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當代青年的自我認同與價值引領

核心提示: 當今社會,網絡“曬文化”折射出當代青年的多樣圖景,一方面“曬文化”有利于青年個體自我釋放、疏解壓力,有利于知識傳播;另一方面青年受到其中負面內容影響,較易產生價值觀迷失等現象。因此,網絡“曬文化”應做到“虛實有度”,應牢牢把握虛擬的度、內容的度、以及理念的度。

【摘要】當今社會,網絡“曬文化”折射出當代青年的多樣圖景,一方面“曬文化”有利于青年個體自我釋放、疏解壓力,有利于知識傳播;另一方面青年受到其中負面內容影響,較易產生價值觀迷失等現象。因此,網絡“曬文化”應做到“虛實有度”,應牢牢把握虛擬的度、內容的度、以及理念的度。

【關鍵詞】網絡 “曬文化” 青年 思想教育 【中圖分類號】D669.5 【文獻標識碼】A

在新媒體發展的帶動下,原有的文化傳播環境發生了變化,“曬文化”應勢而生。“曬文化”是一種新型文化現象,它是指個體以自媒體為主要媒介,將自己的生活日常、態度心情通過網絡分享給他人,與人共享自己生活體驗和情緒感受的文化心理和行為。“曬文化”也是當代青年自我表征的一種常見方式,從而成為青年人個性、思想、自由、愿景、理想等多個方面的集聚體。同時,“曬文化”利用價值導向、符號控制以及自我表達機制,改變著青年一代的認知、交往以及生活形式,也暴露出精神擱淺、自我認同與集體記憶的焦慮。對于“曬文化”,我們應辯證看待,結合“曬文化”的“雙刃劍”特征,做好“曬文化”的監管工作。

網絡“曬文化”折射當代青年的多樣圖景

空間交融。“曬文化”作為青年一代的開放型文化,并非孤芳自賞的產物。在“曬”的同時,可以了解到家人、朋友、同學的生活狀況。狹小的青年空間很多都是通過“曬”的方式進行交融,所以它是連結青年群體的虛擬世界。在連結中,青年期待“曬”出個性,“曬”出認同感。“曬”逐漸成為青年完善自身的方式,如:借助“美圖秀秀”,青年獲得了更多自信。“曬”被賦予了鮮明個性的特征,透過視覺展現著自身機能。“曬文化”除了身體感知和自我認同,還有強烈的內在情感。青年通過自媒體抒發心情,串聯小事并抒發情感,這種“曬”也是尋求情感認同,希望得到心理慰藉。但青年在“曬文化”時,雖然情感與身體得到了自我認同,但很容易走向過度修飾和泛化當中,“情感濫觴”與“照騙”就是“曬文化”過猶不及的代表。

他者賦義。“曬”行為給青年提供了表現自我、張揚個性的場地,“曬文化”帶有“我的青春我做主”的隱喻。在空間交融與時間記憶中,青年實現“完美主義”的主體建構,而恰巧這種自我建構正是他者賦義的重要體現,青年人盡力塑造的完美僅僅是別人眼中的完美,通過虛擬場景獲得的完型自我。“曬”無疑是透過自媒體塑造理想自我,通過自我建構趨近他者。“曬文化”源于“我文化”,通過大眾傳播變成“他文化”。通過“曬文化”為主體賦予意義,塑造出相對完美的自我。“曬文化”的建構主體在朋友圈的分享與互動中,為他者展示賦予了意義。青年的“曬”是以他人為原型的,比如說,在“曬”心情時會屏蔽部分人,不想讓所有人都看到,由此可見,青年人面對不同群體時表現出不同的態度與心情,這是他者賦義的多維度表現,是為了他人眼光而修飾之后的擬像。

時間記憶。青年“曬文化”作為一種自發型文化,看似“曬”吃喝玩樂,其實是在“曬”回憶與青春。面對生活與學習壓力,青年在感官體驗中對逐漸遠去的青春只能懷念。微信朋友圈中的“曬”實質上是某段時光的定格,圖像與配文都是青春的凝聚。在時間的年輪中,“曬文化”記錄著成長的印記,對青春進行回憶和反思之余,展開青春敘事。在泛娛樂化的時代,“曬文化”給青年帶來多樣的感官享受與體驗,同時也給青年帶來了憧憬與向往。但也應注意到,如果娛樂缺少精神支撐,以“價值空場”進行“曬”,這樣的青春故事就會失去靈魂。

