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實可靠的農村基層財務會計信息,不僅可以提供支撐鄉村經濟發展的有用信息,還可以真實反映鄉村經濟發展現狀、維護農村穩定,是推動鄉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但目前我國農村基層財務工作還不完善,呈現出多頭管理、會計制度建設滯后、會計管理工作規范性缺失、會計隊伍素質不高等問題,需多措并舉促進基層財務工作逐步完善,助力鄉村經濟發展。
【關鍵詞】鄉村經濟 基層 財務工作 【中圖分類號】F812 【文獻標識碼】A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問題,農業強不強,農村美不美,農民富不富,決定著億萬農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決定著我國全面小康社會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突出的短板在“三農”。農村基層財務管理在“三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農村經濟的發展和涉農資金的增加,村級基層財務管理工作的任務加重,對相關財務人員的要求提高。如何更好地加強農村財務管理,使農村的資金、資產和資源得到優化而高效的利用,完善農村財務管理顯得十分必要。
基層財務工作對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會計有兩大主要目標,一是為會計報表使用者提供決策所需的有用信息,二是評價管理層的受托責任。因此,真實可靠的農村基層財務會計信息不僅可以提供支撐鄉村經濟發展的有用信息,還可以真實反映鄉村經濟發展現狀、維護農村穩定,是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抓手。
首先,農村基層財務工作是促進農村和諧穩定的前提。做好農村基層財務管理工作,逐步健全以財務公開為重點的村務公開制度,實行民主決策,保障農民的監督權,不僅有利于發揮農民的積極性,還可以使農民在農村基層建設中合理表達利益訴求,解決利益矛盾,從而促進農村和諧穩定。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農村公開的財務內容往往避重就輕,或選擇專業經濟術語,使得農民難以了解真實財務狀況。
其次,農村基層財務工作是推動農村改革發展的動力。為促進質量興農、綠色興農,發展壯大鄉村產業,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國家出臺多項強農惠農政策,涉及農業生產發展和流通、農業資源保護利用、農田建設、農業科技人才支撐、農業防災減災、鄉村建設等多個方面,這些農村補貼形式直觀地在農村基層財務管理中得以體現,做好農村基層財務管理,如實列支財務費用,關乎國家政策在農村的落地情況,關乎農村經濟發展。
再次,農村基層財務事關農民切身利益保障。近年來,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發展壯大和國家對農村投資項目的大幅增加,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控制和支配的資金大幅增加,經營方式多種多樣,財務行為日趨復雜,不少地方出現了“糊涂賬”。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認識不到位。如一些農村基層會計隊伍不穩定,業務水平低。財務手續不完善,報賬不及時,“糊涂賬”嚴重。還存在財務公開制度執行不嚴、專項資金管理不善等問題。為此,要把保障農民利益作為落腳點,從農民普遍關心和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入手,嚴格把好財務關。
目前我國農村基層財務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面貌煥然一新,我國農村基層會計工作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是由于歷史原因,我國農村基層財務工作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多頭管理,管理體制不明。2008年農業部頒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和完善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委托代理的意見》,其中規定,“由農業部門牽頭規范和完善村級會計委托代理制度”。隨后農業部、監察部頒布關于《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財務公開規定》的通知,規定縣級以上農村經營管理部門和鄉(鎮)黨委、政府行使指導和監督職責。2017年11月施行的修訂后《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以下簡稱《會計法》)規定,“國務院財政部門主管全國的會計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財政部門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的會計工作”。這一規定從法律上明確了財政部門對農村會計工作的管理權。從法律效力的層級來看,《會計法》要高于農業農村部的部門規章,但在農村基層財務會計實務操作中,農村基層會計工作多由鄉鎮經管站指導與管理。這種多頭領導的體制造成了農村基層會計工作協調困難和專業性不強等問題,不利于農村基層會計工作的正常開展。
