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和世界經濟都產生了巨大沖擊。面對復雜局面,保持戰略定力,化危為機,奪取常態化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是當前的首要任務。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疫當前,百業艱難,但危中有機,唯創新者勝。”溧水區曾是南京發展的薄弱之地,近年來卻異軍突起,走在全市高質量發展的前列。今年上半年,全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外貿進出口總額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均居全市首位。溧水區能夠不斷取得良好發展成績,至關重要的一點便是堅持“唯創新者勝”的科學思想。
創新理念,搶抓發展機遇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只有打破慣性思維,摒棄不合時宜的舊觀念,在充分認清自身條件的基礎上敢于改革創新,才能打開工作的新局面。
十多年前,為快速發展經濟,溧水區曾大力發展化工產業,雖然經濟有了起色,卻破壞了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溧水人認識到,不能再走過去的老路,必須創新理念,闖出一條發展的新路。在新發展理念指引下,溧水區結合自身的生態、區位和產業優勢,精心謀劃,確定了綠色、創新、融合、集約、健康的發展新路,終于迎來了發展上的黃金期。溧水區堅決關停整治低端落后、小散亂污等企業400多家,將主導產業轉變為新能源汽車、臨空經濟、健康產業等綠色創新產業。溧水區以“健康導向,全域思維”為引領,率先探索在全域范圍內圍繞“健康”主題來發展旅游業、倒逼城市品質提升的發展路徑,開創了“旅游+健康”特色化、“旅游+產業”融合化的全新發展模式。
創新產業,提高發展質量
產業創新既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驅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能。當前,中國正處于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而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范圍內的蔓延卻使得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穩定遭到嚴峻挑戰,要克服不利因素、實現高質量發展,關鍵在于依靠科技力量推動產業創新。通過對知識、技術等要素進行整合,可以有效促進創新要素流動與深度融合,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提升既有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鏈條,創造新型產業形態,進而提升區域發展質量。
溧水區肩負著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國家臨空經濟示范區、健康江蘇實踐示范區、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寧杭合作試驗區、制造業高質量發展試驗區六大示范試驗區的重任,在以產業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上一直不遺余力。圍繞“重大項目走在省市前列”的要求,溧水區以新能源汽車、臨空經濟、大健康三大千億級產業為依托,高水平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目前,溧水區已集聚全球細分行業冠軍美國康邁、世界十大品牌意大利布雷博、世界500強的西門子、世界鋰電子領軍企業欣旺達以及A.O.史密斯等世界頂級制造企業在內的120多家外資企業;擁有金龍、長安、恒天等6家整車企業和近百家核心零部件企業,成為江蘇省內產能最大、全國有影響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同時溧水區在5G建設、氫能源汽車產業化、智能網聯汽車無人駕駛、智慧農業、空港經濟、跨境直播等前沿產業領域也均走在全省前列。
創新治理,推升發展效能
創新不只表現在科技、產業等領域,還集中表現在制度、治理等方面。科技、產業創新與制度、治理創新,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先進的科技和產業能夠為后者提供技術手段的支撐,而好的制度和治理模式則能夠為前者提供更好的環境。
近年來,溧水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各項成績,與制度建設、治理模式的改革創新是密不可分的。為了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投資、營商環境,更好地推動招商引資和產業升級,溧水區不斷創新治理模式,專門出臺了關心關愛企業家十條措施,制定政商交往正面清單、負面清單,對誠信守法企業一律實施免檢、容錯糾錯,為A類企業開辟綠色通道;同時,傾力打造溧水特色創新服務體系,實行“企業吹哨、部門報到”機制,特別是在行政審批上,溧水區率先在國內實現“1230”改革目標,目前正在進一步優化業務流程,力爭早日邁上“1120”臺階。此外,溧水區還圍繞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引進、社區治理、鄉村治理等各方面工作加大治理模式的創新力度,有力地提升了服務質量和治理水平,贏得了創新企業和人才的高度贊賞,贏得了老百姓的普遍認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面對發展前進過程中一時的困難和問題,只要在實事求是的基礎上勇于創新、善于創新,就一定能夠闖出一條適合自身的高質量發展新路來。
(作者:陳 碩,系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東南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