網絡“曬文化”的“雙刃劍”特征

有“利”的一面,網絡“曬文化”有助于緩解個人壓力。當前,互聯網在我國已經走進千家萬戶,隨著自媒體的出現,群眾開始成為信息發布者,不僅豐富了信息面,也達到了放飛自我的目的。對曬客而言,“曬”彌補了內心的缺陷,獲得了被關注的滿足感。對看客而言,通過看帖,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與窺探心理,如抖音平臺、微博平臺,諸多公眾樂于觀看他人分享,通過分享了解到世界不同的事物,既能降壓,也能放松心情。另一方面,網絡“曬文化”有助于知識傳播。網絡“曬文化”秉承著共享的精神,曬客更樂于將自己的心境、經歷、收獲在網絡中進行分享,其中不乏極具營養、有助成長的內容,比如,讀書分享、語言教學、美食制作教程、生活小貼士等,既有著相應的知識屬性,又生動有趣,極大程度激發了社會公眾的學習興趣,讓知識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在網絡“曬文化”中,曬客通過分享獲得點贊和評論,增加了分享的動力,看客通過觀看和學習,掌握了更為多元的知識,兩者都分別獲得了進步。

有“害”一面,“曬”文化當中并非所有內容都是積極向上,曬客將自己的喜歡的內容進行分享,其中蘊藏著曬客自己的價值觀,一旦看客對曬客的內容產生認可,自身的價值觀也會受其影響,發生變化。同時,“曬”文化沒有固定規則,是一種極為自由的表達,甚至是一種戲劇性的表達,有的沒有邊際的語言和嬉笑怒罵,拆解了語言的優雅與神圣。時間一長,會讓青年沉溺在小天地無法自拔,過分關注“及時滿足”,忽略了學習與工作的價值。外加消費主義和個體主義的綜合影響,個體關注的是利益得失,很容易忽略集體與社會利益,帶來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網絡“曬”文化或給社會發展帶來負面影響,比如網絡“曬”文化中所傳播的消極內容、低俗內容,等等。如朋友圈內滿是抱怨批判的消極內容,可能會給朋友帶來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還有一些“曬客”以分享低俗的不雅的內容來吸引眼球,牟取利潤。由于自媒體的受眾面廣,外加多級傳播形式,負面內容由個人覆蓋到多人,這類內容的傳播容易給社會,尤其給青少年帶來極大的不良影響。

網絡“曬文化”要有“度”

一是網絡“曬文化”應把握虛擬的“度”,從虛擬回歸現實。隨著網絡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虛擬和現實的界限開始模糊,尤其是諸多青少年,有的經常沉迷于網絡甚至難以分辨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時常將虛擬世界中的思維和價值觀應用于現實生活,自然會四處碰壁。在自媒體的影響下,“曬文化”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看客、曬客錯將虛構看成真實,多數看客長期觀看曬客展示的內容,將自己代入到相應的情境之中,無法認清真實的自我和世界。社交媒介作為交流工具,簡短、微小的交流片段并非真實交談,修飾過多的信息達不到了解效果。因此,我們不能沉溺網絡,要在現實中多和親朋面對面交流,結合交談者的語言體態、語氣態度,精確、全面地判斷一個人,認識一個人。

二是網絡“曬文化”應把握內容的“度”,從淺表回歸深層。曬客要主動自我規范,以積極的內容為主,才能走向積極的一面。尤其是自媒體時代,無底線只會進入無人管控的“叢林地帶”,所以曬客要不斷提高修養,提高“曬”的內容的價值,并且時刻提醒朋友,共同營造積極的網絡空間。增強“曬文化”的網絡監管。企業與主管部門應當形成密切合作的機制,避免“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局面,從制度上對青年“曬”的方式與內容進行規范,讓“曬文化”擁有正確的導向。因此,在生活中,要深入青年喜好,推送青年感興趣的話題,通過網絡技術,及時消除不良信息。

三是網絡“曬文化”應把握理念的“度”,從泛化回歸主流。一方面,堅定主流價值觀。“曬文化”作為隱性文化,應該加以引導,對于青少年也應加強教育,需要整合教育案例,深化教育方式與途徑,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曬文化”的融合,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有效性與針對性。通過“曬”正能量,提升青年一代的精神面貌與思想境界。另一方面,創新途徑加以引導。思想道德教育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是青少年的必修課。要用青年一代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思想,提高青少年的參與度和積極性,在線上線下引導的基礎上,深化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如:可以對青少年網民有針對性地推送一些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意義又不失趣味性的短視頻、網絡漫畫等,讓青少年在文化共享中感受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文化認同,增強民族凝聚力。

(作者分別為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

【參考文獻】

①王莉霞、相親親:《“曬文化”現象與青年休閑行為》,《當代青年研究》,2016年第6期。

責編/谷漩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責任編輯:張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