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和實踐可謂一對孿生兄弟,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理論產生于實踐而又指導實踐,而實踐催生理論又為理論所牽引。理論不能脫離實踐,脫離實踐的理論一定是不科學的、形而上的或純邏輯的,反過來說,理論的創新發展一定要以實踐為基礎、為依據。
當前中國經濟學研究存在的突出問題
觀察當今中國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和探索,有一種脫離實踐的傾向需要我們注意和警惕。中國當下的經濟學研究在擺脫熱衷于政策解釋、文件輔導、經典注解的同時,出現了以下需要警惕的幾種傾向或問題:
其一,越來越熱衷于閉門造車。一些人的研究成果與實踐毫不沾邊,既不是實踐進程的科學總結,也不是未來發展的務實建議,而是僅憑主觀意志、熱衷于異想天開的邏輯演繹和文字幻變,除了孤芳自賞外,毫無社會意義。
其二,越來越精心于概念創造與話語標新。習慣于把簡單的道理用晦澀復雜的詞匯表述,熱衷于生搬硬套外來的詞匯,不管是否符合中文的邏輯和法式。
其三,越來越沉迷于數理范式。無論需不需要、嚴不嚴謹都要堆砌一些復雜的函數關系和數學公式,滿篇充斥著并非必要的希臘字母和拉丁文字,使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明了的實踐問題繁瑣公式化。
其四,越來越專注于引論立論。習慣于通過引述論點來論證觀點,不注重實踐依據,不注重是否“需要”或者“必須”。只是與過去言必求馬、恩不同,現在是無論是否貼切和需要,都言必引用歐美學者的觀點,似乎一篇論文不引述若干西方學者的話語,就不成為論文了。
其五,越來越屈服于外來標準。撰寫論文、采用文稿、評價文章都以西方特別是歐美刊物或其偏好為標準,西方論文范式成了衡量文章形與實的唯一范式。
總的來說,這些傾向使中國經濟學研究中透露出一種強烈的“西進”或“西化”的色彩。那么,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又是怎樣的呢?它似乎不同于我們一些學者的做法。西方經濟學的發展基本上是建立在西方市場經濟實踐基礎上的,理論與實踐總體上是符合的。我們熟知的薩繆爾森主編的《經濟學》,到現在已經修訂出了第19版,而修訂的依據就是西方和世界其他國家的實踐成果,包括中國發展創造的成功實踐經驗。而我們一些學者的經濟學研究卻是一種脫離中國實踐的“西進”與“西化”,因而這種西化帶來的必然是虛化。
這種脫離中國實踐的西化和虛化是否有道理?答案是否定的。新中國成立70多年的實踐表明,中國走出一條在整體上不同于西方的發展道路,而我們對這種道路的自信在于,中國從一個基本毀于戰火的“一窮二白”的國家轉變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這種迅速發展的狀況是很多發達國家都難以比擬的。既然如此,偏離中國獨特發展實踐的西化和虛化,顯然是不科學的。
建設中國特色經濟學具有堅實的實踐基礎
誠然,中國的發展實踐全面汲取了人類社會的共同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市場經濟發展的成果。例如,中國實行了市場化取向的改革,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其中有不少與西方市場經濟共同的地方。在中國的經濟學理論研究與發展中應該充分體現這些內容,包括與其相適應的研究方式和表達范式,一味排斥也是不科學的。但中國的經濟學不能僅有這些內容,特別是不能完全套用西方經濟學的內容與范式,它應當同時甚至更多地反映給中國帶來巨大發展獨特實踐的成果。也就是說,中國應該建立與自身偉大實踐相符合的經濟學理論與范式,其中包括對市場經濟實踐的理論提煉與范式呈現,但不應是全盤追崇西方而導致的與中國實踐脫節的虛化。
中國特色經濟學的理論構建是否具有實踐基礎呢?答案是肯定的!新中國70多年的發展和實踐及40多年的改革與開放已經為中國特色的經濟學構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并在主體上體現著與西方國家不同的特點,從而具有自己獨特的創造,這也是包括西方國家在內各方面都認同的。
中國與西方國家的不同,至少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國情不一樣。中國人口眾多,數量超14億;底子薄,人均資源很少。相對于人口數量來說,中國的國土面積可謂十分短缺。美國按大口徑算,國土面積超過中國,但人口剛剛超過3億人;俄羅斯國土面積為17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只有近1.5億人;加拿大國土面積為998萬平方千米,超過中國,而人口只有3700多萬人。與這些國家相比,中國實現快速發展殊為不易。與此同時,中國所建立的社會制度也具有獨特性。由于多種原因,中國既不能走1949年前的道路,也不能走西方的道路,更不可能走蘇聯的道路,而是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一道路在經濟上的特色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第二,發展環境不一樣。新中國70多年來的發展可謂內困外擾,始終處于緊約束之中。從內部看,因常年遭受戰火侵害,新中國建立時面對的幾乎是一片廢墟,只能白手起家;又因為特殊的外部環境,只能自力更生。即便沒有外部侵擾,解決幾億人的溫飽都非常困難。從外部看,由于制度差異及其他重要原因,中國始終受到一些國家的圍堵與封鎖;中國堅持奉行不稱霸和各國不分大小、一律平等的對外原則,從不侵略別國,也從不從外部掠奪資源;中國不處于世界發展的高位,引進資源要素不容易,在自身的資源要素還容易流失的情況下,積極履行國際義務,時常伸出援手支持落后或貧窮國家。
