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激情在线-天堂中文在线最新版地址-茄子视频破解永久ios-噜噜色图|www.bjxyzx.com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 > 正文

差異化+精細化:疫情防控的方法論

【摘要】新發地市場集聚性疫情發生后,北京市運用大數據手段,助力流行病學調查,迅速鎖定疫情發生地,并在超大規模人群中篩查出近期與新發地市場有過接觸的人員。基于新增確診和疑似病例,北京市推進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形成了“一個核心”“兩面防控”“三條防線”“四方責任”的精細化管理模式,有效切斷了疫情傳播途徑。

【關鍵詞】差異化防控  大數據賦能  精細化管理  北京經驗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分區分級差異化:常態化疫情防控的新要求

在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印發《關于科學防治精準施策分區分級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要求各地根據實際情況,以縣域為單位,確定不同的風險等級,制定差異化防控策略。《意見》將地區疫情風險分為低、中、高三級,低風險地區實施“外防輸入”策略,中風險地區實施“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策略,高風險地區實施“內防擴散、外防輸出、嚴格管控”策略。

中央提出差異化防控要求,既是對少數地方的極端舉措的糾正,也是對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具體要求。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活動,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采取差異化防控策略,并動態調整防控措施。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一段時間里,一些地區采取封村封路、禁止人員往來等舉措,致使部分企業無法復工復產,經濟社會活動難以恢復正常。推進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就是要避免不論青紅皂白,采取“一刀切”做法。

我國傳染病防治堅持“四早”原則,即“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早隔離”。落實“四早”原則,需要以風險識別為抓手,提升突發疫情的風險溯源能力。突發疫情發生后,疾控人員需要迅速開展流行病調查,摸清患者發病前的活動軌跡和密切接觸人員,基于調查結果進行疫情溯源。進而通過環境采樣和監測確定感染來源,及時啟動風險預警,面向公眾進行風險溝通。

推進差異化防控,需要區分不同地區的風險級別,有針對性地采取精準防控措施,建立動態調整機制。對于疫情較為嚴重的高風險地區,須采取嚴格管控措施,對發生疫情的社區實行封閉式管理,全面排查密切接觸者及相關人員,對確診病例開展追蹤溯源,對密切接觸人員實施隔離觀察,對人員密集場所暫停營業,全力阻斷疫情傳播鏈條;中風險地區須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守護好“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線,對工作和生活活動場所采取適度限制措施;低風險地區疫情防控的重點是預防輸入性病例,可適當放開經濟社會活動場所。

北京市新一波新冠肺炎疫情的時間軸

2020年6月11日,北京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它打破了本地連續近兩個月無新增確診病例的紀錄。該病例的確診患者“西城大爺”自述近兩周無出京史,無外來人員密切接觸史。這一情況迅速引起了疾病防控和衛生行政部門重視。新增本土病例出現后,疾控人員對患者進行了詳細的流行病學調查。借助通訊服務商提供的大數據,疾控人員幫助患者全面回顧了發病前的活動軌跡,確定了所有密切接觸者和可疑暴露場所。根據調查信息,疾控人員迅速對可疑場所進行環境采樣和檢測,對密切接觸者進行調查和隔離管理。經過20多個小時的持續工作,北京市鎖定新發地市場為新一波疫情的風險地。

6月12日起,北京市關閉新發地市場,實行暫時休市,對市場周邊小區實行封閉管理,對該市場的從業人員進行集中醫學觀察。6月14日,新發地市場所在的豐臺區花鄉(地區)鄉被確定為疫情高風險地區。

隨著流行病學調查的跟進,北京市對新一輪疫情傳播途徑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6月16日,北京市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由三級上調至二級,全面升級疫情防控措施,具體包括:中高風險街鄉、新發地市場相關人員嚴禁離京;確需離京人員,須持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停止高校畢業班學生返校工作;恢復社區封閉式管理,調整公共交通限流比例,控制滿載率;停止舉辦會展、體育賽事和演出活動,停止開放境內跨省區團隊旅游業務等。

在新發地疫情防控中,北京市共有47個街鄉出現確診病例。為全面排查可能受感染人群,北京市持續提升核酸檢測能力,力求對重點人群、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實行“應檢盡檢”,對市民做到“愿檢盡檢”。從6月11日到7月6日,北京市累計完成了1100萬人次的檢測量,約占全市常住人口的一半。從6月11日至7月2日,在上報的331例確診病例中,172例由核酸篩查發現,占比達52%。