二是會計制度建設滯后,難以應對復雜的農村會計環境。《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制度》(以下簡稱《會計制度》)自頒布實施以來,仍未得到修訂完善。隨著中央對農村投入的不斷增加,農村土地“三權分置”制度的不斷推進,農業經營主體日益多元化,農村多種所有制經濟蓬勃發展,這些都給農村會計核算提出了新的挑戰。既有的《會計制度》在實務操作中逐漸暴露出諸如總賬科目不適用、二級科目欠詳細等弊端,客觀上已難以應對目前日益復雜的農村會計環境。2017年修訂的《會計法》規定,國家實行統一的會計制度,并由國務院財政部門制定。鑒于農村會計工作的特殊性,迫切需要明確的制度層面的指導。
三是會計工作方法落后,會計管理工作規范性缺失。調查發現,目前很多農村地區的基層會計工作主要還是采用傳統手工記賬方式,不僅造成財務工作實效性差、準確性不足、效率低下,還容易造成會計資料遺失、任意篡改會計記錄、貪污腐敗等問題,不利于編制真實可靠的會計報表和財務報告,難以提供真實可靠的決策信息和客觀評價基層管理人員的受托責任。很多農村地區的基層會計管理工作規范性不足,具有較強的隨意性,有的甚至嚴重違反財務管理工作相關法律法規和規定,難以起到應有的核算和監督作用。
四是會計隊伍素質不高,專業性不足。村級財務管理工作具有專業性和技術性,財務人員需要了解和掌握相關的財務管理知識和有關法律法規,因此對于財務管理人員的素質有著較高要求。做好會計工作,核心要素是人才。近來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青年不斷涌入城市尋找發展機會,造成農村的人口結構大多以婦女、兒童和老年人為主。具備專業知識的會計人才不足,臨時聘用人員、身兼數職的會計人員屢見不鮮。會計面臨的環境日新月異,會計知識更新的速度也越來越快,但是由于文化程度偏低、缺乏財會專業知識、不重視繼續教育等原因,部分農村基層會計人員專業能力難以勝任農村會計工作的需要,直接影響著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
完善基層財務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建立權責分明的管理體制。考慮到目前農村基層會計工作由鄉鎮經管站管理的實際情況,應將農村基層會計的管理和服務職能從鄉鎮經管站中剝離出來,移交鄉鎮財政所管理,業務上由歸屬縣財政部門領導。同時鑒于農村基層財務管理工作涉及不同的部門,探索建立以財政部門為主導、各有關職能部門在職責范圍內參與的管理體制,為鄉村經濟發展奠定權責分明的制度基礎。
制定科學可行的會計制度。隨著鄉村經濟的發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深度和廣度不斷增加,農村基層財務工作面臨更大的壓力,應在《會計法》的引領下,結合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對《會計制度》進行必要的修訂,以切實加強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會計工作,規范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核算工作。
積極推進農村會計信息化建設。隨著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云計算為代表的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會計信息化得以快速普及。借助信息技術,不僅可以提高會計工作效率,強化農村資金管理,還可以提高財務透明度,減少財務舞弊現象發生。因此,應高度重視農村會計信息化工作,增加農村會計信息化基礎設施投入,加強農村會計信息化培訓工作,切實提高農村會計信息化工作實效。
著力提升農村基層會計人才素質。首先,扎實推進農村財務工作人員的職業化建設。建立和完善農村會計人員的準入機制、聘任制度、薪酬制度,推進農村基層財務工作人員隊伍的職業化進程。其次,健全和完善培訓制度。會計工作的專業性和會計知識的不斷演進,要求會計工作人員持續學習,因此應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建立和完善制度化、系統化和常態化的農村基層會計人員培訓制度,切實提高農村基層財務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
社會經濟發展環境決定了會計的發展,會計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經濟的發展。認認真真、扎扎實實做好農村基層財務工作,以農村基層財務工作為主要抓手,切實發揮農村基層財務工作的核算和監督職能,將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作者為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主任、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王瑩:《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農村會計體制建設研究》,《財會通訊》,2019年第9期。
責編/賈娜 美編/陳琳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