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學院院長,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殷德生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快數字經濟發展,推進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二季度我國經濟增長由負轉正,主要指標恢復性增長,經濟運行穩步復蘇,民生保障領域和新動能領域保持較快增長,這不僅顯示出我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而且催生了在線新經濟等新模式新業態的逆勢增長。
在線新經濟作為新的經濟模式,是數字經濟的主要形式,疫情期間,在線經濟等新經濟形勢展現出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目前,依托數字化經濟平臺和在線經濟企業,在線新經濟正在加速向各類經濟業態擴展,以及線上與線下經濟活動的融合。
“在線新經濟”逆勢增長的邏輯
借助人工智能、5G、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等智能交互技術,在線新經濟在生產、服務等眾多領域改造著企業的組織形式、經營模式和價值創造過程。在線新經濟遵循著規模報酬遞增的邏輯,具體表現在規模經濟、范圍經濟以及外部經濟等效應上,其不僅以大規模市場需求為基礎,而且具有柔性生產以及滿足個性化需求的功能,注重價值鏈管理思維和市場適應性原則。
在線新經濟之所以成為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其邏輯在于規模報酬遞增。龐大的市場規模是規模報酬遞增實現的必要條件。與新增長理論注重知識要素的作用相比,在線新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就是數據要素。數據要素和知識技術要素一樣,不僅可以被重復使用,而且還能被多人同時使用,從而導致同樣收益的情況下成本不斷下降甚至無成本,產生規模報酬遞增效應。
“新基建”助推在線新經濟發展升級
在線新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是新一代通信技術及其應用平臺,其適應和推動著產業鏈數字化的趨勢。這類基礎設施主要包括市場交易設施和創新技術設施。目前,對在線新經濟發展形成強有力支撐的就是5G技術及其應用的配套設施建設。在線新經濟技術的核心源于數據要素,同時其又是數據資源的創造者。5G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云計算和所有基于互聯網的服務正在加速推動著全球產業鏈的數字化進程。
目前,我國實施的“新基建”正是面向未來的新一代信息科技變革,助推在線新經濟的發展和升級,為數字化產業鏈布局提供支撐。在其所涉及的領域中,5G、大數據中心、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技術基礎設施建設占主導。2018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2019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提出“加強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2020年1月3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要“出臺信息網絡等新型基礎設施投資支持政策,推進智能、綠色制造”。不少地區在去年就開始布局5G網絡設施建設。從全國來看,在線新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不僅加快了速度而且還各有側重。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廣州和深圳側重于5G硬件設施建設,京津冀城市群的龍頭城市北京在人工智能、云計算技術設施建設上相對突出,長三角城市圈的龍頭城市上海在5G技術應用場景、工業互聯網領域和產業數字化融合上顯現出優勢。
與5G技術一樣,區塊鏈技術也屬于在線新經濟發展的“通用技術”,幾乎能被各類行業所應用。隨著區塊鏈技術在電商零售領域的應用創新,不僅創造了天貓“雙11”交易額奇跡,而且為在線新經濟的突破性增長提供解決方案,尤其是數據要素的信用問題、隱私問題和安全問題等。
基于5G和區塊鏈技術的“新基建”的初衷更多的是中長期效應,激發以信息化、智能化為特征的在線新經濟的動能,消除新技術大范圍應用和數字經濟所需基礎條件的缺口,其兼備了短期拉動投資需求且長期構筑經濟新動能的顯著特征。根據《中國5G經濟報告2020》,我國5G產業的投資將有著高達6倍的產出溢出效應,這種溢出效應就是依靠在線新經濟的規模報酬遞增效應體現出來的,注重網絡外部性、規模經濟等市場原則和新經濟產業布局的協調性和引領性。因此,在線新經濟集聚于市場規模較大的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區域。
“在線新經濟”蓬勃發展離不開一流的營商環境和規制體系
在線新經濟既具有規模報酬遞增性質,其廠商又面臨著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規模經濟成為在線新經濟比較優勢的重要來源。數據要素的非競爭性使得其不同于其他要素,這要求政府要構建與在線新經濟相適應的制度供給體系和營商環境。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和經濟形態,在線新經濟在技術上也許并不是問題,制度供給及其效率是在線新經濟蓬勃發展的內在要求。
在制度供給方式上,不能拘泥于傳統經濟模式,以免對在線新經濟發展形成“桎梏”。營造一流的營商環境和規制體系,目的是為在線新經濟發展提供清晰有效的制度規范,同時對擾亂線上市場行為的懲罰予以明晰。因此,政府在制度供給時可考慮在線新經濟的驅動因素、數據要素和數字化平臺、信息和數據密集的特征,重新審視已有制度框架的合理性,創新規制模式和機制,為在線新經濟的發展創造有利的制度環境。從宏觀調控手段上看,在稅收政策、財政扶持、金融支持、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創造有利的環境,減少競爭中的政策壁壘。從微觀規制手段上看,消除智能交互技術跨界融合創新的障礙,構建5G和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實踐區和生態鏈的支持體系,為在線新經濟企業的品牌網絡營銷提供平臺,為企業的研發融資和風險投資提供多元化渠道。從營商環境上看,一方面加強諸如大數據中心等數據要素共享網絡建設,另一方面完善“一網通辦”“證照分離”和“一網統管”等公共服務體系。
目前,我國制造業的數字化程度比服務業的數字化程度要高,產業鏈數字化融合程度正加速提升。數據要素的跨境流動和在線新經濟國際競爭力的提升也要依賴于政府的制度供給,因此,尤其要注重數字經濟與數字貿易規則的制定。
原文責編/銀冰瑤
中國經濟大家談系列稿件
經濟大家談 | 無接觸經濟有望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的一個長期風口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一)
經濟大家談 | 對“十四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趨勢的基本判斷(之二)
經濟大家談 | 堅定用新發展理念引領“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全局
經濟大家談 | 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建設是新時代對外開放思想的偉大踐行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