隨著差異化、精細化防控措施付諸實施,新一波疫情的社區傳播途徑受到控制,新增確診病例逐日減少。7月6日,北京市再次實現新增確診病例、疑似病例“零增長”。此后,北京市連續14天無新增確診病例,全市高風險街鄉全部清零,中風險街鄉僅剩1個。7月19日,北京市宣布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響應級別由二級調整為三級。

精細化管理:堅持“一個核心”、統籌“兩面防控”、守護“三條防線”、落實“四方責任”

回顧北京市疫情防控所采取的行動策略,可以看到一種“差異化+精細化”的辯證法和方法論。差異化即分區分級實行不同的防控策略,不搞“一刀切”。新發地市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北京市豐臺區宣布進入“戰時狀態”。針對小規模復發疫情,北京市在局部范圍內采取了剛性管控措施,緊急關閉相關批發市場,對從業人員進行核酸檢測。面對新一波疫情,北京沒有在全市范圍內按下“暫停鍵”,有關防控措施也力求減少對生產生活造成影響。北京市以街道(鄉鎮)為單位,依據新增確診病例情況,劃分低、中、高疫情風險等級,及時公布中、高風險地區名單。根據疫情變化,北京市動態調整中高風險地區名單,引導各區適時轉換工作重點。

“精細化”即通過扎實細致的工作,確保疫情防控高效、協同和規范運作。在新一波疫情應對的風險識別、風險預警、風險處置中,北京市采取了一系列精細化防控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面對卷土重來的局部疫情,北京市緊急關停新發地市場,對周邊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依靠通訊服務商提供的大數據,結合單位和社區的摸排行動,在全市范圍內篩查近期有過新發地市場接觸史的人群。對可能受感染人群核酸檢測全覆蓋,做到“應檢盡檢”。

城鄉社區是疫情聯防聯控的第一線,是“外防輸入、內防擴散”的關鍵防線。在疫情防控中,北京市充分發揮基層組織的作用,實施社區封閉式管理,把防控力量、資源、措施向社區下沉,組建專兼結合的工作隊伍,面向社區和村莊開展防控工作,把精細化管理落實到每個社區。這種精細化管理可概括為堅持“一個核心”、統籌“兩面防控”、守護“三條防線”、落實“四方責任”。

堅持“一個核心”,即以人民利益為核心。北京市堅持一切從人民利益出發,以保護居民的身體健康為重點,強化疫情防控工作,守好管理防線。面對局部疫情,北京市準確把握疫情變化,做出推進差異化防控的決策部署,針對中高風險地區強化疫情防控,低風險地區做好排查工作,做到全面摸排、分類管理、精準防控,盡量不影響人民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秩序。

統籌“兩面防控”,即統籌落實“內防擴散、外防輸入”工作。內防擴散方面,對疫情較為嚴重的高風險地區,嚴格實施封閉式管理,做好確診病例密切接觸人員的隔離觀察工作,由街道干部、社工、社區保健醫生組成專門隊伍,通過下派名單和社區自查兩種方式,分類做好防控工作。各單位、社區守護好通行卡口,落實出入證通行工作,做好接收入境返京居民醫學觀察工作,落實管控責任。

守護“三道防線”,即守護好轄區、小區和個人三道防線。首先,在各街道連接外圍的主要通行路口設立巡查巡視點,形成第一道轄區外圍防線,重點關注外地返京人員、外地車輛等進出情況;其次,在居住小區出入口設立往來人員登記處,形成第二道防線,設立專人負責登記返京人員信息、測量進入人員體溫;最后,面向社區居民做好宣傳和溝通工作,強化居民防控意識,從自身做起,守好個人健康。

落實“四方責任”,即屬地、部門、單位、個人四方主體分別落實各自的防控責任。街道作為屬地管理的主要責任單位,承擔著轄區疫情防控的指揮領導職責,需要統籌協調轄區內多方主體履行各自職責;政府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定位,負責做好本行業、本系統的防控工作;轄區內各單位要承擔本單位的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責任,社區負責出入證發放和管理,承擔各個卡口的管控任務,負責做好居家觀察管理與服務工作;個人有責任協助、配合政府部門開展防控工作,做好自我防護,如實提供相關信息。

