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基礎教育不斷深化改革,基本的價值導向就是公平。北京通過集團化、學區制來推進教育公平、均衡。北京的顯著特點是公辦教育為主,尤其是大學附中、百年老校和品牌校特別多。那么,如何發揮這些名校的作用來形成優質資源的擴大和輻射,從而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和老百姓的滿意度問題?這一直是北京市政府、北京市教委工作謀劃的工作重點。
可喜的是,在這些名校當中,有一大批擁有教育情懷和使命擔當的名校長主動承擔擴大優質教育均衡發展的責任,這也是北京持續推動教育集團化發展的最大優勢。北京在基礎教育方面是如何用集團化來解決公平化發展的問題呢?我們通過首都師大附中教育集團的辦學實踐與探索已經充分看到了滿意的答案。
首都師大附中教育集團到底給了我們什么啟示呢?我認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階段性地回答了這幾個問題。
首先,關于教育集團的“兌水”問題。我覺得“兌水”的問題是一個機械問題,是具有共享性和復雜性的,而不是消耗性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講,輻射面越大,它的力量越強而不是越弱。我們看到,首都師大附中教育集團沈杰校長帶領的團隊給我們做出了一個非常好的回答,集團化發展能夠擴大優質資源,是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當然,引領的龍頭學校怎么才能保證活力?所以有個“科學賦能”的問題。首都師大附中教育集團給我們的第二個經驗就是首都師大附中作為龍頭校的這杯“茶”在不斷生產新茶。要想這杯茶不淡,就要不斷加入新茶,新茶的保障源頭就是首都師范大學。一方面我們要走理念引領文化共同發展的道路,另一方面我們要走龍頭學校有更高賦能的資源來涵養各分校協同發展的道路。這兩條加在一起,就能夠解決不稀釋、不兌水的問題。
其次,關于集團內各校會不會同質化的問題。教育是培養人的,它不是一個工廠,也不是一個簡單的機械。如果它的共性和個性沒處理好,自然不是好的教育,自然也很難培養出有個性多樣化的人才,首都師大附中教育集團把這個問題處理得很好。集團內每所學校的文化理念和育人價值得到了較好的統一。同時,在實施路徑上,又得到了很好的多樣化保障。
第三,關于集團化會不會封閉化、僵化的問題。一直以來,北京在研究教育集團化發展的時候,就提出集團化初心是讓資源越來越均衡,越來越優質,而不是要變成一所學校。所以集團化最終要解決的目標是讓每一所學校都辦好。集團化是手段,不是一個固定的、固化的形態,它是學校發展的“孵化器”。我們不能把集團化的架構本身當成一種固化的形態,集團化本身要帶動每一所學校發展,讓每所學校都辦好這是根本目標。欣慰的是,首都師大附中教育集團在這些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詮釋和表率。
在大力推進首都基礎教育不斷深化改革的進程中,首都師大附中教育集團不辱使命,為了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通過十來年的辦學實踐,為首都基礎教育的優質均衡發展,特別是教育公平做出了重大貢獻,為北京基礎教育改革創造了鮮活的經驗。下一步,我們將為北京集團化的改革搭建更多的平臺,共同推進、研究、總結我們在這些年的改革中形成的豐富多彩的經驗,從而持續推動教育集團化高質量發展。
(作者為北京市教委副巡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