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忽培元(左一)為市直機關干部簽名贈書。
參加交流會的部分嘉賓和讀者代表合影留念。
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過程中,“鄉村第一書記”成為重要的新角色。忽培元的文學新作《鄉村第一書記》就是為這一群體樹碑立傳。
8月29日上午,秋雨蒙蒙,些許涼意。忽培元——長篇小說《鄉村第一書記》作者與大慶讀者見面交流會在市委黨校舉辦,來自我市的作家、文藝評論家、扶貧第一書記代表、文學愛好者等50余人參加了交流會。
交流會上,國務院參事忽培元介紹了創作情況,分享了他對扶貧攻堅的見證與思考,并向大慶市圖書館、市委黨校圖書館捐贈了圖書,為與會的部分市直機關年輕干部簽名贈送了《鄉村第一書記》。大慶本土作家、文藝評論家圍繞《鄉村第一書記》的立意、主要內容和創作意義等進行了溝通和交流。
原定兩個小時的交流會,持續了近四個小時。現場氣氛輕松熱烈,嘉賓們暢所欲言。大家一致認為,該書是一部視野廣闊的現實主義力作,具有引導干部成長的教科書意義。
【壹】 向脫貧攻堅一線干部與農民的致敬之作
據介紹,長篇小說《鄉村第一書記》,是忽培元歷時3年寫就的。該書圍繞脫貧攻堅戰、生態文明建設兩大主線,講述了第一書記白朗帶領當地干部群眾腳踏實地破解一個又一個難題,保衛綠水青山,建設美好家園的生動曲折故事,描繪了鄉村文化復興與經濟繁榮的新面貌。
截至目前,該書已經加印5次,發行近8萬冊,受到廣泛好評,很多地方的扶貧干部人手一本。為獻禮建黨百年改編的36集同名電視劇,業已殺青,正在緊張的后期制作中。
“高中畢業后到陜北農村插隊,第二年就擔任了鄉村第一書記,那一年,我19歲。”出生在古城延安、成長于陜北農村的忽培元說起他的成長歷程,侃侃而談。從插隊擔任5年大隊黨支部書記,到擔任縣市公務員、在省黨政機關工作,再到國務院參事,他絲毫沒有斷開同鄉村的生命臍帶,也始終沒有放棄文學創作。
隨著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大力推進,“鄉村第一書記”這個新時代造就的新角色出現在人們視野中,并逐步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而行走在江蘇、安徽、海南等貧窮落后鄉村的忽培元,被一批批深入基層的駐村干部和鄉村第一書記所感動。
“鄉村第一書記,他們不僅成為了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中的一支強大勁旅,更是新時代培養造就千百萬優秀黨政人才的重要有效途徑。他們在農民群眾的眼里,已成為新時代最可愛的人。他們的事跡與業績,如同天幕上繁星閃爍,耀眼奪目,充滿詩情畫意。”忽培元說,這部長篇小說是向奮斗在基層一線的青年黨員的致敬之作,正如在《鄉村第一書記》扉頁上寫的那樣,“謹以此書獻給日夜奮斗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第一線的各級干部與廣大農民兄弟。”
【貳】新時代鄉村文學的范本力作
交流會上,我市作家和文藝評論家對這部作品的文學性及藝術性都給予了高度評價。
“據我了解,國內文學界中,扶貧題材且以‘鄉村第一書記’定名的長篇小說,這是唯一一部,讓人耳目一新。”市作家協會主席王鴻達表示,在脫貧攻堅這一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進程中,“鄉村第一書記”是值得文藝家們觀照、史學家們記錄的新角色。《鄉村第一書記》把握到了這個重要的時代主題,找到了“鄉村第一書記”這樣一個具有真實性、故事性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現實與時代意義,“‘鄉村第一書記’將在中國文學史上打下深深烙印,成為新時代中國鄉村文學的典型形象。”
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李楓認為,該小說塑造了具有時代精神的英雄,是一部視野廣闊的現實主義力作,對大慶作家堅定現實主義文學創作道路有很大的啟迪。同時,小說以河南省一個古老的村落作為中國的縮影,展開一個宏大敘事,強調河南人獨有的艱苦卓絕和人定勝天的精神,有一股史詩般的力量,為大慶文學產生史詩性作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書中塑造的白朗這個形象,一定會成為書寫這個時代人物群像中,非常閃光的一個。”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知名評論家楊欣閩說,作為一部世道人心之作,《鄉村第一書記》對于新時代鄉村文學來說,具有范本意義。