北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基本經驗

突發傳染病防控的第一原則是阻斷傳播鏈條,而掌握疫情風險地點及受感染人群是阻斷傳播的關鍵。只有及時識別風險地,才能將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新發地市場疫情防控取得顯著成效,其中既有患者及時就診并采取避險措施的“功勞”,也與大數據助力疫情調查及精細化管理高度相關。依靠大數據支持,疾控機構及時鎖定新發地市場為集聚性疫情的發生地,并在超大規模城市的茫茫人海中,迅速篩查出與該市場有過接觸的人員。依靠大數據賦能,北京市準確把握差異化防控與精細化管理的辯證法,為新一輪疫情防控贏得了主動權。

第一,運用大數據技術,提升突發疫情的風險溯源能力。面對突發疫情帶來的重大風險,疫情防控需要以風險溯源為抓手,及時采取防控措施。回顧北京市新發地市場疫情防控的完整過程,一條重要經驗是應用大數據提升風險識別能力。北京市出現新增確診病例后,依靠通訊商提供的大數據,流調人員幫助患者精確回憶了發病前的所有活動軌跡和接觸人員,為鎖定新發地市場為風險地提供了有力支持。在篩查近期內與該市場有接觸的人員中,充分應用信息化手段和大數據技術,并發揮了重要作用,依靠智能化的數據采集途徑及在線交易支付記錄,北京市快速篩查出高風險場所的暴露人員。

第二,推進分區分級差異化防控,針對高風險地區采取精準防控行動。在鎖定疫情源頭后,北京市依據新增確診病例,劃分疫情重點地區和重點人群,實施差異化防控策略。在確定新發地市場發生了集聚性疫情后,北京市立即關閉了該市場,對市場內工作人員全部進行核酸檢測,并封閉轉運至集中醫學觀察點;對市場周邊小區實施封閉管理,對周邊居民進行居家隔離;通過社區“敲門”行動,全面排查近期內與新發地市場有過接觸的人員。針對出現疫情的社區,疾控部門根據病例數量劃分風險等級,采取差異化措施,并動態調整風險等級。對于實行封閉式管理的社區,盡可能細化管控單元,盡量減少大范圍“停擺”,實現了疫情精準防控與經濟正常運行兩不誤。

第三,對可能受感染人群實行“應檢盡檢”,有效阻斷病毒傳播鏈條。為防止疫情全面暴發,堅決遏制重大風險,北京市針對新發地市場疫情的風險人群開展大規模核酸檢測。檢測對象包括:新發地市場工作人員及到訪人員;出現病例的小區的居民;出現病例或環境檢測陽性場所的人員;農貿市場、菜市場、餐飲店、單位食堂工作人員;中高風險街道的居民等。

第四,及時發布疫情信息,增進風險溝通,最大限度地凝聚社會共識。新發地市場疫情發生后,北京市建立了高效的信息發布制度,每日舉行新聞發布會,在第一時間發布權威信息,回應不實流言甚至謠言。在疫情初期,北京市每日召開兩次發布會,及時公布疫情相關信息,包括確診病例基本情況、活動場所、防控薄弱環節、防控策略、健康提示等。“西城大爺”病例公布后,患者瞞報旅行史的流言開始傳播,面對不實流言,西城區衛健委及時辟謠,向社會通報確診病例近期沒有外出旅行史,家庭密切接觸者的核酸和血清抗體檢測結果均為陰性,身體無不適癥狀。持續的信息發布及時回應了社會關切,消除公眾恐慌心理,凝聚了社會共識,并引導公眾注意保持個人衛生,做好個人防護。

第五,運用科技創新成果,為風險防控提供有力支撐。科學技術是應對重大風險的有力武器,面對具有高度傳染性的新型冠狀病毒,提升防控能力離不開科技創新。北京市依靠智能化的數據采集手段,獲取個人行動軌跡,將“健康寶”等大數據成果應用于疫情防控,提升了風險人員識別效率。大數據技術為輔助流行病學調查、開展疫情趨勢研判、支持人員有序流動、推動企業復工復產提供了有力支撐。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研基金重大項目“政策試驗模式的國際比較研究”(項目編號:20XNL022)的階段性成果)

責編/謝帥    美編/李祥峰

[責任編輯:周小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