創新投入,科學設置不同類型層級平臺用戶的無縫接入,加快形成網絡覆蓋領域更大、運行速度暢通、連接終端廣泛的“人、機、物”互聯互用新圖景。
四是奮力推進高質量數字人才隊伍培育,拓寬人力資本“數”力。著力發揮我國高等學校的科技優勢,通過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機構聯合培養富于“高精尖專”特色的數字經濟理論型、應用型、技術型人才隊伍,大力提高全民數字素養,為發展數字經濟筑牢堅實的人才支撐。著眼長遠,進一步深化制度改革,構筑“一攬子”人才激勵機制,圍繞數字經濟發展進一步營造創新創業創造的良好環境,創新技術技能人才評價制度,暢通人才有序流動渠道,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收益分配和激勵機制,以良好環境“筑巢引鳳,引鳳還巢”,吸引培育更多“數字良才”。
五是構筑高集成的數字公共服務體系,增強民眾獲得感。充分發揮大數據在民生領域的先天、先行和先發優勢,借力大數據精準定位公共服務的難點、痛點、堵點,全力推廣“防疫健康信息碼”,以其服務接口多、應用場景豐富等特點為政府多元共同服務提供廣闊空間。進一步拓寬數字消費場景覆蓋面,強化人本化、數字化、生態化和便利化的價值導向,持續加大涵蓋教育醫療、康養保健、交通物流等新型綜合數字配套服務支撐,擴大智慧文娛消費、物業管理、家政服務、垃圾處理等生活服務的智能化、精準化消費新模式,滿足社區全生活鏈服務需求。
六是完善高水平“政策池”環境支撐體系,擴大數字治理影響力。科學研判,高質量完善數字產業融合、財稅金融激勵、技術創新引導、數據確權交易等領域政策法規體系,提供精準配套服務支撐,通過減稅降費、專利保護、專項融資等激勵政策引導各類創新主體加大對現代信息技術研發投入。加快完善數字準入監管變革、強化數字安全立法,構建完善大數據監管中心,逐漸形成開放協同高效管控機制,用好“數據權力”,合理高效利用數據資源,保障信息安全,不斷提升數字治理綜合能力。
(作者分別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點課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邏輯緣起與創新路徑研究”(課題編號:17AKS008)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徐夢周、呂鐵:《數字經濟領先市場建構:支撐機制與實踐策略》,《學習與探索》,2019年第7期。
責編/賈娜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