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北京有著獨特的城市角色,其疫情防控直接關系到全國疫情防控的全局,從而具有特殊重要性。新發地疫情發生后,北京市憑借著前期的疫情防控經驗,采取“快準狠”的舉措,在最短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成為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樣板。北京的防控舉措兼顧了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以最快的速度果斷處置新發生疫情,且能夠隨著防疫態勢變化動態優化防疫舉措,這些都為國內外其他地區疫情防控提供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新冠肺炎 北京 常態化疫情防控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北京市從2020年6月11日在連續56天無本地新增確診病例后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到7月20日將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調整為三級,北京市快速行動、精準施策、狠抓關鍵,為常態化疫情防控提供了一個樣板。北京作為首都,又是一個有2000多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疫情防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當全國疫情趨于平緩,復工復產加緊進行時,北京新增了本地確診病例。這對于北京市的疫情防控能力是一次檢驗。北京市交上了令北京市民、全國人民滿意的答卷,彰顯了我國疫情防控抗疫的能力。北京此次用最短的時間、最快的行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無疑成為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樣板,增加了全國乃至全球人民對于長期與病毒共存并戰勝病毒、推進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協同發展的信心。
作為多重身份疊加之地,北京疫情防控具有特殊重要性
北京具有特殊的城市角色,是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擁有龐大的流動人口群體,又是國際交往中心。多重身份疊加使北京成為多重風險疊加之地,是國內外觀測我國疫情防控效果的關鍵城市,也關系疫情防控經驗的總結與優化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性。
首先,北京是國內外判斷我國疫情防控效果的重要觀測點。從國內來看,北京是首都,其疫情防控效果直接關系到黨和國家工作大局,關系全國疫情防控全局。全國的防疫工作如何開展,防疫常態化之后的措施跟進,以及防疫與復工復產復學的并舉等,都與中央政府的政策密切相關,北京在全國防疫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其重要性。從國際形勢看,疫情防控本身也是一場信息戰、輿論戰,疫情防控的輿論紛爭從未停止。而北京的實際抗疫成效則是我國疫情防控成效的最有力證據和案例。無論是國內民眾,還是國際機構、其他國家在判斷我國疫情防控成效時,北京是必選的觀測點。因此,北京疫情防控不容有失。
其次,北京疫情防控是我國前期疫情防控經驗的檢驗。年末歲初,一場猝不及防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人們的生活節奏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秩序。武漢疫情暴發時,人們對新冠病毒知之甚少,包括武漢在內的全國各地只能在摸索中前行,積累疫情防控的經驗。人們將新冠肺炎疫情看作對我國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是對我國前期各項改革舉措的一次檢驗。事實上,這次大考尚未完成。前期積累的經驗是否有效,還有哪些措施需要增補,這些都在北京疫情防控中體現出來。
最后,北京疫情防控是特大城市疫情防控的一個縮影。特大城市人口規模大、密度高、流動性強,常態化治理難度本來就很大,疫情防控則任務緊、專業性強,對特大城市來說是一次大考。城市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尤其是特大城市,在面對疫情時,可能會暴露在更大的風險之下。北京是一個典型的特大城市,人口流動性強,外防輸入、內防擴散壓力極大,疫情防控的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后果。北京作為國內特大城市的代表,其疫情防控是特大城市疫情防控的一個縮影,能否有效、快速地遏制住疫情本身對其他特大城市也是一種示范,也會產生極大的影響。
北京疫情防控做到了“快準狠”,彰顯了疫情防控的中國力量
