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云經濟”被偶然引爆背后的必然與挑戰

核心提示: “云經濟”被偶然引爆的背后有著必然的原因,包括我國長期的政策引導、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云計算產業鏈的發展完善等。同時,“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僅需要芯片產業和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等硬件產業不斷突破短板,也需要“云經濟”相關產業不斷提升標準化、安全性和合規性水平,以確保用戶敢用、能用、愛用。

【摘要】“云經濟”被偶然引爆的背后有著必然的原因,包括我國長期的政策引導、信息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進步,以及云計算產業鏈的發展完善等。同時,“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不僅需要芯片產業和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等硬件產業不斷突破短板,也需要“云經濟”相關產業不斷提升標準化、安全性和合規性水平,以確保用戶敢用、能用、愛用。

【關鍵詞】“云經濟” 云計算 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 【中圖分類號】D669 【文獻標識碼】A

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既打亂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引爆了“云經濟”“云辦公”“云開學”“云醫療”“云調解”“云招商”“云蹦迪”……各種“云”概念層出不窮,以加速度全面撲進了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領域,催生了一批新業態新模式,預示著“云”時代的全面來臨。雖然各種“云”概念層出不窮,但學術界和業界尚未對“云經濟”形成明確統一的定義。自2006年“云計算”被正式提出以來,涉及“云”的商業活動和技術一直不斷動態演進,“云經濟”也不僅僅停留在與云技術直接相關的經濟活動,而已經延伸為以云計算為主要技術支撐的經濟形態,涉及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近年來,云計算技術在我國得到迅速推廣,“云經濟”早已悄然崛起,正如“云上課”不過是在線教育的大范圍普及,而“云逛街”也只是電商直播購物的別稱。“云經濟”的瞬間引爆背后有著深厚的政策、產業和技術背景。

“云經濟”全面來臨的必然性

第一,我國政府強有力的政策推動為引爆“云經濟”奠定了堅實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對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等作出了重要部署(見表1)。截至2019年,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已達4300億元,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云計算服務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對新一代信息產業發展的帶動效應顯著增強。

近年來,地方政府把推動企業上云作為促進企業轉型升級、發展云計算產業、推進云計算應用的重要切入點,不斷出臺政策推動企業上云,有力促進了各地云計算的快速發展。2017年4月,浙江省率先提出“十萬企業上云”行動,此后內蒙古、山東、江蘇、上海、廣東等多個省市也不斷加大對企業上云的支持力度。各地云計算政策規劃到2020年新增上云企業100余萬家,主要集中在浙江、廣東及山東等地區,其中僅浙江省就提出了40萬家的規劃目標。

與“云經濟”密切相關的信息化、數字經濟、“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領域一直是我國發展戰略和規劃的重要議題。這些政策以系統性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為引領,以部級專項規劃、區域規劃、地方規劃、年度計劃等為支撐,形成了全面協同發展的規劃體系,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協同性和延續性。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不斷深入,從消費領域到生產領域,再到公共服務領域,乃至民生領域,“云經濟”已經進入中國的各行各業。在技術領域,高性能計算機、網絡通信設備、智能終端、應用軟件等不斷取得突破,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領域形成了一批領軍企業。智能制造領域,率先提出云制造的理論,智能制造關鍵技術裝備實現重要突破。智慧醫療領域正大力發展智能醫療、服務遠程醫療的模式。因此,“云經濟”引爆也必然是一個時間問題。

第二,我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為引爆“云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是新一代高速光纖網絡不斷完善。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100M以上寬帶接入用戶規模達3.84億戶,占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的85.4%。二是基本建成先進泛在的無線寬帶網。我國已擁有全球最大的4G網絡,正穩步推進5G網絡建設。2019年通信業統計公報顯示,該年我國移動電話基站總數達841萬個,其中4G基站總數達到544萬個,占基站總數的64.7%。4G用戶全年凈增1.17億戶,總數達到12.8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的80.1%。5G正式商用后,5G用戶規模與網絡覆蓋范圍同步快速擴大。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5G基站數超13萬個,用戶規模以每月新增百萬用戶的速度擴張。三是寬帶網絡提速降費有效推動了移動互聯網普及。自2018年取消流量漫游費、移動網絡流量資費降低30%后,2019年中小企業寬帶平均資費再降低15%,移動網絡流量平均資費再降低20%以上,有效推動了互聯網用戶規模的擴大。

