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林善浪
隨著復工復產的扎實推進,中國宏觀經濟正呈現出向常態化復蘇的良好勢頭。國家統計局16日公布,二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7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企業家座談會上強調,下一步,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激發市場主體活力,使廣大市場主體不僅能夠正常生存,而且能夠實現更大發展。
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提出要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其中,保市場主體是“六穩”和“六保”的“壓艙石”。到2019年,全國各類生產經營主體12339.5萬戶,其中企業3858.3戶,個體戶8261.0萬戶。這些生產經營主體是我國城鄉居民就業的最主要載體、收入的主要渠道,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
在目前這樣的特殊困難時期,保市場主體,關鍵是保護企業生產力。尤其是中小微企業,量多面廣,但體量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低,受到沖擊最為嚴重,是當前紓困的重中之重。只要生產能力不遭受大的破壞,國民經濟恢復和持續發展的根基就存在。為了幫助企業復工復產和度過難關,各地各部門推出8個方面90項政策措施,包括對小規模納稅人和個體工商戶下調增值稅率、重點行業減稅、延緩繳交企業社保費、免征國有房租,以及到期貸款借新還舊、展期、無還本續貸、減免逾期罰息、下浮利率等。除了落實好已經出臺的相關政策外,為保護企業生產力,還需要從四個方面著手。
第一,加大復工復產的“前期支持”,設立中小企業緊急救助資金。在已有紓困政策基礎上,要進一步研究和制定復工復產的“前期支持”政策,對以往業績優和信用好的中小微企業提供緊急貸款。同時,整合現有部分財政資金和抗疫特別國債,設立中小企業緊急救助資金,專門為中小微企業提供紓困。
第二,加大對服務業復工復產支持和紓困。服務業多數行業屬于經濟學所說的“不可貿易品”,生產和消費同步進行,產業鏈比較短。在這次疫情中,服務業也是受沖擊面最廣、影響最深的部門。在毫不放松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同時,應當加大對服務業復工復產的支持和紓困,不僅對整個國民經濟穩定發展意義重大,而且相對于制造業,難度也是比較小的。在采取常態化疫情防控措施下盡快恢復服務企業經營;出臺服務企業專項紓困政策,對疫情受影響比較嚴重的交通運輸、旅游、餐飲等行業,實行定向減稅降費、紓困貸款。
第三,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實施包容審慎治理。通過“放管服”改革,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已經取得重要進展。我們還要圍繞扶持政策落地、紓困措施到位、政府簡政放權、服務創新、審批精簡、流程縮短等方面,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同時,疫情期間企業生產經營出現了不少新現象、新問題。一方面,企業在疫情期間可能未能及時審驗換證,也可能臨時變更經營范圍和經營方式;另一方面,疫情期間以新型信息技術為基礎的各種新業態、新模式成為亮點,有些業態可能突破了原有法規監管框架,有些新業態因快速觸達臨界規模而出現新問題。因此,對市場主體的監管,要實施包容審慎治理,既要劃出安全的底線,對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加以糾正,也要保持治理的包容性,盡可能不影響企業正常運轉。
第四,全力支持外向型企業積極應對上下游沖擊。海外疫情蔓延,生產企業要謹防海外上游供應商的隨時斷供的風險,及時擴大原材料庫存,及時做好替代原材料的準備,金融機構要及時為生產企業擴大庫存提供資金支持。對產成品市場在海外的生產企業,及時采取多元化市場戰略,拓展沒有疫情或疫情比較輕的海外市場,大力開拓國內市場,以多元化市場戰略對沖海外市場需求不足的風險。推動外貿企業優化風險管理機制,密切跟蹤海外疫情發展態勢,多渠道全方位收集疫情信息,開展風險研判,及時傳遞上下游企業信息,健全信息共享機制。外經貿主管部門要為外向型企業注入更多的、可落地的扶持政策。
來源:《學術前沿》雜志2020年6月(下)
原文責編/肖晗題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