新發地疫情發生后,北京市采取了最堅決、最果敢、最嚴格的措施,在最短的時間內快、準、狠地控制住了疫情,成為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樣板。
一是北京疫情防控反應期短,行動迅速。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吳尊友將此次北京疫情防控工作的特點概括為“快準狠”。“快”是疾控等相關部門在發現新增本地確診病例之后快速行動起來,通過流調等確定病例發生地,大面積的核酸檢測以及最嚴格的社區防控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公共危機事件具有突發性、破壞性等,事件有一個黃金反應期。錯過了黃金反應期,則可能導致危機事件的連鎖反應,甚至引發衍生危機。出現新增本地確診病例之后,首先需要開展的是流調,以追根溯源,搞清楚問題源頭所在。中國疾控中心專家迅速從物品污染、從業人員、顧客等方面入手,根據交叉信息,迅速鎖定了新發地市場并及時封堵該市場以切斷疫情的主要傳播源。而鎖定新發地只用了不到16小時,從新增病例確診到關閉新發地批發市場用時不超過兩天。同時,為了節省時間,本次疫情防控中流調與核酸檢測等同時進行。鎖定了新發地批發市場之后,對市場人員進行檢測、市場周邊11個社區封閉式管理、周邊學校停課、風險升級、大面積核酸檢測、全市中小學停課等一氣呵成,迅速找準了此輪疫情的癥結所在,切斷了病毒傳播的鏈條,為處于常態化疫情防控狀態的各個城市提供了經驗。
二是北京疫情防控以大數據為支撐,做到了精準施策。在全國疫情防控一盤棋的背景下,各地醫務人員的馳援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北京市的疫情防控也是如此,防控需要大量的醫務人員、科研工作者、社區工作者、各行各業的人員投入進來。事實上,新發地疫情發生后,北京所有社區都進入一級工作狀態。汲取前期經驗,北京市此輪疫情防控充分地發揮了大數據、信息手段等的支撐作用。武漢疫情暴發之初,信息統計是一個費時費力的工作,那時尚未啟用“健康碼”,社區內的信息統計都要靠社區工作者人工完成。而人工統計加大了人員交叉感染的風險,還存在著信息有誤的問題。后來各地在摸索中開始使用“健康碼”,“健康碼”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以及在北京本輪疫情防控的流調等環節都發揮了極大的作用。
疫情防控部門和人員為了確定源頭,實施了最為嚴格的流調。工作人員通過流調與信息交叉分析,鎖定了新發地批發市場,并且以信息化手段為支撐,快速追蹤到密切接觸者、發現潛在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北京市按照“應檢盡檢、愿檢盡檢”原則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但并沒有盲目地將檢測人群全覆蓋,而是實施了精準區域定位,即“重點地區、重點區域、重點人群檢測全覆蓋”,有效防范了潛在的風險,提高了檢測效率,又提升了醫療資源利用率。北京此次疫情防控的“準”還體現在對疫情風險等級的及時調整以及細化到街鄉鎮甚至社區的風險級別分類。不同的街鄉鎮劃分為不同的等級,有高風險區、中低風險區,不同區域采取不同的防疫措施,并根據疫情情況適時調整。
三是北京疫情防控重點突出,點面結合,狠抓落實。疫情防控必須做到全面、準確、及時,必須采取最果敢的措施來防止病毒擴散。武漢市于2020年1月23日開始“封城”,全國各地陸續啟動公共危機一級響應。武漢市的“封城”對全國疫情防控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防止了與春節人員流動相伴隨的更大范圍、更快速的疫情傳播。北京因為特殊的“城市角色”,對防控工作多重視都不為過。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北京市一直嚴防死守,嚴把入口關,并將防疫措施落實到每一幢樓、每個單元、每個家庭和每個人。北京的舉措甚至被評為比武漢還要嚴格,如此“狠”的舉措正是北京市疫情防控不存僥幸心理、工作扎實開展的證明。
新發地疫情發生以來,北京市采取了更為嚴格的措施。嚴控高風險人群離京,由于北京相鄰省份已經出現了與新發地批發市場的相關聯病例,北京市果斷地采取了嚴密的防范措施。最為嚴格的流調幫助人們快速鎖定新發地,暫時關停新發地批發市場、玉泉東交易市場等,防止病毒進一步擴散;從對周邊社區實行封閉管理到所有小區實行嚴格封閉式管理;中高風險街鄉、新發地市場相關人員禁止出京,如果必須出京的需要持有7日內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核酸檢測對重點地區、重點區域、重點人群全覆蓋,全市的快遞員、外賣員、美容美發行業從業人員全部都接受了檢測,檢測人數超千萬;最快速地處理了疫情防控不力的相關責任人等。正是憑借著最為嚴格的舉措,新發地疫情得以控制,北京重回疫情防控三級響應。
北京疫情防控兼顧了防疫與發展,成為協調推進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的標桿