第三,我國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為引爆“云經濟”提供了強大動能。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1.3萬億元,增長20.9%,占GDP 34.8%;吸納就業1.91億人,占當年總就業人數的24.6%,同比增長11.5%,顯著高于同期全國總就業規模增速。“云經濟”作為數字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獲得了長足發展。2018年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達到962.8 億元,主要用戶從互聯網行業向交通、物流、金融、電信、政府等領域擴散,各行業企業上云率增至40%左右。在網絡游戲產業,云服務被廣泛應用于游戲的運算、支付、數據存儲、后臺管理等環節,基于云端平臺的“云游戲”還顯著降低了用戶對顯卡、CPU等設備的要求,大大提升了用戶體驗,2019年我國移動游戲銷售收入達到1581.1億元,預計2020年移動游戲的銷售收入將突破2000億元。在網絡直播產業,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直播用戶規模達5.6億,真人秀直播、體育直播、游戲直播、演唱會直播等都實現了較快增長,電商平臺積極吸引主播入駐,“云逛街”市場不斷壯大,2019年天貓淘寶雙十一主會場的全天直播成交額就將近200億元,約占雙十一總交易額的7.5%;在遠程辦公領域,我國移動辦公市場規模逐年上升,2019年移動辦公市場規模達288億元,此次疫情期間,“云復工”企業規模超過1800萬家,涉及“云復工”人員超過3億,預計2020年市場規模將達到375億元,增長率高達30%;在線教育產業,“線上名師授課+線下實時輔導”相結合的教學方式不斷普及,以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為基礎的“AI+教育”已成為各大在線教育平臺的重要產品,預計2020年用戶規模將進一步上升至3.09億人,市場規模達到4538億元。

第四,我國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產業高速發展為引爆“云經濟”提供了重要保障。大數據產業是對數量巨大、來源分散、格式多樣的數據進行采集、存儲和關聯分析,從中發現新知識、創造新價值、提升新能力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服務業態。“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加快政府數據開放共享,統籌布局建設國家大數據平臺、數據中心等基礎設施,深化大數據在各行業的創新應用,加快完善大數據產業鏈,促進大數據產業健康發展的要求。隨著國家大數據戰略的加速落地,我國大數據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2019年,大數據在教育、交通、能源、大健康、金融等領域的融合應用不斷深化,我國大數據產業規模達到8500億元,同比增長41.7%,成為推動“云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將重構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各環節,形成從宏觀到微觀各領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2015年以來,我國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促進新一代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等規劃,人工智能發展獲得了利好環境,人工智能市場規模逐年攀升。2018年中國人工智能市場規模約為339億元,增長率達到56.2%。數據研究分析機構IDC預測,未來五年我國人工智能市場復合增長率將達到44.9%,人工智能產業迎來高速發展機遇期。

第五,我國云計算產業鏈發展為引爆“云經濟”提供根本動力。隨著電子信息產業和云計算產業的發展,我國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云計算市場之一。芯片是云計算上游產業鏈最核心的部分,我國在該產業的市場規模和技術水平都在不斷提高。市場份額方面,2018年國內本土芯片設計銷售總額突破2500億元,同比增長32.4%。產業規模方面,2018年全國共有1698家芯片設計企業,涌現出華為海思、清華紫光展銳、中興微電子等一批本土領軍企業。我國芯片產業規模從2015年的3609.8億元提升至2019年的7591.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22.9%,技術水平顯著提升,有力推動了云計算產業發展。信息技術基礎設備處于云計算產業鏈中游,國內企業近年來投入大量研發資源,開展自主可控技術研發。目前,除核心芯片之外,我國服務器零部件國產化率已經超過60%,基于華為鯤鵬芯片的泰山服務器、基于天津飛騰芯片和成都申威芯片的服務器都已進入政府集中采購名單,有效帶動了國內云計算相關市場的發展。處于云計算產業下游的云生態發展迅速,涌現出阿里云、騰訊云、天翼云、金山云、華為云等一批云計算中堅企業。2019年企業從基礎設施上云和大數據上云,走向云上中臺和云上智能,云計算和產業結合應用能力不斷提升,傳統信息技術向云計算全面轉移。從基礎設施到應用,政府客戶和企業正在全面向云上遷移,對云計算的采用程度越來越深,大中型企業從自建私有云和單一云到采用公有云、混合云、多云,預計到2023 年我國政府和大型企業上云率將超過60%。云計算技術的不斷進步,相關信息技術基礎設備國產化比例持續提升,以及云生態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都為引爆“云經濟”提供了強大動力。

