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原中央編辦電子政務中心主任 左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向未來,我們要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完整的內需體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動力,擴大內需也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在當前我國經濟社會運行逐漸回歸正常的背景下,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是應對世界經濟下行風險的必然選擇,也是我們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戰略基點。因此,要更加全面認識實施更加積極全面的擴大內需戰略的必要性,把握好國內需求與對外貿易、國內投資與對外投資、供給側與需求側等關系,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
我國內需增長潛力巨大,市場廣闊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城鄉差別、東西部差別大,城市化進程還有很大空間;我們已經擁有1億多市場主體、9億勞動力和1.7億多受過高等教育或擁有各類專業技能的人才,還有包括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在內的14億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內生動力強,發展活力強,調控能力強,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快速發展階段,投資需求潛力巨大。開拓國內市場,擴大內需,不但相對容易,且具有穩定性、持久性,是經濟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基本盤”。不斷擴大國內市場,也是穩定國際貿易、吸引國際資本投資的重要途徑。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需把握好幾對關系
擴大內需不是一時的權宜之計,而是影響全局的戰略,應當把握并處理好幾對關系。
國內投資與對外投資
兩種投資都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經濟活動。改革開放以來,國內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吸引外商投資一直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之一。近年來, 我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此投入了巨量資金。由于以鐵路、橋梁、港口等“基建投資”為主體的“走出去”,其經濟政治效益的顯現需要一個較為長期過程,相對而言,進一步加大國內直接投資的力度,繼續吸引外國資金和技術投資,加大對中西部大型工程等基建投資,改善西部自然生態環境,大幅增加西部城市群以及居民的數量,加快增加國內居民的實際收入,尤顯迫切。形成穩定和諧繁榮發展的大西部,對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鞏固國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供給側與需求側
一般來說,需求側會引導供給側,沒有需求,供給就沒有方向;但是在特定情況下,供給也能夠創造需求,它能夠把隱形、潛在、未來的需求激發釋放,成為現實需求。近幾年,我國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來適應和推動國家經濟的轉型,不斷提升產品質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但對經濟轉型期至關重要,而且在長期發展中也是促進消費、引領消費的重要動力。因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實現隱形的、潛在的、未來的內需向現實的內需轉變的重要途徑,是經濟轉型升級、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條件。
生態圈與產業鏈
幾十年持續不斷的全球化發展,形成了世界經濟的生態圈和產業鏈。這種經濟的生態圈和產業鏈是世界分工與協作的自然選擇和不斷變遷的結果。要在經濟生態圈與產業鏈中贏得發展優勢,我們至少要做到三點:一是必須徹底摒棄“造船不如買船、買船不如租船”的方式,系統梳理并全面布局生態圈和產業鏈頂端技術。二是必須采取更加開放的政策和措施,吸引外國頂端人才和技術,并吸收消化,不斷形成、升級各類技術。三是利用我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優勢、人力資源優勢和工業門類較為齊全優勢,不斷孵化、培育、壯大能沖擊生態圈和產業鏈頂端的優勢企業,助力打贏各種遭遇戰和圍剿戰,引領我國產業不斷升級,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不斷進入產業鏈頂端,從而使中國走向經濟生態圈的頂端,實現科技強國、產業強國。
環境、健康與發展速度
發展不等于污染環境,保護環境、守護健康不等于不要發展。我們需要的是可持續的發展、環境友好型的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為發展注入動力和吸引力。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告訴我們,“發展是硬道理”,發展步子慢了不行,發展是解決中國問題的根本途徑。發展既是擴大內需范圍、改善內需結構、提升內需層次的需要,也是將潛在內需轉變為現實內需的重要動力。但是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損害人民健康、讓社會埋單為代價讓少數人發財。良好自然環境和衛生健康既是發展的基礎也是發展的內容。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再也不能走先污染破壞再治理的錯路,而要走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優美、人民健康之路。
提高治理能力,全面推進更加積極全面的擴大內需戰略
走和平崛起的復興之路,就需要將擴大內需上升到國家的戰略層面。在實施過程中,我們應該從全局而不是局部的,長遠的而不是短視的角度去正確認識和理解這一戰略,積極主動地、負責任地、全面持續地落實這一戰略。
提高把握大局能力,科學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制定和實施更加積極全面的擴大內需戰略,不是否定外貿的重要地位,而是在新時代全球大格局下對中國的外貿和內需關系進行再審視、再定位。
第一,提升穩定基本盤能力。近期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影響,我們強調“留得青山,贏得未來”,保住經濟運行和社會發展基本盤,穩住內需基本盤。面對嚴峻形勢,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努力完成“十三五”規劃各項任務,就必須有底線思維,實行底線政策。中央已經制定“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的“六穩”政策,提出“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的“六保”任務。“六穩”“六保”工作是我們用時間換空間的正確選擇。
第二,提升補短板強弱項能力。制定有效措施,縮小城鄉區域間經濟社會發展差距,激發擴大內需動力。要研究補齊經濟社會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短板,破除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要盡快出臺有效政策,切實把短板補起來,把弱項強起來,提升擴大內需動力。
第三,提升把握“贏得未來”能力。一是要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進一步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體系,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二是要進一步加大改革開放步伐。三是要推進法治國家建設。四是要以新基建和新型城鎮化為主要內容,以市場化方式,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新一代信息網絡,拓展5G應用,建設充電樁,推廣新能源汽車,激發新消費需求,助力產業升級。大力提升縣城公共設施和服務能力,以適應農民日益增長的城鎮就業安家需求。五是要推動區域經濟和社會協同發展。以西部大開發和促進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為重點,著力解決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贏得未來,至關重要的是基礎教育和基礎科研。為此必須進行相應的體制機制改革,加大投入,改善相關社會環境,提高教師、科研工作者、技術專家和科學家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讓他們能夠專注科研,安心工作。
第四,提高推動更加積極全面的擴大內需戰略落地生根的能力。各地要根據實際情況,增強落實的主動性、創新性和持續性。主動性就是不等不靠,依據當地實際,千方百計地推出全面擴大內需舉措;創新性就是要敢于打破常規性條條框框,在符合中央總體要求和政策框架下,敢于和善于制定富有吸引力的本地政策;持續性就是一代接著一代干,持之以恒,咬定青山不放松。
責編 /周素麗 王茂磊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經濟大家談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偉大踐行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