鑒于新冠肺炎本身的特點以及國內外尤其是國外的疫情防控形勢,人們將在一定時間內與新冠病毒共存。北京適應疫情防控常態化的局勢,以抓好疫情防控為基礎,主動采取措施推進復工復產,推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在防疫常態化中推進復工復產,實現常態化防疫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是非常態的狀況,當疫情基本得到控制、風險等級降低之后,包括北京在內的各地陸續進入常態化的疫情防控狀態。新冠肺炎的特殊性以及全球范圍內疫情防控的困境決定了我們將不得不與病毒共存一段時間,內外防控任務都很重。但在非常態狀況下出現的停工停產以減少人員流動、切斷病毒傳播的舉措要與主動、有序推進復工復產結合起來,實現疫情存續期間的非常態狀態下的發展。新發地疫情暴發之前,北京市采取了諸多措施來推進常態化疫情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平衡,這本身也是疫情防控新常態的應有之義。新發地疫情暴發之后,在采取最嚴格、最精準的防疫舉措的同時,仍然采取措施來推進“五新”政策落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
果斷處置常態化防控下暴發的疫情,優化復工復產的大環境。在常態化疫情防控形勢下,盡管各地都采取了嚴格的防控舉措,但不能掉以輕心。除了輸入性病例的壓力之外,每一個地方也都有新增本地確診病例的可能性。北京市的疫情防控包含著在疫情防控新常態之下,一旦暴發該如何妥善處理的內容。當出現本地新增確診病例之后,北京迅速啟動最嚴格的流調、實施最大范圍和快速的核酸檢測、完成最完整的病例報告等,用最短的時間控制住了北京此次疫情,為復工復產創造了優質的大環境。因此,常態化疫情防控狀態下,不可麻痹大意,沒有新增病例不代表沒有風險,相關部門要緊繃防疫這根弦,要科學引導社會公眾養成良好生活習慣,隨時能夠進入非常態化下的應急處置狀態。
跟進疫情防控新態勢,動態優化防疫舉措。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病毒本身可能在變化,防疫的內外部環境也在變化,這就在客觀上要求防疫舉措要根據發展變化了的環境進行動態的調整、持續的優化。一是防疫政策必須是動態的,不是一成不變的。這既是對前期防疫經驗的總結,也是對當下防疫形勢的主動適應。比如,北京市充分利用大數據進行流調,迅速地鎖定新發地市場,搞清楚在北京市的傳播鏈條。這是對前期大量采用人工進行信息搜集與整理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的動態調整。二是防疫舉措要適應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需要,也要兼顧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疫情防控是為了保障人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長期嚴格的防控必然會限制社會的活力,影響經濟社會的發展,還會增加社會公眾的心理負擔,可能引發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北京市的疫情防控根據情況提升了應急響應等級、對新發地周邊社區進行封閉式管理、限制特定人群離京等,但是當情況迅速好轉之后,旋即調整了舉措,保障人員正常流動,促進復工復產。三是加強各地之間的聯防聯控,實現信息共享。北京的防控并不是北京一個城市的防控,全國防控要一盤棋,尤其是要加強與周邊人員流動頻繁的區域之間的聯防聯控,京津冀區域之間的健康狀態互認就是例子。
北京因為其特殊的身份而在全國的疫情防控地圖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做好北京的疫情防控工作,全國疫情防控工作才能穩住。新發地疫情發生后,北京以實際的行動動態演示了常態化之下特大城市疫情防控的樣板。防控經驗可以互相學習,每個地方又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要結合著各地的實際情況,學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站在更好地保障廣大人民身心健康、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立場上,做好各地的常態化疫情防控工作。
(作者為山東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山東社會科學院院長;山東政法學院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苗紅培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①韋磊:《全力做好北京疫情防控工作》,《光明日報》,2020年2月27日。
②董幼鴻:《精細化治理與特大城市社區疫情防控機制建設》,《社會科學輯刊》,2020年第3期。
③祁夢竹、范俊生:《深刻認識做好首都疫情防控工作的極端重要性》,《北京晚報》,2020年2月11日。
責編/趙博藝 美編/李祥峰
![](http://img.rmlt.com.cn/templates/rmlt2013/img/rmlt_logo.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