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上強調,要集中解決好貧困地區群眾反映強烈、損害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精準施治脫貧攻堅中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等問題,加強對脫貧工作績效特別是貧困縣摘帽情況的監督。當前,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即將接近尾聲,做好監督檢查工作至關重要。各級紀檢監察部門要堅持問題導向,立足職能職責,下好監督“四步棋”,為完成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任務提供堅強紀律保障。
強化專項督查,做“體檢”。專項督查是督促檢查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專項工作落實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專項督查的關鍵在發現問題、理清思路,促進政策、責任落實。一次專項督查,就好比一次體檢,能夠及時發現病癥、對癥下藥,確保機體健康平安。紀檢監察部門要以鮮明的落實意識,將脫貧攻堅督查事項一抓到底。要深入鄉鎮村組、田間地頭了解情況,到落實一線、人民群眾中去發現問題,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必要的時候對上級關注、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采取明察暗訪的方式,進行專題調研,努力在發現問題上取得突破。通過專項督查,發現脫貧攻堅政策落實、項目進展、幫扶工作開展、幫扶成效等方面的問題,并及時反饋,督促整改。運用“第一種形態”,對出現的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提醒、早處理,切實把壓力層層傳導下去,確保脫貧攻堅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
活用監督建議,開“藥方”。“監督建議書”是推動問題整改的“助推器”,是“再監督”的重要手段。紀檢監察部門要開展扶貧領域“護航行動”,緊扣脫貧攻堅薄弱環節,嚴查扶貧工作不實、作風漂浮,嚴查考核驗收中的數字脫貧、虛假脫貧,嚴查基層“微腐敗”,果斷“亮劍”,深挖“癥結”,靶向“開方”。對于相關單位和責任人,以建議書的形式為問題找準病因、開出藥方、治其根本。在解決具體問題的基礎上,深思一層、深挖一尺,找準風險點,堵塞權力運行、制度建設方面存在的漏洞,扎緊制度籠子。建議書中明確整改責任、整改任務和整改時限,確保扶貧領域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整改到位,扶貧政策落地生根。
實施“回頭看”,固“療效”。脫貧攻堅需要鞏固提升,防止返貧,監督檢查也需要“回頭看”,深化成果。要把“回頭看”當作一次政治復檢,切實增強問題整改的政治自覺,將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落實到位;要把“回頭看”當作一次靶向治療,徹底消除頑癥頑疾,當作一次正風肅紀,織密扎牢“制度籬笆”,推動干部作風本領過硬,提高監督精準性、有效性。通過查閱資料、召開座談會、入戶走訪、個別談話等多種形式深入田間地頭,緊盯專項督查、巡視巡察整改、審計等監督發現問題整改落實情況,強化責任擔當,敢于較真碰硬,如實報告問題,推動問題解決。
開展警示教育,強“免疫”。思想上的松懈必然導致行為上的腐敗。只有努力建設好思想上的“免疫系統”,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和沒落思想的影響和侵蝕,才能增強拒腐防變和抵御風險的能力。因此,從源頭上監督,必須從思想上入手,加強警示教育。開展警示教育,針對性強,避免了無的放矢、空洞的說教,案例具體實在,示范性強,震懾力大,說服力強,能起到“查處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紀檢監察部門要將警示教育常態化,把開展警示教育作為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兩個責任”的重要內容,作為深入推進扶貧領域反腐敗斗爭的有效舉措,進一步抓緊抓好。要創新警示教育形式內容,加大利用身邊案例開展教育的力度,真正使黨員干部從中汲取教訓,增強警示教育實效。
脫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指標,作為事關人民福祉的“第一民生工程”,是全黨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紀檢監察部門必須堅持“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針,以更高站位、更硬措施、更優作風做實做細扶貧領域監督檢查工作,為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堅強保障。(作者:奚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