第三,發展方式不一樣。中國這些年的快速發展,有許多方面明顯不同于其他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基本做法,有自己的體制特點。概括地說,一是堅持“兩輪驅動”:一方面推動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積極地、科學地發揮政府的作用。二是把握“兩個抓手”:一手抓最落后群體的生產發展和民生改善、抓解決人民群眾和經濟社會面對的最基本的問題,如溫飽問題、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問題;另一手抓與最先進的生產體系和科技手段的對接運用,力求后發先至,實現跨越發展。三是實行“兩個途徑”: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現實基礎和發展潛力,實施分類指導;同時發揮制度的優越性,推動發達地區運用各種手段支持落后地區。四是用好“兩個市場”:一方面,堅持眼睛向內,深入廣泛地開拓國內市場,不斷挖掘內需潛力;另一方面,全方位、多層次地對外開放,深化國際合作,最大限度地運用外部資源、外部市場。五是重視“兩個手段”:一方面,科學運用物質手段或經濟杠桿,充分激發各市場主體的能動性和創造力;另一方面,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特有的進取精神,積極為國家和社會發展盡心出力。六是形成“兩個支撐”:充分發揮各類功能平臺的先行先試和示范帶動作用,使之成為推動發展和促進創新的有力支撐;積極推動建立橫向、縱向協調機制,及時協調解決重大戰略決策實施中出現的困難與問題。七是推進“兩個轉變”:在發展道路上由實行資源要素驅動向實行創新驅動轉變;在發展內容上由追求高速增長向追求高質量發展轉變。八是緊扣“兩個目標”:千方百計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努力使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國家的和諧安寧和中華民族的幸福安康。
中國豐富而具有創造性的實踐足以使我們對深化經濟理論研究、建立具有特色的經濟學范式充滿自信。我們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跟隨。對西方經濟學的學習借鑒是必要的,但不能全盤照套照搬,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及其教科書編寫不能以與我們有很大差距的西方經濟學及其教科書為標準,如果在內容上模仿,甚至分析方法、語言表達都完全套用是很不科學、很不合理的。中國經濟理論研究及經濟學范式發展創新的最堅實基礎無疑是中國自己的實踐。
中國特色經濟學研究應在三個方面推進創新
2017年,中共中央印發的《關于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意見》強調,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符合中國國情的經濟學,也是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發展實踐取得令世人矚目的成功也需要我們把實踐中做對、做好的東西總結出來,這樣不僅能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提供思路和方法,也能為世界經濟發展相關問題的解決提供參考和借鑒。這就需要我們以中國特色實踐為依據或導引,實現對中國經濟學理論的持續創新,作為方向,就當前而言,中國經濟學的創新至少可以依次或同時在以下三個方面推進:
第一,在現有框架和范式下尋求創新與突破,重點是根據中國經濟活動的狀態與變化,把握其內在發展規律和演進邏輯做出新的總結歸納,給其以科學的描述與揭示。
第二,對現有框架和范式做適度的改造,對中國經濟發展的創新性實踐做深入的分析和科學的提煉概括,形成若干具有指導意義的原理、規制或守則。
第三,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為依據,融合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經驗和有益創造,特別是現代市場經濟的本質規定與基本要求,創造具有世界性指導意義的經濟學理論、范式,形成基于中國成功實踐、由中國經濟學人主創、可以作為世界經濟研究重要標準的經濟學理論體系或教科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