“作者能寫出這樣一部長篇小說,并不是偶然,他是帶著作家的責任感和時代的使命感揮筆寫作的。”之所以人物塑造獲得扶貧第一書記讀者認可,文學性得到文學讀者肯定,知名評論家、教授楊鐵鋼說道,從中央到基層,忽培元對國情和民情有著深入的接觸和深刻的理解,所以能夠敏銳地捕捉到鄉村第一書記在新時代農村發展中的巨大作用,也因為作者深入基層,真正走近貧困戶,才能了解到大量駐村干部和鄉村第一書記的感人事跡,最終將心中積淀多年的對鄉村問題的思考、對脫貧攻堅的見證與沉思以及眾多被群眾認可的黨員干部原型,點化成為一個個呼之欲出的藝術形象,塑造了一位新時代的鄉村第一書記形象。
【叁】引導青年干部成長的一部教科書
6位扶貧第一書記代表參加了見面交流會,暢談了作品的讀后感想。他們扎根基層3年到5年不等,卻都是主動請戰,堅守扶貧一線的青年黨員干部。
董洪濤,市直機關工委選派駐連環湖鎮二龍山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此前他曾任林甸縣東勝村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長。他說,《鄉村第一書記》中的人物,讓人感到真實可信,具有說服力,尤其是主人公白朗的實踐與思考,彰顯了當代青年的擔當與風采,“是我們眾多工作在基層農村一線干部的縮影。”
陳飛,三次請戰堅守在林甸縣先鋒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后留任林甸縣四合鄉黨委副書記。陳飛談到,《鄉村第一書記》主人公白朗初到基層,還沒來得及在空間上、心理上完成角色轉換,一群村民就來找他算賬……心懷為建設新農村作貢獻的信念,這個年輕的干部沒有退卻,而是帶領群眾腳踏實地地破解一個又一個難題,在建沼氣池、改造廁所、發展生態農業及多種經營、實施公路硬化等方面取得了豐碩成果,同時自身也得到了歷練。他激動地說,“愚昧、保守、懶惰、貪婪和宗族勢力等方面的種種問題,在落后農村是真實存在的,而作者絲毫沒有回避這些問題,與此同時,還真切地詮釋出扶貧干部身在脫貧攻堅一線所面臨的艱辛與不易,這是本書帶給我的真實力量。”
“仿佛在白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董洪濤、陳飛一樣,在場的扶貧第一書記紛紛表示,這部作品非常接地氣,具有引導青年干部成長的教科書意義。
【肆】希望激勵引導有志青年堅守奮斗,答好脫貧攻堅時代考卷
交流會后,《鄉村第一書記》作者、國務院參事忽培元接受本報記者專訪。
看過小說的扶貧干部,都直呼主人公白朗的經歷和自己的差不多,事實上,“小說中的白朗和姜建國、姜懷安三代農村黨員干部的身上,都有著我的影子。”忽培元告訴記者,“當了5年的大隊黨支部書記,讓我與當地農民建立了同甘共苦的深厚情義,也奠定了我終生的戀農情節,讓關注農村、情系農民、深入研究農業發展問題,成為我自覺自愿的重要使命。”
一直以來,忽培元始終關注鄉村振興和扶貧工作,接觸了很多堅守在農村的駐村干部、鄉村第一書記,“他們的工作面貌、感人事跡以及老百姓對他們的口碑,讓我深感震撼,深受感動,也開始深思。”
鄉村振興、扶貧攻堅的主要力量是當代青年。新的歷史時期,應該通過怎樣的方式,哪個平臺去培養不忘初心、能夠被群眾認可的青年黨員干部?在忽培元看來,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是黨和國家的工作主戰場,是一個宏大的世紀工程,也是黨和國家培養干部的重要平臺,而將創作的關注點放于此,是一個作家的責任。
基于此思考,忽培元希望這本書能激勵引導青年干部堅守奮斗,不僅要有正氣,還要接地氣,與人民群眾休戚相關、同呼吸共命運,維系好干部群眾之間血脈相連的“臍帶”,真正做到精準扶貧,答好脫貧攻堅的時代考卷。
■忽培元簡介
忽培元,祖籍陜西大荔,1955年生于延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全國傳記文學創作與研究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傳記文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現任國務院參事。曾于2005年3月至2009年初任大慶市委副書記(掛職)。
主要作品有文學傳記:《蒼生三部曲——群山、長河、浩海》《耕耘者——修軍評傳》《百年糊涂——鄭板橋傳》《難忘的歷程——習仲勛延安歲月回訪》《劉志丹將軍》《謝子長評傳》《閻紅彥將軍傳》等;長篇小說《雪祭》;中篇小說集《青春記事》《家風》,中短篇小說集《土炕情話》;散文集《延安記憶》《人生感悟》《大慶賦·鐵人銘》《地耳集》《生命藤》《京密河札記》《秦柏風骨》《山秀珍》《義耕堂筆記》;長詩《共和國不會忘記——大慶人的故事》和詩集《北斗》等。(王翠 文/攝)