“云經濟”發展仍需克服的挑戰

“芯臟病”仍然是最大挑戰。芯片產業是整個信息產業的核心部件和基石,但一直是我國科技發展的軟肋。在云計算領域,芯片產業處于云計算產業鏈的上游,芯片的自主可控能力直接影響著云計算產業的自主可控水平。在我國云計算市場主要云服務提供商的計算、網絡和存儲資源中,絕大多數設備的芯片來自于國外企業。隨著國際競爭局勢日趨復雜,貿易摩擦不斷加劇,整體上看,我國云計算產業上游芯片的自主研發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仍需要大力推進計算芯片的自主研發進程,持續提升我國芯片的自主可控能力,才能保證國家和“云經濟”的安全穩定發展。

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普及是重大“瓶頸”。構建高速、移動、安全的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是實現信息網絡技術廣泛運用,形成萬物互聯、人機交互、天地一體的網絡空間的核心和關鍵。超高速光纖網絡、5G、IPv6、云計算、物聯網、車聯網等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尚處于起步階段,未來仍需要大規模建設。2019年,我國開始穩步推進“雙G雙提”工作,推動固定寬帶和移動寬帶雙雙邁入千兆時代。但是,建設新一代超高速光纖網絡和5G網絡仍然任重道遠。截至2019年底,全國1000M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聯網寬帶用戶達87萬戶,僅占固定寬帶用戶總數的0.02%。5G正式商用后,我國5G用戶規模與網絡覆蓋范圍同步快速擴大,但覆蓋范圍主要在大城市的室外重點區域。截至2019年底,我國5G基站數超13萬個,5G手機出貨量1376.9萬部。同時,5G網絡建設面臨建網成本高、運維成本高、選址成本高、改造流程復雜等難題,都影響著5G網絡的建設進度。另外,我國下一代互聯網建設也處于起步階段。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的發展直接關系到“云經濟”的走勢。目前直播教育的痛點多為畫面不流暢、內容延遲、缺乏場景化、交流互動少等,這都是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未能滿足“云經濟”發展需求的集中體現。

標準化、安全性和合規性是影響“云經濟”發展的內在挑戰。云計算標準建設對云計算產業和“云經濟”的規范化、規模化、產業化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早在2012年,我國就成立了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云計算標準工作組,負責全國云計算標準化工作。2015年,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云計算綜合標準化體系建設指南》,旨在加快推進云計算標準化工作,提升標準對構建云計算生態系統和云計算產業發展起支撐作用。雖然我國已制定了多項云計算領域國家標準,技術格局已經基本成型,但是關于云計算產業服務和應用的落地實踐標準尚未建立,盡快研討和制定混合云、多云管理、企業上云等多個應用服務領域的標準變得日益迫切。此外,現階段制約我國云計算產業發展和應用的最普遍、最核心的內在因素是云計算的安全性和數據私密性保護。IDC 等研究機構的調研顯示,缺乏安全的信任度是阻礙中國行業用戶上云、用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加快研究完善“云經濟”環境下個人和企業信息保護、網絡信息安全相關法規與制度,制定信息收集、存儲、轉移、刪除、跨境流動等管理規則,制定云計算產業的相關法律,從法律上保障上云用戶敢用、能用、愛用,才能推動我國“云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作者為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經濟技術研究院研究員、經社處副處長)

【參考文獻】

①[美]喬·韋曼著、賽迪研究院專家組譯:《云經濟學:企業云計算戰略與布局》,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4年。

②蘇曉瓊、華新紅:《推進互聯網與各領域深度融合“互聯網+”行動計劃總體戰略研究階段性成果在肥發布》,《合肥日報》,2019年12月20日。

責編/賈娜 美編/宋揚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張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